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呼吐遜·馬塔克
摘 要:手風琴作為一種既可以進行獨奏表演,也能進行伴奏的多聲部樂器,具有音色豐富、音高固定和轉調迅速的特點,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得到了青睞。在群眾文化活動當中,又由于其體積較小,方便攜帶,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并且為群眾文化活動藝術形式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一段時期,手風琴逐漸被人們冷落,面對這一問題,為了更好的提高人們對手風琴的認知和重視,本文將針對手風琴在群眾文化活動當中的作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手風琴;群眾文化活動;作用分析
手風琴最早出現在西方國家,是最先進入我國的西方樂器,經過幾十年與我國群眾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逐漸成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樂器,很多手風琴曲目當中,也充分展現了中國音樂文化特色,所以得到了我國人民的普遍關注。作為一種相對小巧便攜的樂器,在各種形式演出當中都能發揮作用,例如小組唱和即興演奏等。通過對手風琴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可以看出手風琴當前已經成為一種兼具大俗大雅特點的樂器,很多作曲家和演奏家為了使手風琴能夠被大眾接受,對如何使手風琴群眾化和民族化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并做出了巨大貢獻。
一、手風琴在我國發展的現存問題分析
在手風琴的發展過程中,與其相關的音樂創作是關鍵的一環,手風琴音樂創作從最開始的曲目改變形式發展到原創形式,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西方樂器的發展史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在大多數音樂當中都能看到聲樂作品的影子,所以,西方樂器更多的是將聲樂作為基礎進行改編和創造。在我國早期民族樂器的音樂作品當中,也存在聲樂作品成分,但從當前的音樂創作來看,普遍存在重視技巧,但對音樂本身旋律要求不高的問題,這種類型的音樂雖然能夠在短期內滿足人們對音樂的新奇要求,但卻不利于傳奏。雖然曲目的演奏難度和技巧方面有所提高,但音樂作品的質量卻有較為明顯的下降,這對我國音樂創作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通過對這一現象的研究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如果音樂創作者對樂器缺乏了解,就沒有辦法創作出符合樂器演奏要求的音樂。在針對手風琴這種樂器創作的音樂當中,俄羅斯有很多優秀的音樂家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教科書式音樂,而這些音樂創作人的共同特點都是對手風琴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所以,只有通過借鑒和吸取大師留給我們的寶貴音樂資產,才能促進我國手風琴在群眾文化活動當中發揮跟高的作用。
二、手風琴在我國群眾文化活動中應用的優勢分析
手風琴能夠在我國群眾文化活動當中體現較好的優勢,主要在于,和沉重的鋼琴相比,其具備輕巧便攜,所以在任何類型的演出和活動當中,都可以利用手風琴來為文化活動增光添彩。同時,與一些較為昂貴的西方樂器相比,手風琴的價格非常親民,想要掌握普通級別的手風琴演奏技術也并不困難,所以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普遍喜愛。我們經常能夠在一些老電影、合唱比賽或者是公園等公共活動區域當中看到手風琴的身影,有一項針對手風琴的演奏統計數據當中曾經對虹口公園周末活動進行調查,其中手風琴參與的合唱伴奏出現了五臺,演奏者的年齡普遍在五十歲以上,這就說明,手風琴在老一輩音樂人的心目中占據重要位置,但曾經輝煌的手風琴音樂藝術卻很有可能在當代走向衰亡。就在人們逐漸開始淡忘手風琴時,上海舉辦了“上海之春”藝術舞臺,由專業的教育機構承辦了二十場以上手風琴演奏活動,為音樂文化的傳播搭建橋梁,所以,手風琴還將繼續在我國群眾文化活動當中發光發熱,需要音樂人對手風琴藝術提高重視,結合我國音樂實際發展情況進行曲目創新。
三、手風琴在我國群眾文化活動中發揮的作用分析
(一)手風琴在民樂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如果能夠將手風琴與其他樂器進行正確的組合,并且從演奏方面進行調整,就可以更好的融入到民族樂器當中,并且發揮出畫龍點睛的作用。在本縣藝術節目表演活動當中,手風琴作為一項重要的樂器,豐富了節目內容,通過手風琴表演,使演出呈現多元化的藝術形態。在節目中,手風琴演奏讓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通過節目效果可以發現,手風琴音樂藝術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當中。與此同時,有越來越多的音樂創作人將手風琴類音樂納入到了民樂樂團的范疇當中,并對其進行演繹和創新。手風琴的風箱屬于一項特有的樂器裝置,結合現代化的變音器設置,能夠在新民樂當中扮演貝斯和大提琴等樂器,彌補我國傳統音樂較為細長的缺點,使整體演奏更就有厚度感和共鳴感。所以,手風琴在我國群眾文化活動當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應該讓人民群眾更好的了解手風琴特色,通過音樂創作和伴奏,更好的發揮手風琴優勢。
(二)手風琴獨奏、與多種樂器融合對群眾文化活動產生的作用
隨著手風琴這種樂器在我國的發展和融合,演奏形式變的更加多元化,不再作為一種單獨演奏的樂器出現在人們面前,更多的是和其他樂器進行配合,以更好地滿足演出需要和人們的視聽需求。除去古典手風琴音樂以外,還產生了爵士風格、探戈音樂和六角手風琴,特別是即興演出形式,集合了創新和古典音樂形態,創造出全新的音樂風格,這種形式豐富的手風琴演奏,為新時代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新鮮樣式。手風琴的即興演出當中,較為出色和有代表性的是手風琴演奏家帕斯卡.龔戴與笙演奏家吳巍所共同合奏演出的曲目《相遇天使》,這次演出非常精彩,并且沒有經歷任何一次排練,屬于兩人完全即興的表演。兩個人演奏了我國的傳統曲目和法國傳統曲目,但在演奏的過程中,通過對節奏的掌握和變換,兩種樂器互相應和,讓人在聆聽過程中產生這兩種風格的樂曲完全融合的感覺。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發現,在西方,手風琴能夠完全與民族樂器進行融合,從而產生更加適合群眾文化活動的音樂形式,并且利于傳播,由此產生的民間樂曲形式,可以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
四、結束語
隨著手風琴藝術的發展與融合,產生了全新的形式,值得當前音樂創作者關注和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全新形式之下,要想提高人們的審美追求,創作出即能滿足大眾要求,也能夠被廣泛傳頌的曲目,就需要對手風琴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剖析,將手風琴藝術融合到我國民間文化當中,為豐富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發揮優勢作用。
參考文獻:
[1]徐曉婧.淺談手風琴在群眾文化中的發展[J].今傳媒,2018,2603:164-166.
[2]時建明.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國手風琴文化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樂器,2015,11: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