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瑞敏
摘 要:本文通過在鄭州師范學院“讀書心得“征集活動的基礎上,對2079份讀書心得進行分析,發現當代大學生閱讀狀況的一些問題,如娛樂化,過度的網絡化,經典的缺失等問題,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的同時,本文也試圖對當代大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議,同時也希望通過對大學生閱讀現狀的分析,引起對大學生閱讀活動的重視。
關鍵詞:大學生;閱讀;調查;分析
閱讀不僅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更是人們健全自身人格結構的重要手段,從長遠來看,閱讀關乎民族的文化素養,甚至影響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閱讀能力的提升更是貫穿于他們的求學活動的始終。尤其是在大學時期,大學生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應試教育所帶來的閱讀定勢,獲得了更開闊的視野與時間上的自由度。鄭州師范學院本次的“讀書心得”征集活動,有利于我們了解當代大學生的閱讀傾向、閱讀能力、閱讀方式等等,并且,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本次“讀書心得”的征集活動,在詳細了解大學生閱讀情況的同時,分析現象,發現問題,并嘗試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以推動大學生閱讀能力向更高水平發展。鄭州師范學院本次的“讀書心得”征集活動,時間主要集中在2017年4月,為期近一個月。本次“讀書心得”的征集,分為推薦書目和非推薦書目兩類,前者是圖書館為引導本次活動而列出的圖書13種,后者則尊重學生閱讀的自由性,不加限制,任由學生自主選擇。
本次活動結束后,共收到讀書心得2079份,其中以推薦書目為閱讀對象的讀書心得共516份,占總份數的24.8%,以非指定書目為閱讀對象的心得共1563份,占總份數的75.1%。從數據上看,學生的閱讀并未完全受限于推薦書目,保持了閱讀的開放性與自由度,為我們進行大學生閱讀狀況的調查提供了更可靠更科學的樣本。本次調查就以這2079份讀書心得為基礎,通過對這2079份閱讀心得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來切實了解鄭州師范學院學生的閱讀狀況(包括閱讀習慣、能力、傾向等等),分析其閱讀特點與問題,進一步理解當代大學生的閱讀情況,也為鄭州師范學院學生的閱讀提供更合理更科學的指導。
一、大學生閱讀的特征
(一)以勵志和休閑娛樂為主流的閱讀傾向。青春勵志符合大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征,所以此類書籍所占的比重最大,種類多,范圍廣,心靈雞湯、人生感悟、職業規劃不一而足,如《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沒有任何借口》、《只有時間不會說謊》、《你的孤獨雖敗猶榮》等等。
(二)大學生的閱讀深受網絡推薦與影視改編的影響。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爆炸、信息泛濫的時代,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信息,大學生群體是互聯網學習普及程度最高的群體之一,而閱讀活動也受到了互聯網信息的深刻影響。在“讀書心得“的寫作者之中,我們選擇了50名同學進行了關于閱讀的探討,絕大部分同學承認自己在閱讀書籍的選擇時會受到網絡的影響,如豆瓣,知乎,微博,公眾號,京東,當當,亞馬遜等等。比如在這次讀書心得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阿彌陀佛么么噠》,在當當上就被聲稱:“該書當當上市后即受到眾多讀者的喜愛,并高居當當新書熱賣榜總榜榜首,當當圖書推薦五顆星。”并以此為賣點,吸引不少讀者的目光。另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狼圖騰》,《狼圖騰》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圖書神話,其背后的市場運作和網絡炒作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后來又憑借電影《狼圖騰》再火了一把。同樣在本次調查中受關注度很高的《平凡的世界》,雖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大學生常讀的圖書之一,但近年來《平凡的世界》備受關注,與后來的電視劇改編有很大的關系。
(三)閱讀注重通俗文學。在此次“讀書心得“征集中,比較醒目的是通俗文學。如東野圭吾的作品,這次調查所涉及的僅東野圭吾的小說就有《嫌疑人x犯的獻身》、《白夜行》、《解憂雜貨店》、《紅手指》、《黑笑小說》等五種之多,尤其是《嫌疑人x犯的獻身》和《白夜行》。另外網絡通俗小說也是大學生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鬼吹燈》等盜墓探險小說,在獵奇心理驅動下,非常受大學生歡迎。
(四)從閱讀的深入程度來看,閱讀較淺,對作品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還有些學生的讀書心得顯然只是為了應付“差使“,其讀書心得借鑒了網絡上的評價。有的學生只是看到拍的電視或電影,沒有看原著,而原著和電影電視內容并不一致,這些都在他們提交的讀書心得里體現了出來。
二、大學生閱讀存在的問題:
(一)經典文學的缺失。通俗文學,尤其是通俗小說在大學生中的受關注度比較高,但是經典文學,包括古代文學經典,現代文學經典和西方文學經典的關注度明顯較低。在本次“讀書心得“的征集活動中,最受關注的是路遙《平凡的世界》和余華的《活著》,此外,古代文學經典《紅樓夢》也獲得了一定的關注。但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莫言的作品竟然很少入選,除了兩位同學寫了《蛙》之外,幾乎沒有人關注他的作品,其他的當代作家如王安憶,王蒙,賈平凹等等,更是無人提及,現代作家里的代表性人物魯迅,老舍,茅盾,巴金,曹禺等等,除了巴金的《隨想錄》之外,罕有作家出現在這個名單里,甚至于這些年比較熱門的沈從文和張愛玲也少人問津。更少人問津是西方文學經典,除了《傲慢與偏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外,莎士比亞,雨果,托爾斯泰等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家的作品沒有一部入選。我們在分析讀書心得時,曾經與”讀書心得“的寫作者進行過訪談,問到為什么大家很少讀這些作家的作品,最普遍的答案是“讀不懂”、“沒意思” 。
(二)讀書的娛樂化傾向與功利性問題。在本次“讀書心得“征集中,我們發現,許多大學生的閱讀停留在消遣娛樂與功利的目的,比較重視書籍的娛樂性與實用性。前者主要是一些網絡爽文、雞湯文,這些書并非一無是處,但卻容易使學生陷入一種對生活與社會現象簡單化的基調里,生活是復雜而豐富的,并不是都充滿了正能量,也不是每個故事都會以大團圓的結局出現。這些貌似合理,看似真摯,讀起來溫暖走心的故事,往往經不起推敲且情感虛夸而造作,在贏得了大學生的注意力與時間的同時,同樣也影響著他們對世界與人生的理解和判斷。不可否認,文學閱讀會在感官感受、情緒情感等方面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感到愉快,有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神悅志的作用,也不能否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有自有千鐘粟”的功利說法,讀書也有“經濟”的目的,但這些只是讀書之用的一種,而不是全部,甚至是其中并不算重要的一種。讀書求知本身就是一件愉悅的事,而讀書之用在于長知識,增智慧,提人格,這三者既是獨立的,也是相輔相成,層次遞進的。讀書的真正目的在于人格的完善與提升,是使生命變得飽滿的大愉悅。如果僅僅停留在悅耳悅目上,停留在一些底氣不足的鼓勵,一些似是而非的格言上,一些不耐咀嚼的心靈雞湯上,這不能不說是閱讀的誤區。同樣,由于當代大學生已進入成年人的行列,面臨比較大的擇業壓力,很多同學在閱讀中更愿意選擇一些實用性較強的書籍,像面試技巧、人際關系處理等方面的書籍,希望通過這些書籍能夠高回報、快收益。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也無形中造成了輕視甚至忽視文學閱讀,以一種較狹隘的功利主義目的來選擇閱讀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