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062-01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與展開。中學語文課外作業是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智力水平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此外,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課外作業的完成情況來了解學情,檢測教學成果,進而使教學工作得到進一步的改善。近年來,語文課程改革方興未艾,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對語文教學改革尤其是課堂教學改革進程快、力度大、成果豐碩,但卻很少有人關心語文作業設計的改革,教師常常忽略課外作業,依舊采用傳統作業設計模式,如作業數量多,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機械等,這一現象違背了新課程標準,與素質教育思想理念背道而馳,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本文提出中學語文課外作業優化設計應遵循的5項原則,供一線教師設計課外作業時參考。
1.自主個性化
素質教育要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為教學活動中的一個環節,語文課外作業的設計也應遵循素質教育的要求。一直以來,中學語文課外作業設計的主動權,都是由廣大教師所掌控的。但事實上,學生往往比教師更能意識到自己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薄弱之處,他們能夠明白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完成課外作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此外,從建構主義理論看,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完成課外作業的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要讓學生在完成語文課外作業的過程中積極主動的建構自身新的知識經驗,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學會“放手”,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課外作業,使課外作業更具有針對性,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形式多樣化
目前教師們并不重視語文課外作業設計形式的多元化,通常以背誦、抄寫、做練習題目等為主要形式,而實踐類、互動類、口語表達類、閱讀朗誦類等作業形式相對缺乏,“一抄”、“二答”、“三背”、“四做”這種單一的作業形式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疲憊,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要特別注重形式的多樣化,使之適合每個學生的個體思維特點,引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如進行戲劇單元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閱讀體驗改編劇本;在進行詩歌單元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詩歌進行書法練習。同時作業設計可以是學生獨立完成的內容,也可以設計一些小組作業。
3.趣味豐富性
我國著名教育學者余應源說過:“激發興趣就調動起了學生學習、訓練的積極性和熱情,積極性和熱情就會化作對學習、訓練效果的執著追求?!北姸鄬嵺`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對學生而言,興趣在他們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因而,教師們在設計課外作業時,要時刻關注學生們的興趣所在,并且將學生們感興趣的事物融入日常的作業設計中,同時也要符合語文核心素養目標,設計出富有人文趣味的中學語文課外作業。比如在設計《記念劉和珍君》這篇課文的課外作業時,教師可以提取文中的一個觀點,如以劉和珍之輩流血請愿值不值得為辯題,仿照中學生比較感興趣辯論節目《奇葩說》的形式舉行一次辯論賽,讓學生在課后準備辯詞。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不僅能強化劉和珍在他們心中的形象,培養自身的愛國情感,還能從辯論過程中樹立理性意識,掌握合理斗爭的方式,達到理性與感性的統一。
4.拓展啟發性
語文課程本身具有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功能、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因此在進行語文課外作業設計時,要考慮到語文課程的功能性,結合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設計適宜的難度,要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不斷的進行思考,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智力水平。
如在進行《夢游天母吟留別》的課外作業設計時,我們要注重詩歌的浪漫主義色彩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同時要讓學生能夠理解詩中奇特瑰麗的意象。在設計課外作業時,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類似的詩文,互相朗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通過閱讀這類充滿無限想象力的詩與文,學生的心靈自然也會開啟,他們自身獨特的具有個性的想象力也就被開啟了。
5.層次性
學生們在知識儲備、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性格特征、行動力等各個方面的表現都是極為不同的。在設計中學語文課外作業時,教師要考慮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分層次地布置課文作業。中學語文課外作業分層設計體現在作業量分層和作業難度分層。語文知識水平高的同學可以合理增加作業難度和數量,使他們不至于覺得太簡單,很快就做完。而對于在語文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們要設計合理數量和難度的作業,避免他們因為太難無法完成而產生抄襲現象,同時避免這部分學生因無法完成作業而導致自我效能感下降,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參考文獻:
[1]蹇旭銘.優化中學語文課外作業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2]余應源.語文教育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123.
[3]朱紹禹.中學語文教材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黃雨.高中語文作業設計設計改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