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得分率普遍偏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在詩歌教學中嘗試“六步教學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 詩歌鑒賞 “六步教學法”
教無定法,但教有常法。教學中教師“授之以魚”遠不如“授之以漁”。人教版《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說明與指導》對古詩閱讀的要求:(1)賞析、評價古詩的形象、語言;(2)篩選信息概括中心;(3)分析、把握作者(情感)態度,并有自己的看法和體驗。鑒于考查目標,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遵循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表到里、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概括、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原則,概括了詩歌的“六步教學法”,即審思標題,了解作者,探明背景,通讀詩歌、疏通詩意,體會情感、感受主題,鑒賞提升。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泊秦淮》為例作具體說明。
一、審思標題
標題是詩歌的靈魂,我們鑒賞詩歌應該由標題入手。“泊”是停泊的意思,動詞。“秦淮”一詞可以借助教材的小注,即秦淮河,長江下游支流,相傳是秦時為開通淮水開鑿。秦淮河流經的南京夫子廟一帶,在六朝時十分繁華。這樣詩題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二、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有助于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和哲思。借助教材小注“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學家”了解作者。教師補充介紹杜牧,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多切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其中的“詠史抒懷”便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表達。
三、探明時代背景
詩人表達的情感和哲思往往與其人生觀、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因此,在鑒賞詩歌時,除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外,還要探明創作背景。以杜牧為例,筆者用多媒體把背景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到杜牧前期頗關心政治,對當時千瘡百孔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敗昏庸、藩鎮的擁兵自重、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首詩是他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于六朝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學生對寫作的時代背景深入了解后,不言而喻可知《泊秦淮》是首詠史(貶時)之作,有了這樣的鋪陳,對于后面的體會主旨環節也就會水到渠成了。
四、通讀詩歌,疏通詩意
詩詞賞析的主要考核點是:內容、感情、寫法。筆者在教學中注重朗讀,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發現古詩詞的聲韻之美。接下來,要疏通文句,讓學生準確理解詩意,感知形象,但不要求索過深,而是要避免瑣碎分析,以整體感悟為主。借助注示中字解疏通詩意。
五、體會情感,感受主題
詩歌是表情達意的。在這一步,筆者首先告訴學生詩歌情感的大體分類: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生活雜感等,并把常見意象所蘊含的情感要求學生積累搜集整理。
(1)自然景觀類中如:月,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流水,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斜陽,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懷古幽情。(2)物象類中如:舟、湖、長亭、灞陵(橋)、鏡、燈等,多傳達離情別緒、思鄉懷遠、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3)植物類中如:“柳”與“留”諧音,多傳達離情別緒懷遠等情思。落花,多傳達青春易逝、感時傷懷、人生無常的深沉感嘆和哀愁。松、菊、梅,多傳達高潔、堅貞之志。蓮花,多指清純不染。松柏,寓意堅貞、孤傲。鴻雁,指游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愁、遠大志向。
在學生大體了解意象情感后,筆者再告訴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要注意結合標題、意象、背景注釋、聯系已學相關詩歌等。課堂上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注示,比如首句描寫了一幅朦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氣氛,次句點題以“近酒家”引發思古之幽情。后兩句由一曲《后庭花》引發歷史興衰之感,仿佛已從商女那里聽到亡國之音,其實是對那些只知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重的達官貴人表示憂慮與憤慨。
古詩中常有感慨家國興亡的主題,像這首詩就對歷史的詠嘆與現實的思考緊密結合,委婉深沉。筆者讓學生思考“商女”實際指什么,學生不難理解地指“昏庸腐朽的封建統治者”,這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表面上是對歌女的埋怨,實際上批評的是誰,學生頓時悟出了作者批評的是那些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接著繼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表達的情感,表現了詩人的憂慮與憤慨,本詩主旨也就出來了,即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吸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切和深深憂慮的情懷。
六、鑒賞提升
鑒賞提升是詩歌鑒賞的最高層次,我們通過讀詩掌握一些表達技巧、描寫手法、抒情方式等。《泊秦淮》巧妙的用詞、奇巧的構思、恰當的用典、凝練的語言、濃郁的情感都是值得我們細細推敲的。如“夜泊秦淮近酒家”這一句,筆者引導學生仔細體會它在全文結構中的作用,學生很快就得出承上啟下的作用,還分析出“近酒家”與上下文的邏輯關系。
(作者簡介:劉建輝,女,本科,濟寧市兗州區第十四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