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亞秀
摘 要:事實經驗已經證明,只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科技旨在提高資源利用率、修復生態系統、維護人類身體健康,所以對于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至關重要。綠色科技以其保護生態環境的源頭性、預期影響的全面性、實際操作的高效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推崇。以國家、企業、科研機構、社會公眾作為主體對于綠色科技的研發、使用、推廣都起到了不同方面的作用:國家制定政策、提供經費,企業科研機構積極研發,公眾消費支持,各個主體齊心協力共同促進綠色科技的研發和廣泛應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關鍵詞:綠色科技;消費;人與自然
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也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科技的發展越來越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迫切的需求。大力研發和推廣綠色科技的使用對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至關重要,綠色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也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時代課題。
一、綠色科技的基本概念和內涵
(一)綠色科技的概念界定
綠色科技也稱環境友好科技或生態科技,這一概念源于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綠色科技在學術上還沒有統一而比較權威的認定。有的學者認為,綠色科技就是適應于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科技,是對整個科學技術活動的一種導向,是為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而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是有益于保護生態和防治環境污染的科學技術。有的學者認為,綠色科技的核心是研究和開發無毒、無害、無污染、可回收、可再生、可降解、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高效、潔凈、安全、友好的技術與產品。在借鑒各個學者關于綠色科技概念界定后,筆者認為,“綠色”與“科技”結合在一起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標榜綠色科技的技術是高效率的技術,可以將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促進經濟發展進步,同時還是對環境友好、預防環境污染、修復生態系統的一種技術。二是綠色科技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對環境無害的,可以循環使用的,而且對人的身體健康是沒有損害的。
(二)綠色科技的內涵
1.從源頭保護生態環境
相對于傳統的科技完全將自然環境當做人類社會的“水龍頭”和“污水池”,綠色科技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來發展自身,力求每一過程都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綠色科技注重防患于未然,從源頭做起,對生產工藝、制造工藝和產品材料進行重新設計,確保生產過程的無污染和低能耗以及終端產品的無毒性和可回收性,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實現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全過程生態化。綠色科技立足于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落腳于保護生態環境,既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著力避免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濫用。
2.預期影響的全面性
每一種新生事物的產生,往往會引發多方面的效應,科學技術更是如此,如環境效應、社會效應、經濟效應等等,這些效應的綜合起來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影響結果是復雜的、隱蔽的、滯后的。每項科技的應用應該全方面的考慮其后果,充分考慮到這種技術所涉及到的每一個主體以及時間上的長遠性。綠色科技的發明和使用遵循聯系、全面、長遠的戰略眼光,不為眼前的短期利益所蒙蔽,力求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于科技影響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DDT的發明和使用,DDT是一種農業上使用的殺蟲劑,藥效高,它的使用使害蟲劇減,農產品產量大量提高,DDT的發明者米勒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這種藥物高度穩定,難以降解而積累與生物體內。美國科學家蕾切爾·卡遜(Rachel Carson)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中懷疑,DDT進入食物鏈,是導致一些食肉和食魚的鳥接近滅絕的主要原因。上個世紀70年代之后DDT已經被逐漸禁止使。但是DDT這一案例帶來的經驗教訓值得深思。
3.實際操作的高效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綠色科技對科學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綠色科技的使命是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綠色科技不應該僅僅存在于口號上、書本里、文件上,更應該實實在在的應用于生產力的提高上。在面對當今環境污染、資源緊缺、生態失衡的狀況下,綠色科技要切實的應用于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和領域,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生產中,綠色科技有助于推廣清潔生產、發展持續農業、實施綠色取向的第三產業,在分配中,綠色科技可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產品分配的代內和代際公平;在流通中,綠色科技可促進流通渠道的暢通和交易成本的最小;在消費中,綠色科技可推動產品的回收、利用;使消費者樹立文明消費觀;在要素投入中綠色科技有助于消除自然資源和能源對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制約。
值得強調的是,綠色科技是有時空限制的,在某一地點某一時間所被認定的綠色科技,在另一時空另一地點卻不一定被認定為綠色科技,而且受人們認知條件的限制,對一項新科技的負面影響,可能不會及時發現,因此,對綠色科技的分析應該有一個縱向和橫向的比較過程,發展綠色科技應該樹立長遠、綜合、漸進的眼光,隨著人們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參考對象的變化來對綠色科技不斷完善、修正和整體優化。
二、加強綠色科技創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加大綠色技術創新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鍵環節。政府、社會公眾、企業、科研機構是綠色技術創新的主要參與者。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目前我國關于綠色創新技術的法律還是不夠健全成熟,政府要建立維護綠色創新技術的法律法規,為綠色創新技術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規,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從而為企業、科研機構開發綠色創新技術提供法律上的保障。適當的環境規制將刺激技術革新從而減少費用、提高產品質量這樣有可能使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即“波特假說”。政府要完善保護綠色科技創新的專利制度,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公眾的專利意識,避免有些企業剽竊他人專利技術的不良行為,更在很大的程度上面激發了科研機構研發綠色技術的積極性。加大環境收稅的力度。雖然我國已經實行排污收費制度多年,但是由于收費低、范圍窄,導致效果并不明顯。加大排污收費的力度和范圍,促使企業從根本上注重綠色技術創新,才可以真正刺激企業研發綠色創新技術,減少對資源的損耗、環境的污染。
企業是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因子,盈利是企業的終極追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關心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他們更傾向于購買綠色產品,因此綠色產品在我國具有較大的市場容量和發展潛力。企業致力于綠色產品的開發,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用于綠色產品的開發研究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盈利。但是,由于綠色技術創新具有高投人、高風險及外部經濟性等特征,企業缺乏足夠的實施動力,因此各國政府通過采取市場準入、庇古稅、環境標準、押金一返還制度等多種環境規制措施驅使綠色技術創新在企業內部的實施。為達成綠色技術創新目標,企業通過主動對其關鍵客戶舉行培訓會議或各種宣傳活動等方式向其傳達最新的綠色技術相關成果和行業動態,例如:組織內制定創新設計獎勵規則等,鼓勵員工積極參與有關節能、環保主題的行業發展論壇、專題研討沙龍、綠色產品推介會等,以拓寬員工的視野。
三、推動綠色技術創新廣泛應用
綠色科技的研發至關重要,那么更重要的是將綠色科技實實在在的應用于生產力中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形成健康綠色的消費模式,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美國 1994 年就發布了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技術報告》并設立了 “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日本政府倡導以綠色技術推動綠色革命,并于 2001 年制定實施了《綠色采購法》,規定各級政府和機關單位有優先采購環境友好型產品的義務。2007 年,歐盟出臺了《用能產品生態設計框架指令》,要求對各種用能產品進行節能、延長壽命、降低環境影響的設計。事實表明,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和使用財稅手段,在綠色技術發展中能夠發揮有效的主導作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借鑒國外的綠色技術推動人與自然相和諧所實施的政策的同時,發揮我國政府特有的優勢。尤其是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高度重視資源開發與綜合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其他與社會直接相關的綠色科技的發展,不斷增加對綠色科技研發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和投入,對太陽能項目、綠色屋頂設計、混合動力電動車、風力渦輪機、生物能源等項目進行了大量的政府補貼和信貸優惠;中央政府頒布了多部指導綠色科技發展的詳細計劃,如《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2006—2010)》等。這些政策和規劃的出臺和實施為我國綠色科技的研發及推廣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我國對綠色科技的重要性認識不斷深化,綠色科技在我國也得到推廣和應用。
對于社會公眾來說,對于綠色科技的應用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樹立綠色的消費觀念并將觀念落實于行動上。現在社會中環境保護的意識有所增強,因此,應該大力普及宣傳節能標志和綠色產品標志,讓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認識綠色產品的標志,使標志在產品中出現的次數盡量多、篇幅盡量大。增強人們對綠色產品標志的敏感性,使在挑選商品時更傾向于綠色產品。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對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進行統一編號,并頒發綠色食品標志使用證書。規范綠色產品的準入門檻,避免非綠色產品使用綠色產品的標志,從而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避免消費者對綠色產品失去信心和熱情。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頁.
[2]陳昌曙.關于發展“綠色科技”的思考[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1):45-47.
[3]鮑健強.綠色科技的特點和理性思考[J].軟科學,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