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輝 張心遠
【摘要】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最重要的兩個職能。北京城市學院多語種教學聯盟積極響應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學發展的政策,組織成立了向中小學提供多語種教學的社會服務項目。該項目與中小學合作開展多語種教學,不僅促進了北京市中小學特色化和多樣化發展,而且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促進了我校外語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人才培養 ?社會服務 ?多語種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099-01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校三大職能。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夠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 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最重要的兩個職能。
一、多語種教學聯盟
海淀區十三五時期教育發展規劃提出“鼓勵更多中小學開設雙語課程、小語種課程,為國家培養復合型多語人才”的培養目標。北京城市學院多語種教學聯盟基于這一背景,積極響應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學發展的政策,組織成立了向中小學提供多語種教學的社會服務項目。該項目共開設英、法、西、德、日、韓六個語種,由專職中教、外教、優秀學生助教組成教學團隊,與北京市屬中、小學合作開設趣味外語系列課程。該社會服務項目實現了教育資源共享,促進了我校外語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社會服務與外語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
創建適合中小學第二外語教育的有特色的趣味外語課程,通過專業課內學習→校內實習實踐→校外社會服務三個步驟,逐步提升學生助教在中小學課堂實踐中的外語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
(一)趣味外語學科建設
多語種教學聯盟在項目開始之際,首先在各外語專業內選拔優秀學生助教,成立教學團隊,與指導教師定期討論與學習,共同制定課程大綱、教案和課件。然后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開展試講完成校內實踐。同時,邀請校外專家開展培訓講座,共同探討中小學趣味外語教育。為促進學科建設與發展,本項目成立了課題組,開展多語種教學的校內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與校外橫向課題,重點開展以下實踐研究:
(1)設計問卷,開展“北京城市學院多語種教學聯盟參與中、小學趣味外語教學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分析中小學第二外語課程需要,摒除語法詞匯等知識點講解與灌輸的固有方式,確立以會話應用、文化理解與實踐活動三個部分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掌握實用、地道的日常會話并理解風俗文化。
(2)設計編撰“北京城市學院多語種教學聯盟趣味外語系列課程學習及活動手冊(配音頻,日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德語、韓語,各一冊)”,該手冊為課堂實踐活動提供多種方案,包含常用詞匯、日常會話、文化萬象、拓展活動四個模塊,每個模塊中均設有互動游戲,通過游戲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確保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性和科學性。
(3)開發并運行多語種教學聯盟微信公眾號。開啟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以趣味外語微課堂為主要內容,包含學習指南、音頻下載、問題答疑等,為中小學趣味外語學習開辟多種渠道。至今已上線包括六個語種共計10多部微課,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課程資源。
(二)校外社會服務與外語人才培養
走進中小學課堂,開展課堂教學是多語種教學聯盟社會服務的最重要環節。為確保課堂教學質量,本項目各語種在中小學組織課堂教學時,按照階梯式分步驟,有的放矢、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助教一步一步走向講臺,掌握教學方法。
(1)初級階段,第1-2周由指導教師言傳身教,親自完成示范課堂,學生助教觀摩學習,增加學生助教自信心。第3-4周由學生助教主講,指導教師進行輔助,增強學生課堂教學組織能力和把控能力。
(2)中間階段,指導教師逐漸減少“干預”,讓學生助教獨立設計課堂并開展教學,成為臺前和幕后的“主角”,積累經驗。 (3)末期階段,學生助教結合教學反饋進行反思,總結教學經驗,穩扎教學基本功。
多語種教學聯盟自成立以來,共服務北京市中小學7個學校,共計600余節課,受到各個學校的肯定與好評。該項目不僅全面培養中小學生的第二外語學習興趣,提高國際理解能力,促進中小學特色發展,而且有效地培養了我校外語教育人才,促進了我校直接服務社會,推動北京城市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柯玲.美國和日本高校社會服務模式比較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3.7
[2]李浩然.基于大學特色發展的高校社會服務研究——以遼寧省高校為例[J].教育探索,2011.10
作者簡介:
茹輝(1981年1月-),女,漢族,北京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學,日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