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喆
(內蒙古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臨床觀察能力是護士實施護理診斷的基礎,始終貫穿于臨床活動的整個過程中[1]。近年來,醫學教育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培養實習護生的臨床觀察能力已成為護理教育的重點課題。了解護生臨床觀察能力現狀并確定教學需求,對培養和發展護生的綜合能力具有啟發意義?,F階段,國內關于臨床觀察能力培養的研究大多針對在崗護士,對實習階段護生臨床觀察能力的教學研究尚不多見。本研究結合教育學、教育管理學等多學科理論,對護生臨床觀察能力現狀及其教學需求進行調查,以期為提高護理??平逃晒峁椭?。
本組研究對象共270名實習護生,來自內蒙古地區5所醫學院校,包括四年制本科、五年制大專及中專等不同學歷,其中女性 252 名,男性 18 名,年齡 20~23 歲,平均(22.2±0.8)歲。
1.2.1 調查工具 在查閱和參考相關教學文獻基礎上[2-5]設計臨床觀察能力評估問卷及臨床觀察教學需求問卷。以上問卷均經本院教育管理學專家進行信效度評價,預實驗測得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97和0.903。(1)臨床觀察能力評估問卷:由7個維度構成,分別為:護理記錄、標準化查體、特異性觀察、病史采集、心理評估、風險預測和資料收集。根據篩選的符合性以Likert-type 4級評分法分別賦值:4=最符合,3=符合,2=一般,1=不符合,計算總分并依次判定為優秀(111~156分)、良好(96~110分)、及格(70~95分)和不及格(<70分),得分越高提示受試者臨床觀察能力越強。達標率=(優秀人數+良好人數+及格人數)/總人數×100%。(2)臨床觀察教學需求問卷:調查內容包括:①臨床觀察能力教學的開展(4題);②教學內容需求(7題);③課業設計需求(5題),對調查結果進行歸納統計。
1.2.2 調查方法 以上調查均由經培訓的專業人員完成,調查前統一指導語,取得配合后由受試者獨立完成,工作人員做好質量控制,保證數據真實性,剔除無效問卷后當場收回。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兩份)540份,回收有效問卷54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經EpiData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建檔,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構成比表示,進行統計描述,不同學歷護生計量資料分析以秩方差分析法進行,統計學校驗水準 α=0.05。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習護生臨床觀察能力優秀率4.07%(11/270),良好率 9.26%(25/270),及格率 38.15%(103/270),總體達標率為51.48%(139/270)。不同學歷護生的臨床觀察能力各維度得分及總分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 1。
表1 實習護生臨床觀察能力評估結果(±s,分)

表1 實習護生臨床觀察能力評估結果(±s,分)
學歷本科大專中專F P人數6512580--護理記錄15.07±5.1613.19±4.2411.18±5.0727.32<0.05標準化查體21.33±4.2017.15±3.5315.27±4.0840.04<0.05特異性觀察10.52±3.5410.21±4.488.95±3.2230.41<0.05病史采集19.70±5.2012.72±4.1310.26±4.3227.92<0.05心理評估16.42±4.2514.71±3.0610.29±4.5349.63<0.05風險預測10.47±2.528.56±1.548.21±2.3940.02<0.05資料收集17.29±4.4913.59±4.1113.05±4.4351.62<0.05總分108.35±17.2487.50±15.1175.32±16.2537.11<0.05
護生臨床觀察的教學需求和意愿較為迫切,在具體教學內容需求的調查中,實驗室診斷結果解讀(66.30%)、生命體征動態監測(41.85%)、護理查體關鍵技術(41.48%)排在前 3位;課業設計需求的調查中,實境模擬演練(85.19%)、典型案例的微課教學(77.41%)和專家座談(52.22%)排在前3位。見表 2。

表2 實習護生對臨床觀察的教學需求
護士臨床素質的綜合培養始終是護理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熱點問題,有報道[6]顯示,臨床觀察是一切臨床活動實施的起點,在指導臨床診斷、實施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執業護士來講,在日常診療監護行為中,全面而準確的臨床觀察能力是確保高質量護理行為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護理臨床綜合素質中一個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對患者病情及其護理需求的準確判斷?;谂R床需求,實習護生作為護士的預備期,即將步入臨床工作,為了促進護理事業的健康發展,實習護生臨床觀察能力的培養塑造非常關鍵,成為擺在臨床教學活動組織與執行者面前一個目標性課題。然而,受多年固有功能制實習教學框架的影響,大量實習醫院的常規實習教學并未對護生臨床觀察能力的培養真正形成重視,對不同學歷護理實習生臨床觀察的學習掌握情況缺乏評估,使各種教學培養資源無法實現統籌合力,這些成為制約護理素質教育的隱患。
國內外采用調查工具對護理實習生進行臨床觀察能力掌握/需求的調查研究并不多見,本研究采用群體觀察、調研,并結合定性和定量評價,實現了實習護生臨床觀察能力的現狀調查。從實證結果分析,護生臨床觀察能力總體狀況不容樂觀,遠遠達不到當前的臨床需求。本次調查顯示,實習護生臨床觀察能力達標率僅為51.48%,優秀率僅4.07%,提示實習護生臨床觀察能力不強,對患者的臨床主動分析薄弱,臨床評估的參與性不強。不同學歷護生臨床觀察能力各維度得分及總分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本科生得分最高,中專生得分最低。不同學歷護生臨床觀察能力的差異一方面來自學業標準、相關學科教育層次的差異,另一方面也與年齡、理解能力和自我定位的差異有關。具體維度調查結果顯示,動態收集和分析患者體征資料能力不足、病史采集粗放、護理查體關鍵技能未掌握、常用護理觀察指標不清楚、風險意識差、臨床觀察報告書寫不規范等關鍵能力的缺失或不足,是不同學歷實習護生的共同問題,具有普遍性。僅5.56%的護生表示接受過較為系統的臨床觀察能力教育,而表示從未接受過相關教育的護生超過20%,證實絕大多數護生在進入臨床實習前未能獲得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能力培養,這與國內相關文獻報道較一致[7]。本組調查顯示,實習護生對臨床觀察的教學需求較為迫切,普遍具有較強的認知意愿和教學參與意識,在具體教學內容的需求調查中,實驗室診斷結果解讀(66.30%)、生命體征動態監測(41.85%)、護理查體關鍵技術(41.48%)排在前3位;課業設計需求的調查中,實境模擬演練(85.19%)、典型案例的微課教學(77.41%)和專家座談(52.22%)排在前3位。以上調查結論對實習護生臨床觀察能力做出了有效預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實習醫院在臨床觀察能力培養方面真實的教學水平,為下一步實施臨床觀察能力教育改革提供了支持。
本研究結果證實,實習護生臨床觀察能力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在醫學生臨床教育中,臨床觀察能力培養處于相對滯后階段,亟待提高,實習護生臨床觀察的教學意愿和需求是迫切的、多層次的,其臨床觀察能力的培養效果與實習醫院護理教學任務的開展關系密切。分析實習護生臨床觀察能力不足的根源,與目前醫學院校及實習醫院尚未形成專業、系統的臨床觀察教學目標體系有很大關系。當前醫學院校及實習醫院針對臨床觀察教學的開展重視程度不高、投入不足,臨床觀察能力培訓目標及方式的制訂尚無系統標準;教學形式、內容與臨床脫節,系統化程度不高,無法滿足護生的學習需求,成為實習環節的一個突出問題,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從調查結果來看,開展系統的臨床觀察教學已迫在眉睫。臨床觀察并非是一項難于掌握的技術,實現護生臨床觀察能力的良好促進,需要護理理論授課環節、技能操作授課環節和生產實習演練環節的共同努力,本次研究為護理臨床觀察教育的模式創新提供了依據。作為實習醫院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分析總結護生臨床觀察認知的薄弱點和盲點,通過問題找準教學切入點,在明確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教學改革提升護生臨床觀察能力的培養效果。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因研究時間較短,未能就護生臨床觀察教學的具體改進策略提出具體建議,因此還需后續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