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
摘 要:隨著大量獨生子女家庭的出現,“4-2-1”家庭模式逐漸成為主流模式,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養老模式逐步趨向多元化,對于目前的家庭模式下的老人而言,社會提供的可選擇的養老方式與自身的養老意愿與之間可能還存在矛盾,并且不同人群或者同一人群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身體狀況階段,其養老意愿和養老需求呈現出較大差異。全面了解和把握養老意愿和養老需求,實行分段選擇多種養老方式養老,對構建我國多元化的社會養老支持體系和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老年人;養老需求;養老方式
在高速發展的當代中國,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將對我國尚不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提出巨大挑戰[1]。中國養老模式以居家養老為主,家庭養老不可替代但養老模式應鼓勵多樣化。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與訪談的形式,對“康居西城”公租房小區、“臺北城”商品房小區、“曾家”拆遷安置區等較為典型的社區展開社區養老服務需求調查。被訪者全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此次調查發放問卷350份,收回問卷317份,有效問卷298份,問卷有效率為94%。有效樣本中男性有137人,女性有161人,男女比率約為46:54。
一、老年人養老意愿及養老需求狀況分析
(一)老年人養老意愿分析
根據對老年人養老意愿的調查,目前老年人的居住情況是51%的和自己的子女或成年孫輩住在一起,36%的是夫妻同住。對他們更傾向的居住方式的調查,44%的愿意與子女同住,40%愿意自己或是與老伴同住。可見,老年人年老之后對于養老居住環境還是更傾向于家庭養老或是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生活。
(二)老年人養老需求狀況分析
老年人作為社會人口組成的一部分,他們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會性的,既有物質性的,又有精神性的。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可將老年人的需求概括為養老的物質生活需求、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健康護理的醫療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四個方面[2]。
1.日常生活照料:主要針對社區日常提供的照料服務,上門家務服務、陪護看病、幫助購物、心理照料等9項內容。調查發現,包括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在內的上門家務服務(32%)與心理護理(38%)占比高,其他依次為日托服務和緊急救助等。上述表明,大部分老年人渴望以家庭作為養老場所,并希望社區提供上門服務。
2.健康護理服務:調查表明,現在的老年人都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態。但是通過兩項的調查研究表明,目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多于身體健康問題。身體健康狀況方面,62%的老年人覺得一般需要別人的幫助,27%的老年人覺得較好,一般不需要別人幫助,還有9%的老年人覺得很好,不需要別人幫助。僅僅只有2%的人覺得較差,完全需要別人幫助。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只有36%的老年人覺得生活很充實,過的很幸福。62%的老年人覺得孤單、生活乏味、煩躁、人生無意義。上述說明:老年人對自身健康更為關注,以健康為主導的“老有所醫”服務備受現代老年人追求。老年人希望社區提供“醫療護理服務”和“心理疏導服務”,并且在心理的服務方面要求比身體醫療護理要高的多。
3.精神文化生活:現代社會,老年人對其精神生活(娛樂、社交與自我實現等)更為關注。調查表明,城市老年人更重視精神層面,渴望更好的精神生活與先進的社區服務。>70%的老年人渴望社區設立文化活動場所,開展娛樂活動。男性喜愛讀書看報、書法繪畫,女性則傾向于表演娛樂與工藝等。
通過老年人養老需求狀況可以分析出老人們的需求特點:老年人內心深處非常希望得到社會和家人的理解、 認識和尊重, 特別害怕有人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把他們當成累贅。老人需要有個好身體。既注意保健和鍛煉, 又注意情緒和飲食的調養。老人需要有個好老伴,這是老年人的最大幸福。老人需要有幾個要好的朋友、多參與社會活動、需要社會和家庭多為他們提供感興趣的信息, 以滿足心理需要。老人需要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養老,能得到鄰里間的幫助。
二、根據老年人口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實現分段養老
單一的養老方式各有其局限性,根據不同老年群體對其養老需求將多種養老方式結合起來,形成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親屬為老年人提供經濟、生活和精神照顧,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3]。
根據老年人的年齡和身體狀況主要設計了有勞動能力、生活自理、生活自理輕微障礙、生活半自理和生活不自理五種情況構建分段式養老程序。
生活自理的老年人采取居家養老,部分身體狀況差有子女但子女無暇照顧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輕微障礙和生活半自理的老年人通過社區照顧、雇小時工和保姆,或通過白天去托老所、晚上回家的社區托老方式實現居家養老,這種便于子女接送和探望的居家養老加社區照顧流動性的養老方式,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獨生父母的絕大部分養老時間的生活照顧和護理問題;可以有效發掘、整合、配置現有的各種養老資源,消化和減少集中養老的壓力和負擔。
同時,重視特殊老年人群體的養老保障[4]。獨居、無收入、無子女、殘障的老人,社會和家庭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重視和關懷。養老模式也應個性化,對特殊的老年人實現養老模式的最優選擇。老有所養是和諧社會的必備條件,大家攜手,才能創建無限好的夕陽美景。
三、基于需求提出多元化養老方式
鑒于中國家庭結構的現實情況,以及根據我們對老年人更傾向的養老方式的調查數據,64%愿意家庭養老(主要由家庭成員提供日常照料)、27%愿意社區居家養老(居住在家里,社區可以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醫療保健等服務)、僅僅只有7%的老年人愿意機構養老(老年公寓、敬老院等)。表明多數老年人能夠接受在社區就近或居家獲取上門護理、日間照料、托養服務以及志愿者互助等服務。
因此,在中國人重視家庭倫理, 看重血緣, 重視親情, 有“孝親”的傳統下,中國人的養老方式顯然屬于家庭—社區型的[5]。完全拋棄家庭養老方式在當前和未來都不符合中國國情。我們要大力倡導中華民族尊老養老的傳統美德[5]。我們要進行各種形式的傳統孝道的宣傳教育, 使每個社會成員都知道尊老敬老養老光榮, 把尊老敬老養老變成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把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結合起來, 這是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的現實又可行的模式[6][7]。實行社區與家庭分段式養老共同發展。家人主要給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社區更多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護理和生活照料,彌補家人因一些原因無法很好照料老人的缺陷和不足。實現絕大多數養老問題在社區解決。特殊老年群體的養老模式應個性化,對特殊的老年人實現養老模式的最優選擇。老有所養是和諧社會的必備條件,大家攜手,才能創建無限好的夕陽美景。
參考文獻
[1]屈群蘋、許佃兵.論現代孝文化視域下機構養老的構建[J].南京社會科學,2016,(02):93.
[2]袁劍鋒.我國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分析[J].交流探討,2014,10(下):219.
[3]王忱、董魁、 張寧,等.老齡社會中養老問題的思考[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4(11):1600.
[4]王雪雪.近年來我國農村家庭養老問題的研究綜述[J].巢湖學院學報,2015,4(17):35.
[5]王麗美、周佳麗、徐行,等.農村居家養老研究綜述[J].南方農業,2015,9(24):159.
[6]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N].民政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網站.2013,8
[7]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N].政府信息公開專欄網站.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