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翔
摘 要:近年來,以觀賞石作為載體的雕塑已經成為了中國當代雕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石頭已經從曾經的雕塑材料演化成為了雕塑的一種語言。在文中就對以觀賞石為載體的當代雕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觀賞石;雕塑;石雕
近些年來中國當代雕塑中涌現出一批以觀賞石作為載體的雕塑。這意味著石頭不再僅僅作為雕塑的材料而存在,更是作為雕塑的一種語言來研究。觀賞石所獨有的魅力在雕塑中以各種方式呈現出來,同時深深地烙下了雕塑家的個人特點。這類雕塑的出現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藝術家對觀賞石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追求,也反映了在當下中國文化語境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民族文化獲得新生的重要途徑。以觀賞石為載體創作當代雕塑作品就是對傳統經典文化藝術元素進行解構重建,運用豐富的材質,觀念使之彰顯時代精神與藝術家自己的審美理想。觀賞石與中國當代雕塑之間的關系以及總結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當代雕塑在八十年代中期吹響了對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學習的號角,變革與創新則是整個八十年代的主題,藝術家作為主體在八五新潮美術運動中進行著反思與重構兩方面的變革。這次運動帶來了藝術創作中材質和形式語言的巨變。在那時形式不再作為作品的本體地位,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有著很強的文化針對性并且有意識的強調形式背后的本土文化屬性。他們排斥作品的形式主義和對風格化的追求。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以觀賞石為載體的雕塑開始逐漸露出水面,成為了一些藝術家比較有個人風格特色的雕塑作品。這些雕塑作品中有的直接以觀賞石的形來進行材料置換,有些直接拿觀賞石本身材料在觀念上做文章,還有些則直接借觀賞石的氣質特點重新構建塑造等等。
展望與施慧應該是把觀賞石直接進行材料置換創作的標桿。展望自1995年開始他的一系列假山石以及浮石的創作。在一般人看來簡簡單單的把觀賞石置換成不銹鋼材料似乎是很簡單的一種創作手法,沒有什么更多的含義了。然而展望之所以會選擇觀賞石為載體來進行材料置換還是很有玄機的。古人把天然太湖石稱作“假山石”,這個假指的是石頭所模仿的自然山水,其實石頭本身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是實實在在的真東西。但是如果傳統文化中的觀賞石被放置在現代的公共空間時,則顯得非常不合適宜。此時傳統文化里的假山石就真的成了“假”山石了,展望希望找到一種人工的,現代化的材料來代替傳統的假山石,所以人造的不銹鋼材料因其晶亮浮華的假性外貌特征受到了展望的親睞,雖然人造的不銹鋼假山石是假的石頭,但是它卻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創造出的“真跡”。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辯證關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讓人摸不到頭腦。無獨有偶,2001年的時候施慧也創做了一組以觀賞石為載體的雕塑。手法依舊是材料置換但與展望不同的是,施慧并沒有使用傳統的雕塑材料進行創作而是用紙漿、鐵絲網等材料著重表現石頭的文化屬性。作品《石》與《假的山—一個不同文化情境中的視覺思考》是她的兩件代表作,具體的創作方法是先在幾塊太湖石上,用鐵絲網分組順著太湖石的結構拓出其大致形狀與細節肌理,然后把這些拓過的鐵絲網按太湖石的原貌拼接起來,最后在拼接好的太湖石鐵絲網骨架上糊上紙漿,形成一個被替換了材質的假山石,最主要的是這些“假的山”被陳列于典型的西方庭院中。這種文化時空的錯位形成了東西方之間的一種特殊的對話,引發了人們深深的思考。柔軟的紙漿與石頭堅挺的的結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體現出施慧作品材料的多元化與她對紙制材料驚人的把控能力。
直接從觀念入手拿觀賞石本身材料進行創作試驗的雕塑家我想應該非張永見莫數。張永見的石雕作品是天然與人工的巧妙結合,是材質的美與藝術家的靈的巧妙結合。在他的代表作品《呼嘯》中天然的太湖石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而太湖石表面的車輪印則象征著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呼嘯一詞體現了車輪碾壓石頭的速度之快力量之大,這正是東西,古今兩種不同文化與時空的激烈碰撞。“兩種符號的組合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在一定契機下的妙合;是現代化讓我們更快捷地在死前多干點事,但也是現代化讓我們死得不自然。”張永見說到。張永見的雕塑雖然不會破壞石頭的大型但是特別講究對細節的刻畫。那只在《呼嘯》作品中輪印里的小鳥即是利用石頭本身的紋路巧雕而成的。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張永見為了追求石頭上逼真自然的車輪印居然使用了化學腐蝕的創作手法,石頭在他的手中已經玩到了極致!點石成金,借石塑心便是他個人創作的真實寫照。
還有些藝術家則直接借觀賞石的氣質特點來重新構建塑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白明的《瓷石之間》透露著一種沉靜之美,一種飽含詩意的美。成為了當時中國陶藝雕塑本土化的有力指向。他以太湖石的造型特點為出發點,并且使用了一些釉的元素,賦予了作品新的含義與想象空間。白明在他的作品表面畫了一些隨性的筆觸和豐富的色彩,可以說是完全脫離了和傳統陶瓷藝術與傳統賞石文化的審美標準。在《風水石》中白明借用瓷石的雙重文化身份對中國園林造景的精神和視覺作一次獨特的追慕和追問。 在整塊瓷土上手工挖出通透的大小不一的孔洞,感悟和控制透漏的形成和穿插呼應,就像把身心化作工具在所有的孔洞中行走了一遍。除體能外心神的牽掛和消耗更是陶藝創作中人與土融為一體的最獨特 最具魅力的體驗。
中國美院陶藝系的周武也喜歡把石頭作為創作的主要對象,他強調器皿與石的有機結合。在他眼里,器皿的功能性不再成為藝術創作的目的,而是在造型風格上找到器皿的藝術價值。《紫金壺》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傳統的陶瓷器皿講究的是實用第一的制作原則,而他則希望器物從實用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所以周武用打亂重組的觀賞石來替代傳統的陶瓷器皿,用觀賞石的審美標準作為借鑒。
從上面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希望借用觀賞石本身或其文化意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傳達自己的理念。雕塑家們借用傳統文化符號,來塑造自己的內心世界。從雕塑語言來看,這些以觀賞石為載體的雕塑突破了學院造型的束縛,運用全新的材料及全新的理念解構或重塑觀賞石形態,展示出了雕塑藝術從來沒有過的魅力。
點石成金,點的是觀賞石的形,成的是金光璀璨的藝術品。借石塑心,借的是觀賞石的人文精神,塑的是藝術家的內心世界!觀賞石作為中國傳統符號無論在傳統藝術還是在當代藝術中,都讓藝術家們找到了自己創作的興奮點與精神寄托,從而創作出具有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觀賞石為當代雕塑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的表達語言與內容形式。以觀賞石為載體所創作的當代雕塑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重新詮釋和演繹,具有很強的時代精神與藝術家個人的審美理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當代藝術的生命力只有扎根于傳統民族文化中,才可以生機勃勃。藝術家必須賦有時代精神與創新精神,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凸現中國當代藝術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參考文獻:
[1]謝道勇.當代中國石雕藝術創作思考[J].大眾文藝,2019(02):46.
[2]劉亞偉.觀賞石在現代室內環境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河北大學,2018.
[3]滕小松.妙手天成——張永見雕塑藝術評析滕小松.雕塑,2005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