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彩
摘 要: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對緩解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解決農村“招才難”問題有重要意義。本文在河南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影響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的主要因素,并針對各因素提出了合理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 農村;基層就業
近年來,高校招生規模日益擴大,畢業生數量隨之瘋長,就業壓力日益增加。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在國家加大推進大學畢業生農村基層就業的進程中,涌現了一批基層就業創業的新典范。高校畢業生如何在基層更充分就業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河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村基層常出現招“才”難,大學畢業生卻又面臨“就業難”困境。在此窘境下,引導和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是緩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最有效途徑。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從社會,高校和大學畢業生三個角度對高校畢業生農村基層就業現狀進行調查,客觀分析影響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的制約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促進大學畢業生農村基層就業對策,以期為大學畢業生充分就業提供參考。
一、高校畢業生農村基層就業的重要性
(一)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影響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發展關系到我國13億人的生存問題,因此,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關系到國民整體的安定及社會的長足發展。十六屆五中全會,黨中央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三農問題”的解決上升到戰略高度。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需要一批高知識、高能力、高素質、有創新的人才。而目前我國農村常駐人口以老人、婦女、兒童為主,大量的中青年勞動力均涌向大城市靠打臨時工養家糊口。農村人均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這一群體很難在農村創新創業,在這種情況下,亟需引入一批高知識、高能力、高素養的高校畢業生來建設新農村。
(二)新農村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好的平臺
目前我國農村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都處于較低水平,高校畢業生有很大的空間開創事業、大展宏圖。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不僅能夠服務于農村的發展,同時還能利用廣博的發展空間發揮自己的特長,開創自己的事業,實現自身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農村基層環境可以促進大學畢業生更快地成長。當代的大學生理論知識豐盈,缺乏對社會的全面了解,缺乏實踐能力與經驗,缺乏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毅力,而農村各項生活條件相對落后,能磨練大學畢業生生存發展的意志,激發和培養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農村,大到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小到鄰里之間的糾紛,都可以鍛煉大學生綜合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能力。
(三)農村基層就業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途徑之一
自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校的畢業生人數猛烈增長。我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也日益加劇。我國人才還沒有過剩,大學生就業難的真正原因是城鄉區域發展和經濟結構的不平衡,過多的高校畢業生集中在大中型城市,農村基層無人問津。引導大學畢業生合理流動,即相當一部分高校畢業生走向農村,服務農村,發展農村,這樣既解決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同時還推動了新農村的建設。
二、研究方法
為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解決農村基層“招才難”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本研究圍繞河南省大學畢業生農村基層就業意向情況展開了調研。本研究選取安陽學院2019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問卷調查以客觀題為主,題型定為單選題。于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對安陽學院2019屆畢業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紙質版問卷調查550份,回收420份,有效問卷415份。同時,發送電子版問卷300份,回收250份,有效問卷 246份。共計發放問卷850份,回收670份,有效問卷661份。有效率達98.66%。
三、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制約因素分析
本研究在通過紙質和電子版兩種形式開展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客觀處理問卷調查數據,全面把握高校畢業生農村基層就業現狀,從畢業生就業意向、社會就業觀念、國家政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及就業指導四個方面分析高校畢業生農村基層就業的制約因素。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遠偏離農村
從調查數據來看,高校畢業生就業意愿強烈,但都集中在考研、公務員、招教及其他事業單位。關于問卷中“你畢業后的打算是什么”(圖1),有45.2%的大學生選擇考公務員、招教或事業單位,所占比重最大,21.3%的畢業生選擇專升本或考研,這兩類就業意向明顯高于選擇到企業、自主創業和到農村就業的比例。
圖1 高校畢業生就業意向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普遍落后
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更傾向于大中城市,對到農村基層就業選擇度不高。在本次調查中(如圖2),很多高校畢業生的首選是省會級大城市,比例占37.52%,選擇在沿海一線城市就業的畢業生有35.46%,15.2%的畢業生會留在大學所在城市,只有3.62%的畢業生愿意到村、鄉鎮級就業。這些數據說明大學畢業生對農村基層工作有抵觸情緒,寧可在大城市找專業不對口,薪水待遇低,四處飄蕩的臨時工作也不愿到農村基層工作。調查還發現,有的畢業生不選擇農村基層崗位出于家庭和親朋好友的壓力。目前社會上有很多人仍認為在農村基層工作是不光彩的,不能光宗耀祖的,認為大學生與農村是不搭調的。
圖2 畢業生就業意向地區
(三)政策落實不到位,缺乏保障
雖然近年來我國加強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制定了很多政策,但基本都是承諾在考研、考公務員、政府機關或事業單位再就業方面提供加分政策,且尚未制定具體詳實、切實可用的實施方案,致使許多優惠政策只是表面功夫,對于農村基層服務期滿的高校畢業生用處很小,政府的承諾在高校畢業生看來打了折扣。這種激勵效果沒有太大的誘惑,大大降低了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積極性。農村基層單位資金不充裕,工作環境差,工資待遇低,很多基層單位經營模式陳舊,大學生無用武之地,更無發展空間,導致他們缺乏農村基層就業的熱忱和安全感。
在本次調查(如表1)中,高校畢業生在進行就業選擇時將薪金待遇和發展空間放在首位,其次是工作環境和管理模式。出于興趣愛好的大學畢業生占5.69%。9.84%的畢業生會考慮單位的管理模式。
表1 畢業生就業去向首要考慮因素
考慮因素 人數/人 所占比例
工資待遇 200 32.79
發展空間 210 34.42
興趣愛好 90 5.69
工作環境 50 8.20
管理模式 60 9.84
(四)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及就業指導不力
很多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塊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導致很多畢業生滿腹理論知識,不能在一線崗位發揮能動性,畢業生不能滿足整個社會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部分畢業生找單位蓋章應付畢業實習,缺乏實踐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為了招生宣傳擴大影響力,很多高校尤其關注畢業生就業率,但對畢業生就業地點、崗位選擇和所選行業不做宣傳和指導,畢業生去城市還是農村,高校沒有任何考核和獎勵標準,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動力不足。對于農村基層崗位的宣傳、招聘考試及優惠政策,高校沒有將相關信息宣傳到位。根據調查顯示,82%的畢業生認為他們母校對基層就業政策宣傳很少。85%的畢業生認為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完全與農村建設無關,導致大學生就業認知與農村建設完全脫節。45%的高校畢業生認為他們勝任不了農村基層工作。
(五)現就職農村基層崗位的大學畢業生工作積極性不高
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上崗的大部分“大學生村官”、特崗教師、“三支一扶”的高校畢業生由于國家優惠傾斜政策的落實不到位,他們目前的工作態度不積極,對基層瑣碎的工作感到煩躁,覺得自己大材小用。他們在農村沒有群眾基礎,又缺乏解決農村問題的知識和經驗,常常被邊緣化,他們剛上崗時的信誓旦旦都化作無所作為。尤其國家對“大學生村官”的取消及對此類人員的轉崗調崗,導致很多批次的“大學生村官”處于崗位流浪狀態,心理處于職業流離狀態。高校畢業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沒有得到真正發揮,只是把當前崗位當作跳板,不斷尋求其他工作機遇。
四、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對策研究
(一)政府
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要有實實在在的政策作保障,讓高校畢業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政府要建立健全相關的配套政策,大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走出農村,改善祖輩生活環境是很多農村源大學生讀大學的初衷。很多農村生源大學生在就業選擇時將農村基層首先排除在外。國家要不斷完善各項傾斜優惠政策,并將政策落到實處,為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提供可靠的保障。政府要打破城鄉就業待遇的差別,提高農村基層崗位的待遇,給大學生提供社會保障和戶籍流動的便利,同時為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提供稅收、貸款等優惠;為大學生的自身發展提供公務員錄用、學習深造的優惠待遇,為大學生安心在農村基層工作提供各種便利,創造優厚條件。各級政府必須在國家總政策的指導下,結合實際,加強改革,積極出臺具有地方風情的、符合當地畢業生特點和需求的優惠政策,激發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的熱情,讓大學生下得去,留得住。國家要從宏觀政策上給予高校畢業生幫助,可以在創業扶持貸款、事業單位編制、崗位工資及補貼、職稱評定、服務期滿晉升通道等給予政策傾斜和幫助,通過提高薪金待遇幫助畢業生解決到農村基層就業的生活問題,彌補大學生放棄大中城市工作機會的落差,再提供一些晉升通道幫助大學畢業生實現個人發展,消除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后顧之憂,從各個方面維護好大學畢業生的合法權益,以吸引大學畢業生積極投身農村基層,激發其服務農村、發展農村的積極性。政府可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宣傳農村基層崗位,認同和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在整個社會中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高校
高校是教育、引導和促進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堅實力量之一。高校應重視和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樹立吃苦耐勞的精神。高校要以國家教育教學政策為總方針,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實用型、吃苦型且能夠適應農村基層工作環境的高素質人才。
首先,高等學校要以學校發展定位為根本出發點,結合地方特點,肩負起服務于地方的責任。高校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服務于農村發展。高等學校要明確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以社會就業市場為導向,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合理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其創新意識,定向為農村基層組織培養人才。高校要加強對基層就業政策的宣傳和指導,通過講座、信息平臺、政策咨詢等途徑,幫助學生了解基層就業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幫助學生分析、掌握基層就業的選拔條件、服務內容及優惠條件;高校還要加強和用人單位的聯系,及時發布相關的招聘和選拔條件,為學生提供信息支撐。高校要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畢業生心理的輔導,針對學生在農村基層就業過程中出現的自卑、消極、嫉妒等心理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心理咨詢,幫助畢業生走出就業心理的誤區。
其次,高校要加強就業指導,通過就業指導課程或講座等形式,讓高校畢業生了解當前的經濟形式和社會的人才需求,幫助學生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思想,摒棄“精英就業”的偏執觀念。高等學校要開設創業課程,強化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鼓勵和指導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創業大賽,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激發其工作熱情。高校可引導大學生開辦農村科技服務站,種養殖服務中心,莊稼醫院,大農場等創新創業項目。
再次,各高校率要先改變學生就業觀念,進行深層次的教育改革和學科體制改革。要深刻意識到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意義,把引導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上升到就業指導的高度。高校也可邀請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優秀畢業生到母校做報告,一方面對農村基層工作進行情況講解和宣傳,另一方面,以切身榜樣引導、激發、鼓勵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高校也可舉辦選派優秀畢業生“下鄉”實踐活動、寒暑假支教扶貧活動、大學生村干部七日行等農村基層活動。高校要將畢業指導工作多元化,幫助畢業生分析社會發展和就業形勢,分析國家政策和解讀基層就業前景,宣傳基層就業創業先進典型,幫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就業觀。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畢業就業提供跟蹤指導服務,提高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競爭力,增強其農村就業的信心。尋求與農村基層組織合作機會,制定合作方案,進行“訂單式”培養,以擴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同時解決農村“招才難”的問題。
(三)大學畢業生
首先,高校畢業生要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在畢業前要認清就業形勢,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合理定位自己的人生,大學畢業生對到農村基層就業持有偏見是因為大學生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大學畢業生的性別、出生地、所學專業、學歷對其就業意向也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大學畢業生首先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摒棄“到農村基層就業是沒有能力和前途”的傳統就業觀,要對自身能力及職業發展進行合理評估及定位,樹立契合實際的就業觀,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其次,高校畢業生要有服務社會的意識。在選擇職業時,不應將個人的經濟收入、名利地位放在首位,要重視崗位對社會的價值與貢獻。高校畢業生應該更好地處理個人、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當前我國正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需要高知識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養人才,畢業生要響應黨、國家和社會的號召,積極投身到新農村的建設中。
再次,大學生要對自身素養和就業能力進行合理評價,不要盲目樹立擇業目標。大學生在擇業時要摒棄“一次就業,終身就業”的錯誤觀念和“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棟房”的偏執觀念。高校畢業生有嚴重的地域偏好,大學生要合理選擇到農村基層就業,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也有助于實現地方經濟的發展和騰飛。
最后,大學畢業生在校學習專業課的同時要利用寒暑假到農村進行社會實踐、基層項目調研和畢業實習。深入基層,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磨練苦干實干的意志,提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能力。最后,大學生還應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的各項對大學生服務基層的扶持和優惠政策,為面向基層就業打開門路,真正扎根基層,愛農,服農,在農村基層獲得長足發展。
五、結論
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利國利民,需要政府、高校和畢業生個人三力整合,促進國家“有政策”,基層“有執行”,高校“有指導”,畢業生“有動力”的多方聯動格局的形成。高校畢業生要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服務基層的意識,合理做好職業規劃,積極投身于新農村的建設,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人生價值。三方形成合力,真正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農村“招才難”的問題,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我國城鄉地域的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費喜敏,王成軍.涉農專業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調[J].調研世界,2013,(12) : 40.
[2]蔣承,李笑秋.政策感知與大學生基層就業[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4):54.
[3]李學婷,黃東興,范劉陽.高校學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影響因素分析-以武漢高校學生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7,(5) : 77.
[4]肖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行為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5-38.
[5]趙翠萍.高校畢業生面向農村基層就業的意愿和影響因素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2,(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