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靜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時代,廣大青年生逢其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肩負起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本文從高校青年大學生的特點出發,探析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理論自信和對策,希望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視角。
關鍵詞:新時代 大學生 理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7-0-01
身處信息大爆炸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尤其是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受到國際教育實踐和大眾傳媒的影響時,其意識形態受到了西方主流觀念的影響。相較于其他專業的學生,英語專業的學生思想更為開放,價值觀念也更多元,行為取向也比較自我。尤其是追求西方“普世價值”而缺乏社會主義理論自信的學生不在少數。那么如何增強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理論自信,讓其肩負起青年的歷史責任,成長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則是新時代高校教育面臨的新的挑戰。
一、認清實質,“普世價值”是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攻擊
現在有很多大學生會出現崇尚西方“普世價值觀”的現象,他們追隨西方主流文化中鼓吹的“民主”“自由”和“人權”,尤其是出國交流后回國的學生會跟你抱怨說“中國一點也不民主,看人家美國,總統是全民選舉的”、“中國一點也不自由,這不能干,那不能說的”等等。作為英語專業大大學生,他們本身的課程設置更是會涉及西方的主流文化的講解和滲透,很多同學會逐漸認為“個人主義”才是個人發展的準則。面對大學生的這種思想動態,作為高校輔導員,如何做好新時代新青年的意識形態變得十分重要和嚴峻。戴立興便非常尖銳的指出,西方“普世價值”的實質“就是要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取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因此,作為學生思想上的引導者和指路人,教師本身要保持理論上清醒,做好課程思政的工作。習總書記也在講話中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作為育人工作者,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權,提升新時代新青年大學生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心認同感,是這個時代對育人工作者迫切的需求和要求。
陳先達說,我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中的指導地位,才不會落入西方普世價值的理論圈套。”因此,要引導青年大學生要認清“普世價值”的實質,從而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二、果斷選擇,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到對當代青年的要求時,說到:“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保持與黨的歷史使命同心同向是新時代青年必然的政治選擇。
對于廣大育人工作者,要構建起“三全育人”的體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德育的核心內容貫穿到每一門課程中去,積極引導新時代新青年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爭奪青少年的斗爭是長期的,嚴峻的。很多青年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表示懷疑和踟躕不前,這正是需要廣大育人工作者理論引導的時候,要在堅定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山雖高,但已經在半山腰的青年們,如果不登到山頂,怎么可以說不相信山頂的存在呢?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是如此,廣大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實現青春夢想和人生價值。作為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務必要果斷選擇,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
三、品味經典,傳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
高校在如何培養人的問題上不僅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還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作為中國青年大學生不能只是長著中國臉而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兒的大學生。陳先達說“我們應當深入經典,走出經典,面對現代,放眼世界”。很多高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中,一般都沒有“大學語文”相關的課程,所以很多青年大學生的語文知識也就截止到高中教育,在大學專業教育的學習過程中,中華經典著作和傳統優秀文化修養只減不增,“中國味兒”也變得越來越淡。因此,品味經典,深入經典,我們才夠放眼世界的資本。如果一個中國人都不了解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如何能在他國立足。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黨的十九大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學生黨總支便在全體學生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中開展了《習近平用典》讀書活動,為將讀書活動引向深入,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智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黨總支進而舉辦了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牢固樹立‘四個自信”為主題的《習近平用典》讀書知識競賽活動。這次知識競賽活動,使同學們進一步熟悉習近平總書記在各類會議講話、演講、書信中的用典,加深對其深刻內涵的理解,同時也能使同學們更加熱愛中華優秀傳統,像總書記那樣做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講到的那樣,高校教育中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這也應該是我們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代維東。《推進外語專業學習型黨支部建設探析》。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16):53-56.
[2]戴立興。“普世價值“論追求的是別一種價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