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霄燁
摘 要:音樂課堂教學作為學前教育的重點,若想提高其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就必須加大對于學前教育人才的培養,針對其音樂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進行研究。本文就學前教育進行分析,理解學前教育音樂課堂開展的目的,結合當前學前教育音樂課堂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究其合理選擇的策略,希望能促進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學前教育;音樂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合理選擇
目前,伴隨新課改不斷深入教育事業之中,學前教育的音樂課堂因其對于幼兒的音樂啟蒙與塑造有著巨大的幫助,而逐漸地被廣泛重視,加上其實踐復合型幼師的需求也不斷增大,導致我國學前教育的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挑戰。因此,對于學前教育音樂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研究勢在必行,且能有效促進學前教育對于幼師人才培養。
一、學前教育的綜合分析
對比其他師范專業來看,學前教育本身具有其明顯的特點:第一,學前教育因其是針對教育幼兒的專業,具有高強度的連續性與系統性,對于學習花費的時間要求更長;第二,由于學前教育的學生大部分都處于青少年成長階段,其可塑性、理解力與接受能力都較高,有助于實現多變性與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也能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三,學前教育的教學內容較為豐富,其中實踐類的課程內容占比較大,較為注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最后,在學前教育的課程設置中,其實踐時間大于理論學習時間,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性,強調“夠學、夠用、實踐理論相結合”。
二、學前教育音樂課堂開展的目的
學前教育音樂課堂開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把控基礎的樂感與節奏感,學會巧妙運用歌曲與節奏使幼兒充分認知情感,通過樂理知識與樂器教學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與審美品位。根據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與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1],而這正是學前教育學生所應當秉持的宗旨,在學習的同時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努力探索對于幼兒音樂教學的合理方式。加上學前教育專業所面向的教育對象為幼兒,其年齡與心智還處于啟蒙階段,幼兒的音樂感知能力與接收能力可塑性較強,因此在學前教育階段對于學生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更應偏向啟發性,讓學生學會根據幼兒的心理特性與好奇心理來設計音樂教學方案,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與此同時,學前教育音樂課堂的開展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對于學生的學習目的應轉向于培養其引導幼兒學習的能力,因此在開展時候,主要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以兒童聲樂演唱、簡單鋼琴曲彈奏、幼兒健體舞蹈等形式為考核重點,讓學生全方面發展,增強他們以后在幼兒音樂課堂的教學能力,增強幼兒音樂課堂的趣味性,進一步為今后幼兒教學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目前學前教育音樂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所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模式限制
現階段,由于我國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不重視,導致其發展較為緩慢,在音樂課堂教學階段,大部分的教師仍采用一面式的教學模式,難以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效果,甚至還會阻礙學生今后在幼兒音樂教學課堂的開展。而幼兒的教育需要教師具備較強的音樂能力、繪畫能力、舞蹈能力、編寫能力等綜合實力,還需要具有創新思維、思辨思維等能力[2],但我國學前教育由于受到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導致學生的課程實踐能力普遍低下,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今后開展幼兒教學的模式,對于學生的專業能力提升空間有所局限,這也不利于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對于學前教育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有著重大影響。
(二)授課方式效率低下
當前,由于教學資源的有限,學前教育專業的大部分授課方式都是以多班傳授為主,導致其課堂教學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普遍存在著睡覺、發呆、玩手機的現象,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教學聲樂課的時候,由于課堂的人數較多,只能統一的先進行聲樂理論的教學,聲樂演唱時也只能以大合唱形式進行,難以按照學生差異個體化進行聲樂的一對一教學,常常存有濫竽充數、魚目混珠的現象,最后學生的聲樂考核也會存有大量的問題,其聲樂的教學質量難以提升。與此同時,多班授課的形式會由于人數以及器材而無法讓全體學生都實踐到[3],例如鋼琴課教學,由于器材的有限,采用多班授課的形式,很難有效保證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都能得到相應的鋼琴訓練,完全背離了學前教育所要求的實踐目標。因此多班授課方式的實行對于學前教育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一定影響。
(三)教學內容注重理論
就現如今我國學前教育音樂課堂教學的形勢來看,一面式的課堂占據主體,造成教學的內容注重理論的宣講,而忽視了教學內容中實踐的重要性。例如在舞蹈、聲樂、繪畫以及鋼琴課程都以大部分的純粹理論知識進行授課,從其起源、發展、歷史等方面去開展,不符合“夠學、夠用、實踐理論相結合”[4]的理念,違背了學前教育所要求的實踐性人才培養。除此之外,學前教育還增設了多數的理論教育類課程,更偏向于文學性,使得學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于理論考試的復習與背誦,而逐步將聲樂、繪畫、舞蹈以及鋼琴的練習減少。這種錯誤的學前教育學習理念漸漸成為學生的主流趨勢,對于學生的實踐技能提升毫無效果,會讓多數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后會產生學前教育的工作與學習內容毫不相干的想法。因此教學內容若偏重理論會大大影響對于學前教育人才的培養,也會讓學生產生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誤解。
四、學前教育音樂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的合理選擇策略
(一)創新教學新模式
在學前教育中創新教學的新模式,能有效促進學生對于學前教育的興趣,能使學生實踐技能得到提升,也能進一步幫助學生為今后開展幼兒教育打下基礎。首先,需要從根本上更正學前教育教師傳統一面式課堂的陳舊思想,對教師進行音樂課堂前的集中培訓,請專業的聲樂家進行適當的輔導與考核,認真篩選聲樂教師的專業素養,能側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其次,在教學中盡可能用新的教學模式,例如多媒體技術、情景創設教學等模式,例如在教學聲樂課程時,可以結合適當的多媒體技術,將相關的歌曲創作背景以及歷史制作到ppt中,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歌曲的背景,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將相關的情感帶入歌曲之中,使得歌曲蘊含充沛的情感,也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聲樂技巧;另外,還可以利用相關的歌唱app來對學生的音準進行相關的測試,在歌唱練習的同時能時刻關注自己的音準問題,這樣既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與質量,也能進一步去提高學生的聲樂準度與樂感。最后,創新的教學模式不僅能改變傳統一面式課堂所存在的弊端,更能將教育的主體轉移到學生身上,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靈活思辨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為今后幼兒教育的創新性教學模式做好鋪墊,從而能促進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5]。
(二)多元化授課方式
由于教育資源的局限性,多數學前教育的課程均采用多班授課的方式,因此多樣化的授課方式在學前教育中運用勢在必行。可以將多班授課的形式分為兩個大類:集體音樂教學與小組音樂教學。集體音樂教學的側重點主要在于理論知識的傳授,例如聲樂演唱的聲音知識、聲樂概念、氣息強度等等,另外還可以借助相關的輔助視頻,去給學生看相關的音樂大師所講述的聲樂技巧,再結合自身的實際演唱技巧,來給學生樹立起聲樂演唱的標準示范,規范學生聲樂傳唱的形式。小組聲樂教學的側重點在于針對性的實踐訓練,聲樂教學過程是一個長期而且復雜的工程,而其小組形式的授課方式能很好地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良好、完整的音樂系統,能很好的保障學生對于聲樂知識的理解與接收,例如在鋼琴課教學階段,由于器材的有限,開展小組課程的教學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分成5-10人組的學習形式,這樣更有利教師幫助學生糾正鋼琴彈奏過程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鋼琴彈奏能力,而且按小組形式的教學,將鋼琴基礎較好與較差的分成兩類,讓較差的一組多向基礎好的一組學習,能增強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音樂能力,促進學生的音樂素養發展。
(三)教學內容重均衡
學前教育音樂課堂內容的設置需要注重均衡的配置,應將實踐類的課程占比大于理論類的課程,能為學生今后的教學方法積累經驗。根據現在多數幼師反映,由于教學方式的缺失導致他們難以勝任幼兒音樂課程的開展。因此在學前教育音樂課堂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三點要求:第一,學生需要具備“自彈自唱”的簡易歌曲能力,要求學生一學期掌握40首以上的兒歌[6],教師定期抽查與考核,能有效提升今后他們對課堂內容思考的能力;第二,發揮主觀能動性,制定相關的幼兒音樂課堂設計方案,進入實際的幼兒園中進行初步嘗試,積累一定的教學經驗,也能換位體會到教師設計音樂課堂教學的艱辛。最后,可以適當地開展長期的藝術課堂,讓學生以合作的形式進行才藝的表演,能有效鞏固學生的聲樂能力與舞蹈能力,建立相關的組織觀摩團,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前教育的音樂課堂開展能有效促進學生自身的綜合發展,就目前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授課形式效率的低下以及教學內容偏重理論等問題開展相關的選擇策略,通過創新教學新模式、多元化授課形式以及教學內容注重均衡,能有效提高學生對于音樂課堂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進一步為他們今后步入工作打下堅實的音樂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園.學前教育音樂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芻探[J].成才之路,2018(36):34.
[2]許翔.探討學前教育音樂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3):214-215.
[3]馬晶晶.學前教育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及內容研究[J].知識窗(教師版), 2017(10):68.
[4]于洲.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彈、跳、唱、編”一體化音樂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的研究[J]. 黃河之聲, 2017(24):61-62.
[5]金濤.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教學模式創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7, 30(19):126-128.
[6]郝珊.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堂教學模式多元化探究[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8,No.46(10):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