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彥忠
【摘要】培養社會需要且具有社會實踐能力的人才,是高等職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雖然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初步構建了連接政府、學校和社會的人才對接平臺,但卻存在著開放性、差異性和共享性差等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效果。本文通過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如何對接社會需求進行探究,提出合理的對接建議,希望對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社會需求
引言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等職業院校都將就業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方向,但由于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影響,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很難同社會需求進行對接,具體表現在高職院校培養出的人才在質量、數量和類型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因此,探索出一條全新的對接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雖然在近些年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站在總體角度來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依然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這種情況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中央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我國應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理論能力和實踐能力兼具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創新應用型人才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化科技成果的中堅力量,國家需要加強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暴露出的主要問題是,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需求不符,無法滿足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
二、我國人才市場的需求形勢
就目前我國人才市場需求形勢來看,就業結構矛盾最為嚴重,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企業招工難,由于種種原因所致,每年都有一部分企業出現用工缺口的問題,這些企業多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例如:食品加工企業、電子產品制造產業等。二是部分勞動者就業難,我國對于就業問題十分關注,并將就業作為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我國在近些年制定了大量的就業政策,希望對我國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進行緩解。
三、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的途徑
(一)學校的辦學定位需要與社會需求進行對接
高等職業院校需要將社會需求作為辦學定位的基準點,及時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調整辦學定位,主動迎合社會的需求與發展,并結合自身的辦學條件,合理明確辦學定位。例如:近些年,社會上對于高新技術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且存在人才缺口。此時,高等職業院校就應該根據社會需求,對辦學定位進行轉變,盡可能的與社會需求進行對接。為達成這一目的,學校應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積極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和調研,高等職業院校應改變傳統僵化的辦學思想,把握社會發展的方向,明確社會對于人才的基本需求,并根據現有條件對未來人才需求進行預測,以此來確定自身的辦學定位。高等職業院校在目前應該將高新技術人才培養作為重點工作,辦學定位也自然要轉變為滿足高新技術領域人才需要的職業院校,這樣一來,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積極與政府和企業進行合作。具體而言,高職院校需要與政府和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從而得到政策、信息和資金上的幫助和支持,以推動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繼而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例如:學校可以定期到由政府主導的人才市場進行調研和學習,掌握第一手的人才需求信息,并與人才交流中心共同打造人才對接平臺,以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而與企業進行合作是指,學校可以與企業共同建立人才培養供需對接平臺,而這個平臺最好是網絡平臺,究其原因,主要是通過網絡,可以實現快速的信息交換和溝通交流,便于學校了解企業人才需求。此外,企業也可以直接對學生進行培訓,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使學生在畢業后即可直接就業,省去了找工作和崗前培訓的步驟,形成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共贏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想要與社會需求對接,改變自身的辦學定位尤為重要。
(二)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對接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專業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但在這些專業中,熱門專業較少,這也是導致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無法與社會需求對接的重要原因。對此,高職院校應該將社會需求作為導向,以崗位群為依據,依托政府和企業,合理的設置專業,調整自身的專業結構,最終實現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對接。如果社會上缺少設計方面的人才,高職院校在了解情況之后,應增加設計專業在結構中的比例,并將設計專業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以把握對接契機。此外,在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高等院校還應與有關企業進行聯系,并簽訂人才供給計劃,確保學生可以在畢業后,立刻上崗,以提高就業效率,擴大高職院校的知名度,繼而吸引更多的企業與其進行合作,形成人才供需的良性循環。
(三)實現課程體系與生產實際的對接
我國教育部門于2006年頒布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該意見要求高等職業院校應結合自身的課程情況,積極與社會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對課程進行開發,并根據企業崗位職責和任職要求,不斷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調整。21世紀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本也成為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企業對于高職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改變,不再停留在技能應用型,與此同時,對于學生非智力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對此,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引進先進的理念,與企業共同培養學生。讓學生掌握社會生存技能,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對于人才與社會需求實現對接,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某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學生后,取得了顯著的對接效果。通過調查得知,企業對于校企合作培養出的人才,平均滿意度達到了90%以上,在對學生各項素質進行考核時,選擇滿意的達到了80%以上,尤其是在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滿意度更是高達92%,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共同對課程體系和教育內容進行開發和設計,可以推動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
(四)實踐教學內容與生產過程相對接
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內容應該與生產過程進行對接。培養實踐應用型人才,一直以來都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向,高職院校應該將實踐教學放到與理論教學對等的位置上,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性,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際機會,強化學生的技術和動手能力。為此,高職院校應該與企業達成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實習,將企業作為實踐教學的課堂,從而讓學生在得到鍛煉的同時,提前感受企業的工作氛圍,為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畢業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相對接
畢業生就業能否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直接體現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效果,高等職業院校應該將技能就業作為導向,并將其貫徹落實于各項教學環節之中,讓學生在校期間掌握基本的就業技能,具備社會適應能力。學校應重視校企合作實習與就業工作,將畢業實習與畢業就業結合到一起。例如:學校可以與社會企業達成實習協議,讓企業到學校開展實習招聘和校園宣講會等活動,然后企業會根據自身需要,挑選合適的實習生,此時,學校應要求企業注重對學生進行培訓,提高學生的技能,如果學生在企業工作時期內表現良好,企業就會與學生簽訂勞動合同,就業難的問題也會因此迎刃而解。但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如果學生沒有意識到學校的良苦用心,抱著混日子的思想進行實習,不僅會影響對接效果,甚至會對學校的聲譽和影響造成破壞。為此,學校在與企業達成合作前,應該對學生進行思想認識上的教育,讓學生對這件事予以重視,珍惜來之不易的實習機會。
四、結論
綜上所述,高等職業學校培養的不是技術工人,而是能夠推動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不僅可以滿足行業和企業的需要,還具備無限的發展潛力,能為社會發展注入活力的新鮮血液。因此,高等職業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該將社會需求作為導向,不僅要重視職業技能,還要考慮企業的工作職責和任職要求,并將其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之中,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德育教育,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