劉建亞

【摘要】近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不斷推進,商業銀行存款活期化與貸款中長期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導致商業銀行的資產來源短期化與資產運用長期化的矛盾尤為突出,從而出現了“短存長貸”的現象,然而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管理并沒有起到很好的防范風險的作用,流動性風險時有發生。再反觀我國對流動性風險的防范措施,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缺乏對流動性風險的剛性約束,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比較隨性。本文根據中國建設銀行的實際情況與我國的經濟環境的真實變化對其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進行研究,并給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流動性風險
一、中國建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發展現狀
從中國建設銀行的年報可以看出,定期存款和中長期貸款的差額從2009年的419315億元變為2014年的2907819億元,可以看出,中國建設銀行的短期和長期的存貸期限都存在錯配的現象。這是單純從量的角度進行的分析,通過簡單的比較得出中國建設銀行在此階段(2009-2014)其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不合理。
運用久期法從定量和定性兩個角度對中國建設銀行2016年資產負債結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進行分析,將中國建設銀行2016年年報中資產負債表進行簡化整理得如表1。
根據久期公式計算各項資產負債的久期值,計算結果如表2。
由總資產久期(DA)和總負債久期(DL)的公式,計算得:
DA=2.7474(年),DL=0.7584(年),資產負債久期缺口=2.7474-0.7584=1.989
由此可知,中國建設銀行的資產與負債的期限錯配程度較為嚴重,兩年的期限差對其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的分析可見一斑。
二、中國建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利率中性背景下的結構不適應
在利率中性背景下,中國建設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有很大原因是源于存貸款利率期限結構不合理。由于我國存貸款結構曲線過于平坦,長短期存貸款利率差別不大,利率期限結構呈水平化趨勢。市場主體為了追求最大利益,更偏好通過短期存款獲得良好流動性,通過中長期貸款滿足資金需求,這樣就產生了中國建設銀行的資產與負債的期限不匹配的現象。
(二)過分依賴短期負債,忽略其他負債
從2009年-2017年的年報數據中發現,中國建設銀行的負債來源中,活期存款即短期負債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定期存款即長期負債的比重越來越小。
三、中國建設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問題對其整體經營的影響
(一)流動性風險的問題
當下,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的資金的來源是各種存款,再者是各種貸款后產生的利息差。在此期間,一般的存款和借款都是短期的,同時這種短期的存款又在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就貸款相比,存款的期限就要短得很多了,這時存貸之間就會產生期限不匹配,這種不匹配很容易造成流動性的風險。
(二)對客戶信心的影響
當一家大型銀行發生流動性風險導致擠兌現象時,這對整個銀行體系里的客戶的信心是個巨大的打擊。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生就是從美國銀行開始的,當時的美國銀行因為暫時的流動性風險而出現排長隊取不到錢的情況,因為美國銀行這一特殊的名字導致儲戶以為整個美國的銀行都出現了這種情況,加之政府當時的最后貸款人職責的缺失,最終釀成了一場金融危機。由此可見一家單獨經營的商業銀行自身的風險因素如果沒有外部的風險控制或者宏觀審慎機制的監督,就算產生較小的危機也可能導致客戶信心的崩塌。
四、中國建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問題的對策分析
(一)通過業務的創新來調整資產負債規模
在負債端進行創新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發行各式各樣的理財產品,在現階段的銀行體系中,理財產品的規模日益龐大,涉及的金融機構也錯綜復雜,當然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針對理財產品的宏觀審慎評估,央行也將銀行表外理財正式納入了MPA廣義信貸指標范圍,大資管的時代已經到來。規范化的理財產品市場對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的發展才更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貸款業務的嚴格審查
1.對貸款人的資質和償債能力進行嚴格審核
商業銀行在選擇客戶時面臨的最主要風險是信心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風險,如果銀行處理不好,會對其后期的貸款收回和貸款發放都會產生消極影響。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對其貸款人進行詳盡的審查,從信用狀況到還款能力包括后期的跟蹤調查等都要細致入微的進行,這對于穩定資產結構具有現實意義。
2.篩選優質中長期貸款項目
資本市場的發展滯后,間接導致了貸款中長期的趨勢,企業的生產經營在很大程度上還要依賴商業銀行的貸款支持,企業出于經營的考慮,傾向于使用期限相對較長的貸款,以緩解當期的還款壓力。商業銀行可以借此降低不良貸款率,增加當期收益,這種貸款無疑是最吸引商業銀行的,商業銀行完全可以通過篩選優質中長期貸款項目來盡可能的降低風險,最終實現穩定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