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嬋 劉見歡 黃金時
[摘要]目的 探討炎癥因子在小兒急性腸炎的表達及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腸炎患兒作為研究組,選取同一時間段的84例身體健康的兒童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小兒血清中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以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水平;比較研究組患兒接受治療后不同時間段(7、14、21 d)血清中IL-6、IL-10及TNF-α的水平;比較研究組感染性腹瀉與非感染性腹瀉患兒血清中IL-6、IL-10及TNF-α的水平。結果 研究組患兒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兒治療14 d后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低于治療7 d后(P<0.05);研究組患兒治療21 d后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低于治療7 d和14 d后(P<0.05);研究組中感染性腹瀉患兒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高于非感染性腹瀉患兒(P<0.05)。結論 感染性腹瀉患兒體內的炎癥因子水平較高,患兒腹瀉越嚴重,體內的炎癥因子水平越高,為日后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炎癥因子;小兒急性腸炎;臨床治療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20.5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5(b)-012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children with acute enteritis. Methods Eighty-four children with acute enter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6 to August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and 84 healthy children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6 (IL-6), interleukin-10 (IL-10)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levels of IL-6, IL-10 and TNF-α in serum of children in the study group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7, 14, 21 day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The serum levels of IL-6, IL-10 and TNF-α in children with infectious diarrhea and non-infectious diarrhea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IL-6, IL-10 and TNF-α in the serum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levels of IL-6, IL-10 and TNF-α in the serum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14 days of treatment than after 7 days of treatment (P<0.05). The levels of IL-6, IL-10 and TNF-α in the serum of the study group after 21 days of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after 7 days and 14 days of treatment (P<0.05). The levels of IL-6, IL-10 and TNF-α in serum of children with infectious diarrhea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hildren with non-infectious diarrhea (P<0.05). Conclusion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children with infectious diarrhea are higher. The more severe the diarrhea is,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the body.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Inflammatory factors; Children with acute enteritis; Clinical therapeutic value
輪狀病毒是小兒急性腹瀉性腸炎發生的重要原因[1]?;純涸谂R床上常常表現為嚴重脫水、嘔吐、發燒,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死亡[2]。雖然目前已有輪狀病毒的相關疫苗,但是該種疫苗仍然不能解決輪狀病毒造成的高死亡率、高感染率以及再感染率[3]。輪狀病毒引發的小兒急性腹瀉發病快,且病情進展的速度快,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健康,降低了患兒的生活質量[4]。臨床上對于輪狀病毒引發的小兒腹瀉沒有特效藥,往往都是以對癥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法[5]。常見的治療手段有益生菌的微生態療法及維持電解質平衡等[6]。就相關研究表明,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小兒急性腹瀉體內炎癥因子的水平相對較高。該研究選取在我院治療的84例小兒急性腸炎作為研究組,84例身體健康的兒童作為對照組,旨在探討炎癥因子在小兒急性腸炎的表達及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小兒急性腸炎患兒作為研究組,選取同一時間段的84例身體健康的兒童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中,男45例,女39例;年齡6~27個月,平均(15.9±1.1)個月。研究組中,男44例,女40例;年齡5~27個月,平均(14.1±2.3)個月。兩組小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非感染性腹瀉44例,感染性腹瀉為40例。
納入標準:患兒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同意對其進行隨訪;所有的患兒病情較為穩定,意識清醒,能配合醫生的治療;無其他疾病的患兒;每天腹瀉≥10次的患兒。排除標準:對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過敏、不能承受使用ARB后產生的不良反應(皮疹、咳嗽、妊娠、低血壓、高鉀血癥)者;患兒家屬的理解能力較差,不能配合醫生進行相應的治療;患兒的家族史上有精神病的患病經歷。
1.2方法
標本的采集及炎癥因子的檢測:首先,兩組小兒在抽取靜脈血之前保持空腹狀態,在患兒入院后的第1個清晨抽取外周靜脈血定容至2 ml用EDTA-K2抗凝,應用美國BDFACSCalibur流式細胞儀(西安百德儀器設備有限公司)檢測血清中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以及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水平[7]。然后在患兒接受治療后的7、14、21 d檢測血清中IL-6、IL-10以及TNF-α水平[8]。試劑均由美國BD公司提供[9]。檢驗方法的操作步驟必須嚴格按照說明書上的要求進行[10]。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小兒血清中IL-6、IL-10及TNF-α的水平;比較研究組患兒治療后不同時間段(7、14、21 d)血清中IL-6、IL-10及TNF-α的水平;比較研究組感染性腹瀉與非感染性腹瀉患兒血清中IL-6、IL-10及TNF-α的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多樣本均數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小兒血清中IL-6、IL-10及TNF-α水平的比較
研究組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研究組患兒治療后不同時間段血清中IL-6、IL-10及TNF-α水平的比較
研究組患兒治療7、14、21 d后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患兒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低于治療7 d后,治療21 d后患兒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低于治療7、14 d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感染性腹瀉與非感染性腹瀉患兒血清中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
感染性腹瀉患兒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高于非感染性腹瀉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感染性小兒腹瀉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輪狀病毒的侵入,該病癥的傳染性極高,主要是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11]。輪狀病毒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進行傳播[12]。輪狀病毒的侵入,上皮細胞受到感染釋放腸毒素,對腸道細胞具有一定的損害,腸道的滲透壓會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進而增加了分泌物,造成腹瀉的發生[13]。小兒機體受到感染后,激活了體內的炎癥反應,促使小兒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等炎癥因子大量釋放,造成小兒血清中炎癥因子水平上升。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腸炎患兒作為研究組,84例身體健康的兒童作為對照組,旨在探討炎癥因子在小兒急性腸炎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TNF-α炎癥因子是人體內的一種炎性介質,能夠殺死腫瘤細胞,對于機體的正常細胞沒有損害,能夠參與人體內的炎癥反應[14]。IL-6作為一種炎癥因子,由B細胞、T細胞等產生,其具有造血、調節免疫應答及急性期反應等功能,能夠參與人體內的抗感染免疫反應。IL-6和TNF-α等炎癥因子能夠參與機體內的抗感染免疫反應,在小兒感染輪狀病毒后,機體會表現出發熱等癥狀[15]。同時患兒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等炎癥因子的水平高于正常人。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4 d后患兒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低于治療7 d后,治療21 d后患兒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低于治療7 d和14 d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血清中炎癥因子的水平能間接的反映患者的病情,對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16-17]?;颊咭坏└腥据啝畈《?,機體內的炎癥反應就會被激活,患者血清中炎癥因子的水平明顯增加[18-19]。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性腹瀉患兒血清中的IL-6、IL-10及TNF-α水平明顯高于非感染性腹瀉患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中我院仍然存在樣本數量較少,研究不夠透徹等待解決的問題,后期我院會在繼續進行大樣本詳細分析,爭取進一步深入探究炎癥因子在小兒急性腸炎的表達及臨床意義[20]。
綜上所述,感染性腹瀉患兒體內的炎癥因子的水平較高,患兒腹瀉越嚴重,體內的炎癥因子水平越高,為日后的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商亞敏,李英,王文英,等.賽若金聯合無乳糖飲食對小兒輪狀病毒感染性腸炎腸黏膜損傷及心肌酶譜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18):4224-4227.
[2]梁忠培,楊力,鄧昌樞,等.參苓白術散加減輔助推拿辯證治療小兒急性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22):5262-5265.
[3]余丹,陳建平,何念海.3種益生菌治療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成本-效果分析[J].重慶醫學,2017,46(27):3835-3837.
[4]李豪,楊永志,武慶斌,等.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制劑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療效Meta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6,11(7):537-541.
[5]趙嘉詠,申曉靖,夏勝利,等.河南省哨點醫院5歲以下兒童腹瀉病例A組輪狀病毒感染狀況、臨床特征及病原學研究[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7,51(1):82-86.
[6]陳陣,潛麗俊,劉晟,等.輪狀病毒腸炎患兒乳糖不耐受與腸炎轉歸的關系及其影響康復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11):2618-2621.
[7]楊秀娟,祁波.中醫藥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Meta分析及用藥規律總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6,15(6):1492-1496.
[8]李麗敏,朱衛霞,王曉波,等.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A型輪狀病毒多重RT—PCR方法的建立及其應用[J].中國獸醫學報,2016,36(2):216-220.
[9]Weng Y,Zhang X,Han J,et al.Do selected blood inflammatory markers combined with radiological features predict proliferation index in glioma patients?[J].World Neurosurg,2018,15(10):11-19.
[10]侯佩莉,王洪梅,何洪彬.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牛冠狀病毒和牛腸道病毒多重RT-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初步應用[J].中國獸醫學報,2016,36(10):1672-1675.
[11]趙嘉詠,張白帆,申曉靖,等.河南省2008-2014年5歲以下腹瀉兒童A組輪狀病毒病原學及流行病學特征研究[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6,32(10):934-938.
[12]姚淑文,熊合明,劉娟.輪狀病毒感染患兒的臨床檢驗結果分析及個性化護理模式的效果觀察[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S1):215-217.
[13]熊勵晶,鄧孝智,向梅,等.2008年至2015年成都地區5歲以下患兒A組輪狀病毒分子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6,31(21):1630-1633.
[14]趙嘉詠,申曉靖,張白帆,等.河南省2008年至2015年5歲以下兒童病毒性腹瀉病原譜及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6,34(12):738-742.
[15]Deckx N,Wens I,Nuyts AH,et al.12 weeks of combined endurance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reduces innate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J].Mediators of Inflamm,2016, 2016(10,S1):6 789 276.
[16]王艷豐,張丁華,李愛心,等.我國部分地區豬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胃腸炎及豬輪狀病毒感染的流行現狀及防控措施[J].動物醫學進展,2018,11(6):15-19.
[17]杜自強,周進蘇,向秋蓮.輕度胃腸炎伴良性嬰幼兒驚厥患兒的腸道微生物檢測及部分腸黏膜屏障指標觀察[J].山東醫藥,2017,57(43):74-76.
[18]李小慧,張東超,高珂珂,等.魏氏梭菌與豬瘟病毒混合感染的診斷[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14(14):95-97.
[19]梁喬,趙鳳菊,趙曉彤,等.一起仔豬大腸桿菌與豬A群輪狀病毒混合感染的診斷[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10(12):109-110.
[20]盧嘉銘.輕度胃腸炎并良性嬰幼兒驚厥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7,27(20):124-126.
(收稿日期:2018-11-02 本文編輯:劉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