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壯壯
摘 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飛速發展,在取得諸多成就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問題。今天中國鄉村發展面臨著很多挑戰與抉擇,城市二元體制結構產生的“剪刀差”,促使鄉村在經濟發展中處于弱勢與從屬地位,大量青壯年、知識分子離開農村前往城市發展,鄉村凋敝、留守老人、兒童等問題相應而出。當前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鄉村振興的戰略問題,各種社會力量也在不斷探索介入鄉村振興的模式路徑。本文在總結了鄉村在振興、崛起過程中所暴露的問題以及傳統的解決路徑后,從社會工作專業視角出發并基于對自身家鄉的思考,對農村的現狀以及發展做出原因分析與建議,重點探討了社會工作力量與人才隊伍介入鄉村發展、扶貧、鄉村建設的積極意義與可能性,并進一步提出社會工作專業理念、方法在鄉村發展中適應性與具體舉措。可以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方法和角色優勢,幫助推進鄉村振興。
關鍵詞:城市化;農村現狀;鄉村振興;社會工作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改革開放浪潮將近四十個年頭,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國家實力、國際地位顯著增強。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經濟結構的改革轉型中也暴露、產生了一系列相應問題。似乎更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到了城市與工業化的發展中,而忽略支撐起城市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基礎——鄉村、土地與農民。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用“鄉土中國”這一概念形象準確地描述了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特點,他指出(2002):“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然而,昔日的“鄉土中國”在今天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沖擊下變的支離破碎、“元氣大傷”。鄉村土地流失、鄉村留不住人才、鄉村內部凝聚力減弱、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等問題是今天中國農村各地面臨的問題與通病。
黨的十九大報告創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今日鄉村發展問題的反思與正確把握。國家近些年頒布了包括新農村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的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旨在加快農村地區發展與創新。習總書記曾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建設"美麗鄉村",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
目前學術界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社會工作發展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更加符合社會工作發展的存在意義和發展理念。社會工作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存在價值親和,社會工作可以充分發揮專業方法和角色優勢,幫助推進鄉村振興。
二、鄉村發展困境探析
總體來看,農村的發展缺乏活力。
1.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問題嚴重。中國普遍是家庭養老,而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因經濟社會條件無法將兒童老人一同接到城里。從埃里克森的人終身發展理論來看,人的幼兒和少年時期是是認知形成信任、培養責任勤勞等諸多品格的時期,與父母長大的孩子各項發展都較好。
2.鄉村情感的淡化。與城市高樓大廈“隔著門洞看人”相比,我們記憶中的鄉村應該是更具有溫情的、和睦融洽的。除此之外就是,農民對鄉村對自身的認同感、主體感不強。普遍人心里,農村對城市是屬于從屬地位,具有農民服務市民的慣性思維。致使有些農民感到希望渺茫,懷有不自信,從事生產消極并且意欲遠離農村。
3.農村社會保障、福利體制不健全。盡管近些年在完善中,但與城市社保體系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深入村莊訪談的過程中,不少老人表示“農村養老金只能維持正常吃喝,完全不敢生病”。
4.傳統文化的喪失。鄉村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很多民間技藝、傳統風俗禮儀、美德以及古村古落未能很好的傳承,長此發展留給人們的只能是記憶里的“鄉愁”懷念。
三、社會工作專業模式介入鄉村振興
(一)農村社會工作與社會工作的“鄉土化”
社會工作是一種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遵循專業的倫理規范,堅持“助人自助”的宗旨,運用專業科學的知識與技巧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整合社會資源,,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一種職業活動。隨著中國的改革深化,社會工作有著越來越大的用武之地。黨和國家提出“精準扶貧”方針,一大批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積極響應,運用農村社會學、社會工作、社區等專業方法和熱忱的信念投身到脫貧攻堅戰中去。筆者認為社會工作的專業視角應該包括微觀(賦權、需求與評估、問題視角等)和宏觀層面(系統理論),它既不同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視角,也不同于關注民主政權的政治視角,它是從人民的利益發出,通過“望聞問切”精準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社會工作力量的介入顯得尤為重要,從物質與精神文明等層面多管齊下主力鄉村的脫貧、振興與發展。與傳統志愿者、義工不同,社會工作者在介入鄉村發展中有著專業的理念看待問題的視角和方法,如優勢視角、賦權、生態系統視角等。
(二)社會工作方法路徑
1、宏觀社會工作方法(社會行政、社會政策)的適應性討論
社會工作行政、社會政策作為社會工作的宏觀方法,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行政人員在專業價值觀和專業倫理的指導下,可以有效整合利用農村社區資源,通過社會服務機構內部實施的計劃、組織、執行與管理、評估等,實現機構的高效運轉、輸出社會服務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雙向的,一是將社會政策變為具體的社會服務;二是積累經驗,以建議修訂社會政策。“上行下效”,要在促進積極的社會政策落地鄉村的同時,促進農村對政策的了解。社會工作者在鄉村應將宏觀政策具體化,解釋政策與推動政策;社會工作行政發揮著重要的“規劃”功能,要合理運用資源,促進有效服務,總結社會政策的執行經驗,提出修訂意見
社會工作者要積極發揮社會工作在改變城鄉關系上的積極協調作用,改變城鄉關系建設中農村對城市的從屬地位,打破農民服務市民的慣性思維。使鄉村更有自信,更加蓬勃,產業興旺,生態宜居。并且在政府與農民之間架起一道橋梁。社會工作者應該作為政策的倡導者與協調者,通過實地調研,幫助地方政府、村委會作出正確決策并促進決策的實施。鄉村是文化積淀的重要平臺,社會工作者也要協助村民挖掘鄉村文化,由此提升經濟效益和鄉村認同感,有效做到資源整合、發揚,發揮出資源鏈接者的作用。并且幫助村民打造鄉村公共空間,從精神和村民的交流上提升鄉村的凝聚力。
圖1
2、微觀社會工作方法(個案、小組、社區)在鄉村的適用性討論
農村社會的現狀以及十九大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與社會工作有較高的契合度。借助于社會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使社會工作介入到鄉村中為鄉村改變提供些建議。鄉村即是一個社區,每一個個活生生的農民個案,又組成了相應的團體(小組)。
要想實現鄉村振興,首要問題即是托底,而農村留守群體問題是農村中較大的問題,農村留守群體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群體。社工可以作為一個網絡聯系中介,為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建立方便渠道。在農村學校中也需要社會工作者介入其中,社會工作者及時發現和了解留守兒童的問題,協助老師進行處理。除此之外,農村留守、獨居老人問題也是社會的一道傷疤,由于兒女外出打工,老人的主要供養者和日常照料者就會缺位由此帶來的老人的精神和安全問題,兒女不在身邊也就無人溝通,孤獨感也急劇上升。針對以上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以個別化的方式來幫助留守老人,給予生活和精神上的慰藉。社會工作者可以倡導農村留守老人組隊,成立老年人生活小組,互相幫助互相解惑,在小組組織展開各種娛樂活動,協助他們重新拾起簡簡單單的快樂。除此之外,農村的婦女與兒童教育問題,也可以將小組經驗應用中去。
農村年輕人外出打工大多數因為農村收入低,不足以滿足平常的開銷,而發現農村經濟來自緩解留守問題,扶貧先扶志,社會工作者可以在優勢視角下根據當地的優勢和資源,給予當地一些發展經濟的建議。以及在農村中開展社區活動,組織一些外出打工或者返鄉的工作者進行技能的培訓,利于他們能更快的融入到社會的工作中。張和清教授在云南東北部的“綠寨進行了”長期的“鄉村建設實驗”,并探索出一套值得推廣的模式:評估—反思傳統問題視角—采用優勢視角理念—建立城鄉合作平臺。
四、結語
農村廣袤的土地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基,農村興則國家興。盡管農村發展、鄉村振興問題道阻且長,但當前政府、學術界、社會力量等進行了有效地探索,多元參與共建的模式已初見成效,漸漸探尋出一條中國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內陸地區社工力量的蓬勃發展,正好與鄉村發展所契合。只有在實踐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發現問題所在。社會工作的“鄉土化”是社會工作本土化的一個路徑,也是鄉村發展下的一個創新。社會學家晏陽初等人在定縣開展“平民教育運動”和“鄉村建設運動”時,他曾提出:預要化農民,必先農民化,真正俯下身子扎根基層去了解農村、了解農民。社會工作的專業視角去分析、反思、改善三農問題、助力鄉村振興都是符合歷史、現實和政策的潮流與要求的。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侯飛,陳英華.美麗鄉村建設的社會工作介入視角分析.公共管理,2017年6月.
[3]穆莉萍,唐佳.社會工作介入貧困鄉村社會治理的路徑分析.中國社會工作,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