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文
摘 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是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本文從當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出發進行分析,最后針對性地對此提出相應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價值觀;大學生;對策
當下社會的大學生們,他們未來是社會主義事業的繼承者與發展者,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更能促進未來中國尋夢、追夢、圓夢的實現。但是這幾年來,大學生通過惡性行為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的行為卻層出疊見。如2016年3月發生的四川師范大學斷頭案、2017年5月發生的南充大學生碎尸案等都暴露出價值觀教育效果欠佳的問題。這些不斷發生的大學生事件在讓我們深感痛心的同時,也留給我們沉重的思考。面對當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如何大力提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一、當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存在的問題
(一)個人主義傾向嚴重
在 “人本主義”觀念的影響下,一部分大學生沒有正確地去理解其合理有益的部分,反而將它曲解為 “凡是能為我所用的才是有價值的”,產生了較強的、片面的個人主義傾向,而若是這種傾向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導致過于強調個人價值和個人利益,漠視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自私狹隘,缺乏大學生應有的社會責任感,產生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矛盾。
(二)理想信念模糊
理想信念將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集結為一體,是三觀的重要表現形式。我們要持之以恒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體系引導大學生,讓大學生明確自己承擔的社會責任,深入了解社會發展歷程,探索社會發展脈絡,為國家未來的發展出一份力。但目前有部分大學生出現了些許令人堪憂的傾向,他們的理想信念有所動搖。部分大學生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不顧集體利益,被橫流的物欲沖昏了頭腦,忘卻了自己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
(三)拜金主義現象較普遍
拜金主義在一些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有些大學生抱著“花今天的錢圓明天的夢”的僥幸心理,大量超前消費,從而超出自己能承受的范圍。這類不合乎常理的現象還有高檔消費和盲目消費。拜金主義還貫穿大學生的社交、擇業等活動中。這大多是由大學生攀比,追趕潮流、強爭面子等不健康的心理導致的。不恰當的攀比,不是社會倡導的大學生應該存在的行為,它不利于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對社會也會產生潛在的危險。
(四)對社會發展前景認識不足
當前,我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中國共產黨已經領導著人民歷經艱難險阻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統一,正在引領全國人民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共同建設社會主義,要將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難題和困難不斷涌現,有些大學生因為沒有深入了解社會未來的發展前景,所以對這些難題產生了恐懼情緒,這都是我們在教育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二、當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首先,市場經濟的發展會促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變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大力實施,使得大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提升,多元化的價值觀在這樣活躍的條件下形成。大學生多樣化的價值觀是對高校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實施效果的考驗,陳舊的教育方式對大學生起到的作用越漸減少;其次,市場經濟本身也存在著追逐利益等特點,一定程度上會對于大學生產生消極的心理影響,這種影響正在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大學生自身的價值取向。如今,不同層次的道德風氣敗壞現象顯現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唯利是圖的人比比皆是,被黑暗包裹著的權錢交易更讓很多大學生感到寒心,對社會的公平與制度產生質疑。與民生聯系最密切的食品安全問題得不到解決,屢屢不絕的商品造假問題得不到抑制,負面事件不斷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再次,改革開放使得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存在收入差距較大的現象,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衡造成了大學生內心的動蕩。拜金意識無聲無息地在大學生的觀念中萌芽了,某些大學生評判成功的核心標準變成了富有程度,正是對“成功人士”的個人崇拜導致他們心中的天平失衡。在他們眼里,金錢是能夠獲得滿足的實體,而理想成了不切實際、不可企及的幻想。因此,許多學生背棄了最初的理想,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迷失了自我,無法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更不能對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二)西方文化的沖擊
新媒體的沖擊使文化輸出成為了西方的文化擴張的主要手段。某些西方國家利用自身經濟與科技實力強大的基礎,將他們的價值理念滲透到他國的意識形態領域。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也不多不少地受到了西方的影響。漠視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是其表現,經過誘惑力極強的外來文化的滲透,淡化了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直接影響部分大學生價值觀,使他們的價值觀偏離正確的軌道。目前全世界都清楚中國經濟的崛起,市場經濟向好地運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但外來文化的滲透對降低傳統文化的影響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越來越流行的西方節日“情人節”、“圣誕節”以及“萬圣節”等,在大學生群體中受到了熱捧,而相對于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等卻沒有得到大學生的廣泛關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于社會發展的步伐
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大多數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然運用的是傳統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課堂的形式開展,教師用灌輸的方式進行教育工作,教師權威地位不可撼動。但如果過度強調教師的主體作用,會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無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被削弱,。一些大學甚至無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價值觀教育上一味以教師為中心,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狀態,把大學生性格與個性同化,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大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如果對全部的學生都用相同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沒有意識到學生的個體的差異,單一的教學模式只能使得高等院校的價值觀課程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并且無法貼近大學生的成長,導致大學生出現價值觀方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