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以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不斷地更迭產生,會計行業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也不斷地發生改變:會計核算職能逐漸向管理職能轉變;財務軟件的廣泛應用為會計基礎數據核算工作帶來便捷的同時也使得企業數據安全面臨嚴重威脅;《會計法》體系的不完善使得監督、監管無法可依,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的不到位,致使部分會計人員知法犯法。下面我們從大數據背景出發,對《會計法》修訂的影響、要求及建議進行具體的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法》;會計信息質量
一、引言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互聯網新技術的產生對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于會計工作者來說,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使會計職能由以核算、監督為主的財務會計向以預測、決策、控制、評價為主的管理會計轉變,還對整個財務運行模式乃至企業經營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與此同時,會計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和新的情況。現有《會計法》的有關規定已不能適應“互聯網+”背景下會計信息化發展的新要求。
二、互聯網+對會計的影響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興技術的出現已經會計行業發生了巨大變革:基礎的會計數據核算人工工作將大范圍地被自動化軟件或設備所取代,互聯網+會計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使會計核算職能逐漸向分析、管理等職能靠攏。
(1)會計工作職能的轉變
會計部門在我國大部分企業中的主要職能是“事后核算”,反映企業運作情況,記錄經濟活動,為管理層提供相關財務數據。在互聯網+背景下,企業對于會計部門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記賬,“事前預測,事中控制”,是企業對于會計發揮職能的新要求。自人工智能被引入會計、審計、稅務等工作中以后,會計機器人也逐漸開始推向市場,協助財務人員完成大量重復規范化的工作,提升財務部門的工作效率。也使會計的主要職能逐漸向管理、分析靠攏。
(2)會計業務操作流程的轉變
一直以來技術革命都在推動著會計行業的發展,尤其是云會計服務模式和會計機器人,二者都簡化了會計記賬的操作流程,大大減輕了會計人員的工作負擔。即便是不懂會計工作的人員經過短短20分鐘的操作培訓后,就可以將公司的發票等流水按照要求逐一錄入會計機器人系統,準確率達到100%。會計機器人、財務共享服務、云會計等都預示著紙上記賬的會計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在新時代背景下,利用互聯網的云計算和大數據功能,將各類會計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和匯總,從而真正發揮出會計的分析預測、管理評價、規劃發展的動態業務功能。
(3)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變化
會計信息更加及時、準確和全面,為方便不同信息使用者對于會計信息的獲取,做出合適的決策,對于會計信息更加及時、準確和全面反映提出更高要求。具體來說,互聯網+背景下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相比以前更加難以預料,互聯網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市場經濟的競爭。由此,企業對于財務數據也應愈加敏感。企業更加需要財務部門提供多角度分析的企業經營業績的管理報告,并結合最新的市場信息,向管理層提供合理的建議。顯然,企業會計的職能已然朝著管理會計的方向發展,互聯網興起的時代已經逐漸將僅限于靜態紙上記賬的會計淹沒。
三、“互聯網+”背景下《會計法》修訂的意義
《會計法》在1985年正式頒布后也經過2次修訂,在一定程度上,為構建我國規范的會計行業,穩定市場秩序,促進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作出貢獻。但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會計工作者們在實際工作中不免遇到很多新問題和新情況。而《會計法》中有部分條款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當下會計工作的需要。
面對當前我國正處于宏觀經濟轉型和單位發展轉型,財務共享中心的興起,電子發票、電子會計檔案也逐漸發展成熟,也就促使許多內容需要在會計上反映,這些內容都需要《會計法》的完善修訂來加以嚴格規范,以確保會計工作的有效監管、監督工作順利開展。
四、“互聯網+”背景下《會計法》修訂的新要求
作為法律規范效力最高的《會計法》,對新環境下的新變化并沒有明確管制,以至會計人員人為操縱財務數據而不受法律約束。為適應新的發展需要,在理清《會計法》現存問題后,政府應從多維度頒布相關法律,進一步加強網絡安全控制,實行有效管制。
(1)對會計信息時效性的新要求
“互聯網+會計”模式使“業務時時發生,報表實時反映”成為可能,但是會計信息的實時生成也使得會計期間界限變得模糊。與此同時,部分企業的目標也由長久經營轉向快速進入市場贏得短期利益后迅速撤離,所以持續經營的會計假設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新形式的發展要求。
(2)對會計信息質量可靠性的新要求
“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也提出了新要求:會計主體擴大化、貨幣計量局限性。獨立性是會計主體假設對“單位”的要求,但時代信息橫、縱向的交織發展加強了會計主體間的聯系,單位獨立性已難以確保。同樣,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知識經濟的不斷融合,企業的競爭力、創新力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企業價值,貨幣不再是衡量企業價值的唯一標準。
(3)對會計信息分析的新要求
《會計法》并未對信息分析作出明確要求。但“互聯網+會計”模式會計職能向管理會計方向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對會計信息的分析作用上。比如,“互聯網+”背景下,會計人才資源的使用效率因為財務共享平臺的搭建也大大提高了;“互聯網+會計”模式使得整套業務財務流程的可見性成為可能,有利于業財融合的實現,同時全流程會計的實現提供了可能;“互聯網+會計”模式改變了會計信息化的教學模式,促使學校教學平臺的創建和完善,學習內容也拓展到計算機信息技術、網絡管理等多領域、多學科的學習,學生通過登錄客戶端在學習平臺上進行多樣化、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學習。
(4)對會計監管模式的新要求
“互聯網+會計”模式對于會計監管模式的新要求主要體現在機制創新方面。相比于傳統的分業監管模式中分散的會計信息流向,“互聯網+”背景推進了會計信息向混業監管模式轉變,不難發現,平臺的建立、會計數據的綜合應用,有利于各部門的信息互動的同時也促進了機制的創新。
五、修訂建議
加強網絡安全法律法規的建立,有利于互聯網環境下財務會計的安全發展。政府應根據互聯網+會計信息化發展情況,及時調整并增加相應的法律法規,在數據保護立法層面上多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為保障互聯網環境下會計行業健康發展,應頒布有關相關法律進行管制。一方面,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導致大量會計處理軟件的出現,我們應該保護原創,由于盜版軟件對會計數據的保護性具有極大不安全性,國家應頒布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正版會計軟件的知識產權;另一方面,我國互聯網+會計信息化行業技術水平層次不齊,在建立健全《會計法》的同時還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規范此行業的資質標準。國家應根據各行各業的特點,對不同行業所使用的會計信息系統設定不同的標準。相應約束政策的出臺應同技術革新亦步亦趨,如此才可以為會計行業的優良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秦曉路.財務與會計[J].中國財政雜志社:2018.2.
[2]李文.經濟師[J].2018.1.
[3]郭永清.中國會計報[J]2017.9.29第002版.
[4]唐國平,吳德軍,黎江虹,王華,邵敏,萬文翔,李靜.會計研究[J].2018.8.
[5]王相彤,趙自強.財務與會計[J].中國財政雜志社:2018.1.
[6]姜宏青.財務與會計[J].中國財政雜志社:2018.3.
作者簡介:石怡心(1993),女,漢族,河南省許昌市人,蘭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會計專碩2017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注冊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