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梅
[摘要] 目的 觀察護理風險管理在腦外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間該院腦外科治療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常規管理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風險管理組在此基礎上進行風險管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風險管理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腸道通氣時間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管理組,且住院費用明顯減少(P<0.05);風險管理組護理風險等級以低風險為主,而常規管理組中度風險與高風險均占有一定比例(P<0.05);護理滿意度為98.0%,顯著高于常規管理組的82.0%,且風險管理組滿意度調查各維度評分與總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管理組(P<0.05);風險管理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0%,醫療糾紛發生率為2.0%,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腦外科護理管理中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可明顯縮短治療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減少護理不良事件與醫療糾紛的發生。
[關鍵詞] 腦外科;護理風險管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3(c)-0102-03
風險管理是護理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護理中,風險管理指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潛在風險進行識別,并采取評價及干預措施,以降低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減少對患者造成的損害及對醫院造成的影響[1]。由于我國護理風險管理尚處于起步階段,仍存在諸多缺陷和不足,故需要不斷地完善,并從中積累經驗,逐步提升護理風險管理水平[2]。腦外科是發展較快的科室之一,同時也是護理風險管理的重點科室,該院自2017年1月—2018年2月對來該院治療的腦外科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選100例腦外科患者作為觀察案例進行研究,以擲骰子的方式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風險管理組與常規管理組,每組50例患者,分組結果:風險管理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為(37.65±8.90)歲,常規管理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為(35.42±7.95)歲,兩組患者各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管理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護理內容包括健康宣教、引流管護理、生命體征監測等,按照常規流程進行護理操作,風險管理組在常規管理組的基礎上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內容:①完善護理風險管理制度:由腦外科主任、護士長及具有多年管理經驗的護理人員共同商議制定護理風險管理制度,明確各崗位護理責任;②評估危險等級:設計《腦外科病人護理危險等級評估表》,識別誤吸、墜床、深靜脈血栓、感染等不同領域的高危患者,對患者可能出現的風險及可能造成的損失及嚴重性進行預估,對護理風險進行定性和定量描述,包括護理風險概率、損失程度、危害程度等,確定危險等級,為護理風險管理措施的實施提供決策依據;③實行彈性排班制:腦外科護理工作量大,為保證每個護理人員都能有條不紊地完成本職工作,應當保證排班合理化與科學化,實行彈性排班制,優化護理資源配置;④加強風險監控:對重點環節、重點病人需要加強看護,在交接班時段、吃飯時段尤其要加強管理,形成嚴謹的工作氛圍,護士長作為直接責任人需要嚴防護理事件的發生,防止出現工作失誤;⑤風險處置:風險處置方法包括風險滯留和風險轉移兩種,發生護理風險事件后需要通過合理手段解決,護理管理者需要熟悉國家醫療法律法規文件,并加強護理文書記錄,最大限度減少醫院經濟賠償損失。
1.3? 觀察指標
①評價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腸道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②《腦外科病人護理危險等級評估表》從年齡、跌倒史、行走輔助、步態、認知狀態等幾個方面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分級,總分<25分為低風險,25~45分為中度風險,>45分高風險;③制定《腦外科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從風險評估、風險預警、護理干預、安全宣教4個維度評價患者對護理管理的滿意度,量表采用百分制;④統計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與醫療糾紛。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該研究收集的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一般指標比較
風險管理組各項康復指標與住院費用均明顯優于常規管理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腦外科病人護理危險等級比較
風險管理組以低風險為主,風險等級明顯低于常規管理組(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風險管理組滿意度為98.0%,與常規管理組的82.0%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滿意度各維度評分與總分見表3。
2.4?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與醫療糾紛發生率比較
風險管理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與醫療糾紛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常規管理組(P<0.05)。見表4。
3? 討論
腦外科疾病治療以手術為主,患者住院期間以及手術治療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風險,加之腦外科護理工作量大,瑣碎事物多,臨床護理危險系數也大大增加[3]。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針對潛在風險采取積極干預措施予以管理的管理方式,在腦外科護理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可對可能出現的危險因素進行有效識別、分析和處理,從而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避免對患者及醫院雙方造成損害[4]。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風險管理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腸道通氣時間、住院費用各項指標明顯少于常規管理組(P<0.05),提示風險管理能夠使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提前,促進腸道通氣恢復,減少住院費用,對于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意義顯著。此外,風險管理組經過主動風險識別干預,患者護理風險等級明顯低于常規管理組,以低風險為主。風險管理組的患者滿意度達到98.0%,醫療糾紛發生率為2.0%,僅有2例患者發生誤吸,各項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管理組(P<0.05),這說明對腦外科患者應用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明顯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促進醫患關系和諧,同時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杜絕醫療糾紛,對于醫院穩定發展意義重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突出[5]。通過實施護理風險管理,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主動查找護理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與薄弱環節,并采取相應對策,降低患者護理風險等級。
綜上所述,在腦外科臨床護理中應用護理風險管理意義突出,可為腦外科患者提供優質、安全、高質量的護理服務,減少各種術后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楊會梅,路紅芳,張亞紅.護理風險管理在腦外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32):186,190.
[2]? 駱雪瓊,洪偉蘭,劉桂華.護理程序化管理對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7):180-182.
[3]? 謝遠霞.風險意識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25):107-108.
[4]? 吳珠靜,柏基香.調查腦外科護理危險因素認知情況及探討危機管理的實施價值[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 2(21):104.
[5]? 閆雪華.人性化管理模式在神經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5):5319-5320.
(收稿日期: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