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欣 潘向軍 張寧 趙倩倩 李然
【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高職院校實際擁有的多重地域的鄉土文化,將其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中,以期構建鄉土文化資源輔助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體系,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鄉土文化資源 ?高職思想政治課 ?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河北省教育廳2018年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鄉土文化資源輔助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sz18092)。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6-0063-0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鄉土文化是國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和載體。家鄉是每個學生出生成長的地方,學生與家鄉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鄉土文化對于學生而言又有與生俱來的的親切感,有不可褻瀆的榮辱感,有為家鄉驕傲和自豪的尊嚴感,所以我們高職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與鄉土文化建設有效結合,提高高職思政課的時效性。
一、鄉土文化與入學適應教育相結合
相當多的高職生在自己的成績基礎上填報志愿選擇學校時,既看重學校的辦學質量,也很看重學校的地理位置,他們向往大城市現代化的生活。我們學院地處石家莊市的西部毗鄰鹿泉,城市不是很繁華,校園規模也不大,學生入學之初,許多學生為因學校小感到懊悔,導致部分學生不能安心學習,入學之初,我們在思想政治教學中非常重視學生入學適應教育,在入學適應教育中融入石家莊歷史,石家莊的鄉土文化,讓學生感覺到這個城市的厚重和文化底蘊的同時,也能看到學校所處城市現代化的發展遠景。同時我們也把入學教育與學校的歷史文化結合,更增添了魅力,吸引力,能幫助學生盡早適應學校環境,踏實學習。
二、鄉土文化與思政課程相結合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當前一些動漫游戲、網絡游戲占據學生的課余生活甚至于學生上課玩網游現象越來越嚴重,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課上的抬頭率就要抓住他們的心理,吸引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參與到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為此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找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設計符合學生思想實際的實踐活動。根據課程內容我們設計了“誰不說俺家鄉好”的實踐環節,學生以地域劃分,相同的地域為一組,同小組同學通過走訪,上網,互相討論等搜集總結本地區鄉土文化,比如家鄉的歷史文化、鄉土人情、歷史典故、名人軼事、名勝古跡、成語典故等,把這些內容系統化并做成幻燈片,要求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家鄉,通過這次活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家鄉,發掘家鄉的鄉土文化,另一方面通過其他小組的介紹,學生們可以了解更多地區的鄉土文化,更能激起學生的愛家愛國之情,教師據此加以引導激勵學生把愛家愛國之情化為報家報國之志。
“熏陶歷史文化 弘揚愛國精神”我們以此為主題組織學生參觀河北省博物館活動,這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活動非常重要的一項。河北自古被稱為燕趙大地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河北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在這片土地上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通過參觀博物館,學生們感受到了河北豐富多彩的地域歷史文化,也感受到古人無與倫比的智慧和強大的創造能力,感受到了河北文化的厚重和燦爛。
三、鄉土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夠使人獲得知識、陶冶情操、健康成長。同時,校園文化也表明著一所學校獨特的風格和精神,它是聯系協調學校人際關系的紐帶,是學校的形象和靈魂。這樣,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就必須重視如何結合時間、地區和學校特殊性來彰顯學校自身特色。依托地域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鮮明特色,也是提升院校品質和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平臺,使鄉土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上學期我們又聯合團委、學生處成功舉辦了“厲害了我的國,厲害了我的家鄉”演講比賽,比賽現場,還加入了家鄉知識搶答互動環節,包括知識競答,方言笑話等,很好的調動了學生們參加本次活動的積極性,現場氣氛輕松愉快,學生們在歡聲笑語的搶答環節中學習和交流了自己家鄉的鄉土文化。我們也會定期舉行鄉土文化專題講座,鼓勵學生上臺介紹自己的家鄉,或者各種鄉土文化活動,比如,小品、演講、朗誦等從各方面引導學生認識家鄉,熱愛家鄉。
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鄉土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提高校園文化的親和性,極大提高學生的興趣性參與性,可以使學生多樣化多重性的受到鄉土文化,歷史文化等各種文化的熏陶,從而提升學生的內在素質。
總之,把鄉土文化融入到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比較成熟的鄉土文化融入高職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育教學的實踐模式,使思政教育教學有聲有色,動情動心,通過課堂魅力讓學生放下手機關注課堂,實現思政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更能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作者簡介:
周曉欣(1981-),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副教授,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
潘向軍(1968-),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副教授,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
張寧(1983-),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講師,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
趙倩倩(1985-),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講師,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
李然(1983-),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講師,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