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香 高穎 葛鈺瑩
摘 要:隨著互聯網+新形態下的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的發展,2016年底以來,共享單車作為共享經濟新模式在市場占據重要地位,這種隨時取用和停車的“無樁”理念給市民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導致了相應的問題。與眾多資源共享平臺一樣,相關的法律規制辦法目前仍處于空白階段,其背后存在的法律與社會問題,伴隨著單車市場的發展逐漸顯現,需要進行合理合法的規范管理,以實現共享單車市場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共享單車市場;法律規制;法律責任
一、引言
在全球的共享經濟模式下,優步、滴滴曾被認為汽車共享最成功的代表。在網約車市場格局基本形成后,出行市場又出現新熱門——共享單車,解決了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厘米”的問題。但是,在中國,作為新興的共享經濟模式,共享單車的起步較晚。相較于國外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規范化市場,我國共享單車的立法空白化,缺乏相應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商業運行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以及群眾素質水平良莠不齊,共享單車市場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本文著眼于共享單車市場中資金鏈風險問題、單車行業市場準入和消費者人身權益保護三方面問題,致力于研究共享單車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法律問題,以及具有可行性的法律規制措施,探討共享單車市場的未來發展模式,從而促進我國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法制化管理的進程。
二、共享單車市場發展情況
國內共享單車市場已由最初的ofo、摩拜兩家獨大,發展為目前的“彩虹之戰”、“百家爭鳴”。而在用戶品牌選擇偏好上,ofo共享單車占比位居第一,摩拜單車及小鳴單車分列二、三位。但是,瘋狂的融資反而使共享單車市場舉步維艱——無融資,則滿盤皆輸。由于單車損壞率和日常維護費用太高,加上融資難,沒有維持運轉的資金,導致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公司,在這場資本的狂歡盛宴中退敗,退出共享單車市場。我們認為,共享單車市場若想可持續發展,服務升級乃是關鍵,以服務促發展,并尋找科學合理的盈利方式,而不是以打價格戰的方式,走網約車的老路。
目前,押金不退還的問題使共享單車公司廣為詬病,這不僅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使得共享單車公司的商業信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2017年9月29日,《杭州市促進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簡稱《指導意見》)正式發布。《指導意見》指出:經營者收取押金、預付金的,應當與企業自有資金嚴格隔離,并在銀行機構分別開立押金專戶和預付金專戶進行存放,專戶資金不得挪作他用。經營者不得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應與銀行或具有第三方支付資質的非銀行機構簽訂資金支付協議。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共享單車押金退還問題,我們傾向于參照網約車的立法手段,實時啟動共享單車監管立法工作,加強相關的立法措施,使立法跟得上社會發展步伐,以法律來維護共享單車市場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資源共享平臺法制化管理進程。
三、政府在共享單車市場發展中的作用
政府應對共享單車市場進行有效監管,提高市場準入的門檻,引導共享單車有序發展方面。由此,政府應當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共享單車行業的市場準入標準以引導共享單車行業的有序發展。共享單車行業的市場準入應因地制宜,不可“千層一面”。一方面,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共享單車城市投放量不同。例如,有的城市原有的公共自行車已經能夠滿足市民的出行要求,其對于共享單車的需求并不強烈,針對此種情況,政府可以對共享單車設置較高的準入標準,以引導共享單車有序發展。另一方面,各個城市的地理人文環境大不相同,市場準入標準應與其地理人文環境相適應,才能最大程度為人接受。
共享單車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還不宜過高。共享單車市場作為新興領域,目前還是以市場自主調節為主,過高的市場準入標準實際上是禁止而非引導共享單車的發展,無法為共享單車發展提供良好的經營環境。
共享單車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相關條件的設置要公平合理,給企業以公平競爭的機會。政府在制定相關標準時應無差別對待所有共享單車公司,而不是使相關準入門檻成為某些公司牟利的“利器”。目前各大城市的相關部門已經出臺或正在積極研究制定相關的規范。例如,深圳市2017年4月7日發布的《關于鼓勵規范互聯網自行車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規定的具體準入標準包括:單車投放規模、單車的規范停放、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手段、單車的性能標準、單車的日常維護、押金監管、價格設置等。除深圳市外,成都、上海等市也出臺了相應的規范。
四、共享單車的法律責任界定
隨著共享單車市場的發展,因使用共享單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共享單車使用人在使用共享單車的程中發生事故后如何解決爭議,即發生事故時后如何界定法律責任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點。
各大共享單車公司為了解決發生交通事故后的賠償爭議問題,均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以ofo為例,應對意外人身傷害的做法是給用戶上保險,一類是意外傷害醫療保險,最高可以獲得一萬元賠償;一類是意外身殘、身故賠償,可以申請最高50萬元賠償。但是共享單車的運營者不會輕易地賠付,一般公民向保險公司索賠的難度較大。進入訴訟程序后,消費者維權依然是舉步維艱,如何舉證證明自己的身體傷害是由使用共享單車而造成也是一大難事。
未成年人使用共享單車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一直是共享單車領域的一個焦點。《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駕駛自行車、三輪車在道路上行駛的駕駛人必須年滿12周歲。2017年5約22日交通運輸部《關于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中也明確規定“禁止向未滿12歲的兒童提供服務”。各大共享單車公司都在一定程度上均在APP上列明了注意未成年人不得使用共享單車的條款。使用人使用共享單車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時,我們應根據交通事故的情況來劃分相應的法律責任。對于騎行共享單車出現人身傷害或交通事故的,如果是共享單車使用者與他人或者與其他車輛產生的交通事故,根據事故責任認定,由共享單車使用者與對方按照責任劃分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果是因為共享單車使用者自己違反交通法規或者使用不得當造成的責任或者損失,由共享單車使用者自行承擔責任。此外,如果是共享單車使用者的單車事故,或使用者自身原因造成事故,則使用者自己擔責; 如果是因為共享單車產品質量問題造成的交通事故或事故引起的主要因素的,由共享單車經營方向共享單車使用者承擔賠償責任。
五、結語
本文致力于研究共享單車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法律問題,以及具有可行性的法律規制措施,探討共享單車市場的未來發展模式,從而促進我國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法制化管理的進程。
本文通過研究共享單車市場發展情況,倡導實時啟動共享單車監管立法工作,加強相關的立法措施,使立法跟得上社會發展步伐,以法律來維護共享單車市場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資源共享平臺法制化管理進程。同時,分析政府應當在共享單車市場中發揮的作用,加強對共享單車市場進行有效監管,提高市場準入的門檻,引導共享單車有序發展。最后,通過共享單車交通事故事件以及未成年人在使用共享單車中出現的問題,來分析共享單車的法律責任界定。
我們認為,在平衡視角下,共享單車市場的健康發展,需政府、市場、共享平臺三方各司其職,為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的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