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力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在全球戰略上也進行了積極的調整,但是美國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量,對非洲有利益訴求,在目的和實質上依然對非洲采取對外援助的外交手段。運用對非援助不僅能幫助美國實現援助國的國家利益,還能滿足非洲受援國家的需要。同時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策關系,美國對非援助的政策演變也經歷了相關的過程,凡是了解美國外交政策的人都知道美國在對外援助中著重強調人權因素,并通過實際行動證實了一些法案規定,將對非援助和人權相結合。本文基于美國對非援助的關系理論和政策作用探討了美國對非援助的政策動向及人權因素。
【關鍵詞】美國 對非援助 政策 人權
當前國際上主要國家對外援助的內容包含了:軍事援助,發展援助以及人道主義援助。對外援助是美國和非洲的外交關系主要組成,它不僅能幫美國實現自身利益,還能幫助非洲獲取相應的利益。通過研究美國對非援助的當前發展形勢,能夠幫助我們對美國對外的戰略變化更加清楚的分析,對美國對非援助背后的政策發展進行考量。
一、美國對非援助的政策調整
(一)援助形式
以往美國對非援助的政策具有明確的政治取向,但是當下由于全球化形式的發展,美國對非援助的主要重心也從政治意識形態轉變為經濟領域,強化非洲在反恐中的地位,對援助強調貿易和投資,擴大了對非貿易,從而服務其政治和安全利益。例如自從美國國會頒布了《非洲增長與機遇法》,就為非洲地區的大多數國家提供單方面的貿易優惠條件,并且個別符合條件的國家還可以按普惠制出口商品。這個法案的推出成為了美非關系的轉折點,進一步推進了美非之間的經貿關系。并且從2010年起,美國對非援助的援助額也逐年遞增,其通過投資非洲各個國家的運輸,金融及礦業,來達到實現美國自身利益的目的,同時也加速了非洲資本市場的發展。
(二)援助規模
美國作為對非援助次數最多的國家,現目前依然在不斷的擴大援助規模。美國對撒哈拉非洲地區非援助的金額僅次于中東和北非地區,同時美國政府在非洲地區有23項雙邊援助任務。由于美國的石油消耗巨大,在全球名列首位,但是美國的資源又不足以完全支撐國家石油的消耗量,所以美國只有通過對非援助確保非洲對它的石油供給。所以美國加強了非洲的軍事援助,例如在非洲之角配備美軍幫助海岸巡邏,與非洲大部分國家的軍隊聯合反恐演習。在非洲新設基地,擴大反恐組織規模,指導一些非洲國家軍隊的打擊恐怖組織,向非洲各國提供攻擊性的重武器。此外美國還通過高層互訪,增加援助等方式密切與非洲的關系,例如用于撥款抗擊非洲艾滋病毒,實施減貧和重視非洲經濟發展。
(三)援助標準
美國對非援助政策是基于良好治理和所有制改革的基礎之上,突出了美國人權,民主,自由化等政治條件。在美國對非援助的發展歷程上,老布什提出了民主化的經濟援助,克林頓也強調對非援助必須以民主和人權作為前提。同時美國還參與了非洲大部分國家的法制進程,在非洲地區逐步擴大其影響力,幫助非洲各國培訓相關的政府行政管理人員,并且撥款大量金額作為培養非洲年輕一代的教育基金。
二、美國對非援助的政策評價及動向
(一)政策評價之積極影響
1.美國對非援助進一步改善了美國與非洲國家的關系,提高了其在非洲各國的影響力,促使美國在聯合國獲得的受援國支持率明顯提高。
2.美國的對非援助使非洲大大提高了對美國商品的需求量,同時也帶來了更多就業崗位,降低了美國人口的失業率。
3.美國對非援助促使了美國在商業貿易往來中能夠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幫助美國和非洲打開了貿易市場,為美國未來的經濟投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4.緩解了非洲個別國家在經濟發展上面所需的資金和技術問題,促使了非洲地區的經濟得到有效發展,同時為非洲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使非洲產品走向世界。
5.由于非洲的傳染率和死亡率極高,醫療衛生等條件又很差。美國對非援助給予了非洲各國先進的醫療用品,并且派往專業人員對醫療技術進行指導,引領了非洲地區的醫療水平得到發展。
6.非洲國家的教育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都很落后,并且每年都有大量的失學兒童。美國在對非援助中提供教學資源和資金,大大提高了非洲國家的入學率和教育水平的。
(二)政策評價之消極影響
1.根據報告顯示,個別非洲國家在比他們接受援助之前更為貧困。由此看來,美國對非援助的撥款金額被政府官員吞并,增長了非洲國家的腐敗現象。
2.美國對非援助的過程中由于政府的腐敗和國家的治理不善,導致援助的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果,促使了導致更多不穩定的因素產生,爆發頻繁的政治沖突。
3.必要的附加政治條件導致很多貧困地區和人口依然處于落后的水平。例如大部分資金用于農業和運輸業,使得醫療和教育資源嚴重匱乏。
(三)政策動向
伴隨著日益全球化的環境,美國為了保障能源和安全等利益可持續發展,在對非援助的戰略調整上呈現出新的政策動向:
1.美國對非援助與傳統相比,改變了過去的援助與被援助的方式,突出建立雙方平等戰略伙伴關系,使美國和非洲建立在權利平等,責任共擔的基礎之上,這樣不僅能鞏固美國在非洲各國中的影響能力,還能幫助美國優化自己在非洲各國中的形象。
2.美國建議與非洲的關系應該擴大到包括所有雙方共同關系的事件和共同的利益問題上,對非援助的目標轉換為兩國之間的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兩國的合作層次進一步加深。
3.美國邀請非洲各國進一步完善合作的機制,使得雙方能夠加強密切交流,共同關心的問題得到保障。
4.推進民主化,實施對非援助的務實政策,加大援助力度。
三、人權因素
人權因素也就是人文關懷,美國對非援助的人權因素反映了美國實質上的人道主義動機,包含了美國在外交方面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在現實中,無論哪種理論都不能讓美國的外交得以遵循,并且美國的歷屆領導和政府官員也不會將外交視野局限于現實主義理論的框架內。同時美國對非援助的外交政策與其他國家的外交政策相比,更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善于從性善論來談論國際關系的道義行為,認為要將人道主義在對非援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這并不是貪圖其他目的為國家利益服務。同時美國也確實在對非援助的過程中,向非洲各國提供了經濟和技術等各種體現人文關懷的幫助。理想主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道義應該超越國家的界限,全世界共同關注貧困人民的生活。美國在實施對非援助中理想主義表現最明顯的就是講援助與人權相結合。例如美國將人權條件納入《對外援助法》,并明確表述:國會重申美國人民傳統的人道主義理想,重申其幫助發展中國家人民消除饑荒、貧困、疾病和蒙昧無知的承諾。并且禁止美國政府向侵犯人權的國家政府提供發展援助。在軍事援助方面,如果一個國家軍事發展水平較低,那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有可能會得到美國對他的軍事援助。但是美國基于人權因素的前提,對于人權狀況很差的國家就不予以支援,對于人權狀況有所改善的國家美國更傾向于給予援助。但在經濟援助方面,美國的這種人權因素又體現得很牽強,對于經濟發展落后的非洲國家,美國都有可能給予幫助。所以,可以說美國提出的人權政策,更傾向用于懲罰人權較差的國家。但是站在軍事援助的角度上來說,人權因素就顯得較弱,如果美國在第一階段給予某些國家軍事援助,同樣在第二階段也會繼續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