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作宏
【摘要】傳統的數學教學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遞,卻忽略學生的接受程度,使得在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對于教師單方面傳授的知識,學生只能被動、機械的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嚴重束縛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以及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情感。因此,呼吁數學教學改革的浪潮越來越激烈。新課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它猶如春風一樣吹遍教育教學的每個角落,讓陷入迷茫的廣大一線教師看到了希望和數學教學的美好未來。
【關鍵詞】小學數學 ?新課改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043-01
小學數學具有抽象性,而小學生的思維主要以直觀形象為主,這就加大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新課改通過運用先進的教學資源、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數學文字知識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圖畫,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不僅如此,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作用于課堂教學、調控課堂,拉進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把學生推到教學的前沿陣地,真正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新課程理念,為數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讓小學數學教學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一、先進的教學資源輔助。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被廣泛地應用于教育教學中,改變了傳統數學教學單一的局面,作為新課改的先行軍,多媒體通過其強大的科技功能,可以把數學語言、符號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畫,為新課改教學奏響樂章。數學教學與多媒體的有效融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促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展開對數學知識的積極主動探索,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落實新課改對數學教學的要求。
例如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軸對稱》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出示生活中的軸對稱實例:臉譜、五角星、蝴蝶、飛機、城堡等。這樣一幅幅色彩鮮艷、生動活潑的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系統,激發學生的興趣。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通過問題把學生的無意識觀看轉化為有意識的思考:“觀察這些圖形,你發現它們有什么特征?”經過教師的這一點撥,學生對這些圖形認識由表層的外觀轉向深層次的特征觀察。
“它們的上下兩部分可以沿著某條直線完全重合”
“有的也可以沿著某條直線左右兩部分完全重合?!?/p>
……
在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后,教師可以趁勢引導學生“已知軸對稱圖形的一半,根據軸對稱的特征畫出另一半?!睂W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試著自主畫出完整的圖形。只見他們一個個認真的用筆不停地畫著、比劃著……。
就這樣,教師借助于多媒體圖畫的特征,在激趣的同時還引發學生對知識的關注和思考。并在興趣的引領下,積極主動去探索、實踐,完成從傳統的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完美轉變。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多媒體。因此,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對于一些幾何圖形問題,運用多媒體不僅可以展現幾何圖形的美,給學生美的享受,還可以詮釋幾何圖形的特征。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科學的教學方法助力。
新課改倡導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主張教師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讓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從而收獲知識的同時,還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教師緊扣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向教師預設的教學環節,完成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
如教學五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考慮到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推導是教學的重難點,也是學生不易理解的地方。因此,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小組集體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攻破教學重難點。但是合作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完全放手任由學生漫無目地自由合作,合作學習是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合作的前提是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此,教師設計了這樣的鋪墊讓學生獨立思考:
借助方格紙分別畫一個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使得長方形的長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寬等于高。并計算出它們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數方格的方法)。并說說你發現了什么?這些知識內容較簡單,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因此教師可以完全交由學生自主學習。
經過這樣的自主探究,他們會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有了這樣的發現,在合作學習中他們就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的面積。為合作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合作動手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了有效指導學生合作學習,教師可以根據動手內容設計幾個問題輔助學生。如:1.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沿那條直線剪開,通過平移可以拼成一個怎樣的圖形?這兩個圖形有什么關系?2.在這個過程中你有什么心得體會?于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經過分工協作,終于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的面積。再由長方形的面積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就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僅完成面積的推導,還獲得用轉化的數學思想解決問題的經驗。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三、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增色。
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整體?!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
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活動中獲取知識?!睂W生思考問題習慣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生活是他們思考的方向,這就提示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增強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機,搭建自主動手的平臺。
如教學五年級數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在導入環節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他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圖畫:三個小朋友分餅。有三張同樣大小的餅,第一個小朋友把第一張餅平均分成4份,吃了其中的1塊;第二個小朋友把第二張餅平均分成8份,吃了其中的2份;第三個則把餅平均分成16份,吃了其中的4份。問學生:誰吃得多?通過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激趣的同時,還引出新知識,讓學生意識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在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這一環節時,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動手操作的平臺:讓學生分別涂出三張大小相等紙的3/4、6/8、12/16最后把這些涂色部分放在一起比較,你發現了什么?就這樣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教師的引導,他們發現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培養推理、分析、概括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體現新課改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總之,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是時代的召喚、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運用先進的教學資源、科學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教學手段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為數學教學助力、增色,進而全面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開辟小學數學教學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周曉云,徐學梅.淺談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中國校外教育. 2017(22)
[2]陳耕英.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有效性教學策略芻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