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郭超妮
【摘要】“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就是要重視思政課的文化育人功能、深挖教學內容并積極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
【關鍵詞】新時代 ?思政課 ?文化自信教育
【基金項目】2018年西安交通工程學院中青年基金重點項目:基于高校思政課的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研究(KY18-09)。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7-0081-01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成為習近平系列重要論述中的一個關鍵詞。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見,文化自信在新時代偉大建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通過思政課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這也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高度重視思政課的文化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講,是指社會或社會集團用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負著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陣地。與其他專業課相比,思政課具有很明顯的特殊性,即不只是單純給學生灌輸理論知識,還要高度重視對學生進行情感、意志、信念、行為等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育。高校思政課通過追求和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文化,闡釋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追求和傳播高雅文化,闡釋和倡導真、善、美、愛;通過傳播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近代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面向未來的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續奮斗。大學生作為未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作為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生力軍,承擔著國家繁榮富強、文化繁榮發展、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育引導大學生,充分發揮好思政課的文化育人功能,積極引導大學生發自內心地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牢固樹立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唯有此,才能實現文化強國建設的目標。
二、深入挖掘思政課教學內容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植根于中華五千年文明傳統,立足于革命精神和當下建設,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不僅為青年教育指明了思想前進的方向,也應該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資源。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97年艱苦奮斗,創造了鮮明獨特、奮發向上的革命文化;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就是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始終,才能不斷加深大學生對文化自信的認識和理解,牢筑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根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其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分寶貴、不可多得的資源”;思政課還要不斷融入九十多年來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其為思政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對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重要意義;另外,思政課應當不斷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之,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照本宣科、千篇一律的層面,思政課教師應當與時俱進,深入挖掘思政課中文化自信的內容,對于教學內容的把握應上升到文化層面,積極探求教學內容背后的文化屬性,深入挖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三、積極創新思政課教學方法
大學生對文化的認同并不是通過空洞的說教來完成的,而是在生活中通過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逐漸體悟,產生強烈的認同感,進而促進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行統一。可見,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體現在教學方法上,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條件,提高大學生文化認知的主動性。眾所周知,傳統的思政課堂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內容也相對枯燥,再加上教學目標缺乏針對性等,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和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近年來,教育界對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探討一直未曾間斷。就思政課而言,應當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可以根據課程的不同、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探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參與式教學、情景式教學、雙向互動式教學等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提高課堂效果。此外,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靈活生動的網絡教學也日漸成為頗受大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式。思政課教學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促進教學方式的革新。具體如把 APP帶進課堂、用 VR 技術加深學生對講解內容的理解,亦或是構筑“微”平臺增加師生互動,加強文化自信相關的宣傳,從而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文化認知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了解文化,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總之,高校應將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自覺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以切實提升當代青年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使大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文化自信的本質和內容,從而更加明確自身的價值取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文化自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J]. 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7(4):117~120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3]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克春,遠翠平.高校思政理論課視閾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J].教育教學研究,2018(6):128~130.
作者簡介:
李艷(1983-),女,新疆阿克蘇人,西安交通工程學院思政部主任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郭超妮 (1987-),女,陜西禮泉人,西安交通工程學院思政部教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