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芳芳
摘 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問題引導能讓學生深入探究,關注學習過程能讓學生體驗到遷移的快樂,重視團隊參與能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從而促進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教學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3-0043-01
信息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重要力量,能夠正確運用信息技術是現代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到學習的快樂,促使學生認識到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并主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嘗試用問題進行引領,提高學生的探究興趣,促使學生深入學習。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青少年學生的特點,選擇一些具有懸疑性的問題,這樣能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例如,在教學“復制和粘貼圖形”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復制后的圖形,被復制到了什么地方呢?”“粘貼的時候,是不是只能粘貼在畫圖軟件中呢?如果粘貼到其他地方,會不會成功呢?”這些問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有的學生嘗試將其粘貼到記事本、寫字板、Word文檔中,還有學生甚至嘗試直接在桌面上粘貼。不僅如此,學生還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如有學生問道:“如果復制好圖形,關閉圖形軟件然后再打開,用粘貼的方法,是不是依然能將剛才的圖形再次粘貼上去呢?”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嘗試。在活動的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針對以下問題進行總結:“如何才能成功地復制和粘貼圖形呢?在復制和粘貼的過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青少年學生大多比較好奇,教師用問題進行引領,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其深入探究。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提升,信息技術核心素養自然也能得到一定的發展。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提出,要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而且還要讓學生逐步培養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教學目標,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更好地體驗遷移的快樂。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編輯文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教學情境:“假設大家是一個雜志編輯,你要如何編輯文章才能讓雜志變得更加漂亮,吸引更多的讀者呢?”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看看除了設置字體、字號、顏色之外,還有哪些方法能讓文檔變得更美觀。有學生提出:“可以在文檔的周圍加上花邊。”該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了解到如何給頁面加上花邊,并進行實踐操作。還有學生說道:“有的文章可以橫著排,有的文章可以豎著排。”教師要鼓勵該學生嘗試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試著思考如何才能美化雜志。在自主創作的過程中,學生習得了不少相關知識,在遷移運用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教師要經常給學生設置情境,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圍繞該情境開展實踐活動。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要用到課堂中學習過的知識,而且還會遇到一些新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快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如果過于強調個人化的學習,就會讓學生失去團隊合作的樂趣。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成立合作學習小組,開展合作探究活動,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樂趣,還能讓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學“走進論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班級學生自由組隊,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開設不同的論壇,選定合適的同學擔當論壇主管,其他同學則積極發帖,讓論壇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積極開展團隊合作,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學生還可以圍繞 “發了帖子之后后悔了,如何才能刪除帖子呢”“如何才能修改已經發表的帖子呢”等問題展開討論,并在自己的論壇中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在這樣的合作中,學生對于論壇的運作有了充分的認識,同時也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融入其中,提高了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為了增強競爭性,教師還可以組織班級學生開展小組比賽。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在比賽中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嘗試創新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在設計教學模式的時候,要考慮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與情感需要,注重問題引領,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團隊參與,這樣才能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銳,李婭娟.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地與實施探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20).
[2]張允崢,劉建國.淺析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7(04).
[3]張全海.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核心素養的培養對策[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7(04).
[4]李藝,鐘柏昌.信息技術課程核心素養體系設計問題討論[J].電化教育研究,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