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魏冰潔 孟宇
摘 要:為響應國際上關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號召,我國國內興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并逐漸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的四級目錄保護體系,胡集書會于2006年入選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典型代表,因其自身的獨特價值成為了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顆奪目的耀眼星辰,此文意在探究胡集書會的文化價值對其基礎發展考量帶來的影響,不斷地進行研究探討,以便進一步對發展作出分析。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胡集書會;文化價值;發展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國家首批非遺“胡集書會”的文化價值及其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810424051)。
1 胡集書會概述
胡集書會位于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胡集鎮,本身是一場曲藝集市盛會,最早源于曲藝藝人的競技活動,后因時間地點的確定性,逐漸演變為以聯誼為主、具有習俗性質的自發性漢族民間曲藝交流活動。整個胡集書會分為“前節”、“正節”、“偏節 ”三節,前節時間為正月初十到正月十一藝人紛紛趕至胡集當地進行準備活動,正節為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六“賣書”“請書”好不熱鬧,偏節為正月十七至正月二十一恭送藝人書會散場。因為胡集當地自古便有元宵節觀花燈與藝人說書聚會之風俗,故胡集書會又名“胡集燈節·書會”,取“說書聚會逛花燈”之意。其始于宋元,興于明清,傳承至今已歷經800余年的歷史,從最初的瓦舍說書,到如今的天地大舞臺,經過了無數的歷史風波,仍然在同時期的同類文化中獨身發展至今,其本身就存在強大的生命力,如此強大的生命力來源于何處,如何產生,都是值得我們探索的地方。
2 文化價值探索分析
人類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的接受者和傳承者。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是人,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和價值最終也集中體現在其對人類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上。在筆者的研究中發現,胡集書會在文化歷史價值、文化檔案價值、文化研究價值、文化衍生價值等方面上具有令人不斷探索保護因素存在。世界是多元化的,對于事物的評價也要在多元化的基礎上,做出多元化的思考,此處所有的價值都加之“文化”二字,是因為胡集書會自身的性質導致,經過思量,將經濟價值與政治價值附著在文化價值之上最為妥當,故立題為文化價值探索。
2.1 文化歷史價值
胡集書會本身是一場曲藝競演活動,是我國華夏大地最初的音樂元素的集中展現,類似于我們現如今盛行的音樂會,研究并思考胡集書會的發展歷程,就像是眼前展現我國的曲藝發展之路,對于曲藝研究人員而言,胡集書會的發展之路是我國曲藝發展的縮影,流傳下來的故事傳說以及得以證實的照片、視頻,為胡集書會文化歷史價值的研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2 文化檔案價值
檔案價值是從產生需要的社會生活領域這一角度對價值細分的一種結果,表現為對人們憑證、參考等方面需要的一種滿足。而檔案的價值是從客體角度對價值細分的結果,是檔案這一客體所具有的全部價值的總和。從主體需求的范圍來看,檔案價值所能滿足的需求是特定的,即憑證和參考需求,檔案的價值所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憑證和參考需求外,還有藝術、法律、文物等方面的價值。建立完整的檔案體系,形成體系化的存檔歸整,展現出胡集書會的歷史發展脈絡,不僅僅具有歷史研究價值,還為胡集書會的自身發展提供指導性文件的存在,萬事自有其發展的規律,胡集書會也不例外,在規律中摸索前進,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不同時期胡集書會的不同面貌。
2.3 文化研究價值
此處的研究價值,不僅僅是指將其自身作為參照物進行的比照研究,而是在現階段,廣大的學生尤其是高校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胡集書會進行解讀的過程,一篇篇的報告寫成,一篇篇的論文創作見世,蘊含在背后的知識力量不斷地提醒著我們,對于這一事物要俯下身子聽聽那來自民間的聲音,將其束之高閣是死的,只有在不斷地研究中顯現出不同的面貌,留下不同的蹤影,將意義留存在記憶的年輪中,才能使胡集書會煥發新的生機。支持為胡集書會著書立說,更加為科研精神進行嘉獎。
2.4 文化衍生價值
衍生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與延伸價值有相類似的地方,兩者都注重本身價值以外增加部分的價值,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衍生價值側重于與自身相關而不同方面的價值,但是延伸價值更側重于本身向外增加的價值。胡集書會的衍生價值更側重于它所帶來的經濟價值、政治價值。胡集書會繼2006年入選為國家首批非遺,2007年開始“政府買單,送書下鄉”的政府保護措施,由于此項措施與政府的工作聯系性太強,所以經濟價值顯現并不明顯,政治價值更強一些。胡集書會不僅僅是胡集當地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現在已然發展成為胡集鎮,甚至是濱州市的文化名牌。胡集書會現如今作為完全的政府劃撥資金扶持的項目,借助于政府的扶持而存在,胡集鎮當地政府因為胡集書會的優良發展打造了胡集書會文化品牌,品牌效應的帶動力給予胡集鎮當地更多的發展資源,互相依靠,互相扶持,此項政治價值因借助于胡集書會的文化品牌進行發展,所以更偏向于文化衍生價值,而非延伸價值。
3 胡集書會發展考量
胡集書會的發展歷程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就其發展而言,它可以大致分為元朝至清朝的鼎盛時期,20世紀上半葉的滯后期,新中國成立后的恢復期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發展期四個主要階段。改革開放后,文化開始重新復興的步伐,胡集書會借助興盛熱,于2006年入選為國家首批非遺,且在政府的幫助下日益壯大,但是不可否認,胡集書會已然失去原生態存在的能力,必須借助政府的力量而存在,這種現狀隱藏的是胡集書會的衰落。衰落只是一種現狀,背后的原因才是我們在分析發展過程中的著力點。
研究本身可作為一個動詞進行使用,從開始接觸、初步了解、開始思考、深入了解、理解加深、有所感悟,到最后的有所體系。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閱讀各種各樣的文獻,了解不同的方面,整合資源,進行深入思考,形成自我體系,這才是我們對于一個事物在研究過程中應當具備的態度。將該理論運用到筆者對胡集書會的研究中,同樣適用。筆者作為胡集當地人,以自身經歷感受著胡集書會的變化,對于胡集書會的思考,除了表層應有的歷史探索、現狀分析之外,能否借助自己的思想,對胡集書會做一個類似于總結性的發展研究,對應問題,展開對應思考?
3.1 胡集書會性質定性
胡集書會本身為曲藝集市盛會,最早源于曲藝藝人的競技活動,后因時間地點的確定性,逐漸演變為以聯誼為主、具有習俗性質的自發性漢族民間曲藝交流活動,參會人員熱情高漲,場面隆重盛大,與河南省寶豐縣的馬街書會,并稱為全國兩大書會。2006年5月20日,山東省惠民縣申報的“胡集書會”項目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類別: 民俗; 編號: Ⅹ-59)。通過這條定義,可得到兩條信息,“曲藝集市盛會”與“民俗活動”,由此可知,無論胡集書會近幾年的舉辦形式增加多少新內容,都是在保持曲藝展演的形式上,進行的多樣化生存探索。胡集書會本身就是一場曲藝盛宴。
3.2 胡集書會中的藝人群體
胡集書會與藝人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獨立的,換句話說,胡集書會期間的展演活動就像是藝人們行程中的一場表演活動,畢竟胡集當地缺少藝人,“戲曲進學堂”的小藝人們還不足以獨當一面,但是胡集書會的興盛發展需要依賴藝人們的杰出演出,優秀藝人被“邀請”參加表演,參與賽事,進行小舞臺表演,參與“送書下鄉”活動,評選等級,賺取經費。自2008年開始,胡集政府會在表演結束后,邀請填寫藝人們對胡集書會的滿意度表,寫下他們對胡集書會的看法及建議。借用胡集書會研究會會長、胡集鎮前文化站站長胡同利先生的話語而言,“我們在對待說書藝人時,要把胡集書會當做‘說書藝人的娘家”。有幸近距離接觸過不少的說書藝人,感觸最深的一點是,不管是哪里的說書藝人,他們都注重自己的“名聲”,注重彼此技藝的互相切磋,以便提高自己說書水平。他們樂意為胡集書會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胡集書會也期望著用自己的改變“邀請”越來越優秀的藝人們實現更好地發展。足以見得,胡集書會與藝人群體之間的關系是相益得彰的。
3.3 國家曲協送曲藝下基層與民間藝人說書沖突存疑分析
近幾年胡集書會舉辦期間,中國曲協、山東省曲協都有“送歡笑下基層走近胡集”曲藝展演活動,就像是今年的“送歡笑下基層走近胡集”曲藝展演駐扎在胡集鎮政府西中心舞臺,而其他民間藝人的展演活動駐扎在胡集鎮書會路,以“打對臺戲”的形式進行表演,書會路為南北向公路,東西兩側各15臺。曲協的官方展演與民間藝人的專業表演之間是否在觀眾選擇上產生沖突,畢竟現如今觀眾對于曲協的表演興趣大于對民間一人表演的喜愛程度。作為一種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引領的文化,胡集書會更多地追求來自廣大民眾基礎的認同感,原生態的保護不僅僅是意味著還原原貌,更多在于使其中的精神因素滿足當代人的精神渴求,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的存在才使得胡集書會自身發展式微,但是我們也應當另做思考,現如今的胡集書會是新鮮事物與鄉土氣息的結合,民間展演帶有接地氣的民間氣息,畢竟胡集書會依托于集市而存在,是一項來源于生活的民俗活動。因此,國家曲協“送歡笑下基層走進胡集”曲藝展演活動,與民間藝人說書表演并不會產生沖突,兩者皆為胡集書會的興盛做出的努力。
4 結語
當問及胡集書會研究會、胡集鎮前文化站站長胡同利先生的“書會情懷”時,他用三個字“舍不得”來表達,自21歲開始陪伴著胡集書會成長,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來帶領著胡集書會向前邁進,成為了胡集書會最忠實的觀眾。如今更是在政府的領導下成立了胡集書會研究會,繼續奔波在為胡集書會操勞的路上。關于胡集書會的文化價值的論述,關于胡集書會發展考量,都是在為胡集書會的進一步發展做出分析,胡集書會的發展就像是中國曲藝發展的縮影,國家對曲藝走向的思考,就是胡集書會下一步在曲藝上邁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鄧亞非.胡集書會的歷史概況與現狀分析[J].黃河之聲,2012,(2):126-128.
[2]陳瑩,吳國玖.詩意棲居:當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價值及其保護路徑研究[J].藝術百家,2016年,(5):49-53.
[3]鍋艷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價值與開發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6年,(6):57-60.
[4]鄧亞非.胡集書會的歷史概況與現狀分析[J].黃河之聲,2012,(2):126-128.
[5]王加華.“你”怎么看:胡集書會保護與傳承的藝人視角[J].民族藝術,2017年,(3):61-69.
作者簡介
劉瑩(1997-),女,漢族,山東濱州人,山東科技大學學生,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