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玲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對于高職院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做好校園文化建設是辦好高職教育的必然選擇。做好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可從凝練校園精神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校園文化活動做到形式性與教育性并重,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融入優秀傳統文化,重視引導和打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校園文化教育陣地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高職;校園文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6-001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6.00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要加強對校園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規范管理。”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職業教育體系,我國高職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校園文化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關乎我國培養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思想素質。近年來,伴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校園文化建設的宗旨是積極發揮優秀文化的校園育人作用,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
一、高職校園文化的內涵
高職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在其發展過程中,通過師生的不斷建設、發展、提煉、積淀而成的包括物質、制度、行為、精神等在內的一種獨特的、影響人發展的場域。
一般而言,高職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四個層次。物質文化是校園內以有形的、外在的、可見的形式承載的文化表現,如校園建筑、綠化標識等;制度文化是為維系校園內各類關系而形成的各類行動指南,如各類獎懲措施;行為文化是依托物質文化,遵循制度文化基礎上,體現精神文化的各類校園內的師生行為及感受,如校園活動、師生關系等;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最內核,是校園內最有認同感的、最凝練的、有形無形存在、影響師生的文化,如校風、校訓、校徽等。
高職校園文化具有職業性、傳承性、發展性的特點。所謂職業性,是指高職院校就業導向的培養趨向,使得其校園文化具有面向用人單位的職業性的特點。傳承性是指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歷代師生不斷建設、凝練而成的,具有影響后來人的文化繼承、傳遞特點。發展性是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仍然存在建設不足與薄弱環節,呈現出不斷發展與完善的特點。
二、做好校園文化建設是辦好高職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校園文化建設是提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校園文化建設是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建設一般有四個組成部分,即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與制度文化建設。這四類文化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使高職院校從校園環境、師生行為、規章制度、學校精神等都成為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現在的高職學生都是網絡一代,其價值觀、人生觀的養成具有鮮明的個性,加之其學習動力不足,對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需加強。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價值引領、渲染引導的作用,高職院校如能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企業先進文化,挖掘自身辦學特色,營造出深得師生認同的校園文化,將有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從而為做好各類教育教學提供文化支撐。
(二)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校園文化育人
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致力于培養滿足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目標決定了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相應的職業技能的個體,這樣才能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站住腳。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針對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在參照崗位任職要求、引入行業企業標準的基礎上,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在發生著變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理念愈來愈受到行業企業的重視,因此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及其人才培養模式無不體現著對學生品行和綜合素質的看重,因此高職教育也應充分體現“育人為本”這一基本原則。做好校園文化建設是全方位體現高職育人的重要著力點。
(三)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是溝通校企間合作的橋梁
校企合作是保證高職教育質量的有效模式。但是學校與企業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形式,表現在如企業是管理效率而學校是管理育人。由此造成校企之間存在差異與分歧,為了彌合兩者之間的分歧,促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重要的一個溝通橋梁就是校園文化建設。換言之,即校企文化融合,也就是企業文化要融入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借鑒與感受企業文化,從而培養既有人文素養又有企業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通過校園文化建設不斷促進校企合作、校企融合、校企共生。
三、高職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物質文化建設,輕視精神文化建設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支持下,高職院校從規模、數量等都經歷了大踏步地發展。很多高職院校修建了新校區或是改建了原有校區,新建校區的硬件設施與環境,如校園總體布局、建筑、景觀和實訓場所等,為成千上萬的師生提供了優美舒適的環境以及實用性的設備,同時也彰顯出了高職院校的職業文化特性。但是很多高職院校片面追求硬件設施以及實用性功能的實現,大樓、寬路、草坪等代表什么?為什么設置?要起到什么樣的隱性教育功能不得而知。這就如同博物館的古老帶給人故事與厚重的歷史,而摩天大樓反而空洞雷同。簡言之,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精神文化因素。
大學因有大學精神而不斷傳承,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代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應體現學校自身的精神與內涵,而現實情況是諸多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存在借鑒、雷同。以高職院校的校訓為例,學者彭振宇曾對200所示范及骨干高職校訓進行調研,發現這些學校的校訓表述呈現單一、雷同、缺乏個性等特征。
(二)偏重職業技能本位教育,忽略人文素質教育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邁上新臺階,高職院校日益呈現出擴張、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與就業為本的培養導向,造成高職院校更多是追求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如理想信念、職業修養、人際合作、精益求精等精神層面的教育不足。高職院校諸多與上述人文素質相關的課程,要么課時被壓縮、要么授課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教育教學。同時,校園文化建設也更強調職業性,忽視了人文性。
(三)高職校園文化活動娛樂性強、教育性不足
校園文化建設的本質是通過顯性的、隱性的方式進行育人。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形式熱鬧、有娛樂性,但是缺乏教育性的問題。雖然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和認可校園文化,學校可以借助流行的形式、學生熱衷的方式開展,但這不代表可以丟棄育人的原本功能。比如,在一些高職院舉行的運動會上,越來越多的學校讓學生自主選擇入場服裝與方式,于是可以看到各類奇裝異服、怪誕表演等。此類校園文化活動起沒起到教育的意義可想而知,甚至可能造成負面的教育影響。還有些校企合作的校園文化活動,過分地體現了商業化、宣傳效應,沒有很好地從育人的角度思考如何進行校園文化建設。
(四)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缺乏優秀傳統文化的因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世代積淀的一種精神力量,是支撐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力量源泉。現在的高職學生由于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各種國外的節日、習俗甚至宗教的影響愈演愈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嚴重缺位。學生熱衷于模仿、崇拜國外的節日活動,忘記本土傳統節日與意義;信奉各類宗教,無視核心價值觀等正能量。高職院校在重要的傳統節日,沒有通過儀式感的教育感染學生;各類課堂教學、思政課的教學等不注重講授、傳播傳統文化。
(五)忽略網絡文化對于校園文化影響的作用
高職學生都是00后,是伴隨著網絡長成的一代,手機上網獲取信息、互聯網交往等是他們的鮮明特征。誠然,互聯網將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與視野,增加獲取知識的渠道以及提升人際交往的效率。但是,對于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的高職生而言,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紛繁復雜的互聯網,充斥著各類不良信息,如果不加以引導與管控,高職學生將會墜入“網中”不能自拔,甚至走向歧途危害他人與社會。以網絡直播、抖音、網游等新生網絡娛樂形式為例,這類媒介本身具有極強的誘惑力,如果其中包含不良因素,則對學生充滿著吸引、誘惑,諸多學生模仿、游戲,嚴重影響學業,影響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現實的高職教育中,學校一般關注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網絡文化對校園文化教育效果的負面抵消作用重視不足,造成學校管理與育人的真空地帶。
四、做好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建議
(一)凝練校園精神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與統領。校園精神文化體現在如校風、校訓等高度凝練且內化在師生心間的學校歷史傳承。一般來說,高職院校的精神文化都已有一定的基礎,只不過特色不夠鮮明,不能很好地代表各自學校。好的校園精神文化一定是有自己的特色與高度的認同感、感染力的。例如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學校精神是“航空報國,追求卓越”,既有航空類院校的特色、又有育人的要求。具體來講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校園精神文化的挖掘與建設:一是通過梳理辦學歷史,挖掘和傳承歷史辦學中的特色與品牌,進而升華為學校的精神文化;二是可以通過立足學校所處的區域,將學校精神文化與區域文化、產業特點相結合,打造校園精神文化;三是結合辦學依托的行業特色,如航空、交通、紡織等特色鮮明的學校,依托行業特點與行業精神塑造校園精神文化;四是借鑒優秀高校的精神文化進行改造,但此類精神文化的建設模式已經逐漸被拋棄。
(二)通過物質文化營造和教學、管理文化變革,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現今社會,優秀企業信奉的都是諸如工匠精神的企業文化,其選人用人標準不再局限于滿足技能型的工作勝任,很多時候是看重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人文素養是促使學生綜合素養養成的重要載體。人文素養包括職業精神、人際交往、意志品質、學習能力、創新精神等。
高職院校一方面要打造富有人文情懷的物質校園環境,從教學樓的教室到學生的寢室,甚至衛生間、花草樹木、井蓋等等,都可以加以改造,以符合學生專業的繪畫、文字、符號裝飾環境,達到環境隱性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的教學與管理方面的制度文化變革也極為重要。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種外顯體現,學校在課程設置、規章管理、教學運行、師生交往等方面,彰顯人文關懷與正面培養,將有助于養成學生的人文素養。尤其是在課程設置與教學中,挖掘行業、企業的人文事跡,學習企業家的成長勵志故事等,使得學生明白企業家或優秀員工的成功,不但有技術性的因素,人文性的因素也是極其重要的。
(三)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應做到形式性與教育性并重
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育人是高職院校的本體功能,而校園文化則是育人的有效載體。為了是校園文化活動有實效,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應做到活動豐富、形式多樣、教育意味。首先,高職院校應結合學校專業特點、行業特色、學生興趣、節日風俗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學習之余隨時可以有活動可以參與;其次,高職院校開展的校園文化活動應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尤其是結合00后青少年的特點,采用他們喜歡的、積極的方式組織活動,使學生不僅有活動可以參與,而且喜歡參與這些活動;再次,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應有教育意義,不管何種活動、規模如何,都應通過顯性或是隱性的方式向學生呈現一種教育的意蘊,使學生能在活動中感受到引導的力量,這樣才能彰顯校園文化活動的教育的價值。也就是學生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參與其中是有收獲的,這種收獲是積極、正能量的。
(四)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融入優秀傳統文化
首先,高職院校應樹立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辦學理
念。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本身就應擔負傳承文化的責任。人的全面發展與職業的高級階段必然是文化底蘊的比拼,因此學校首要的任務是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重要性。其次,高職院校應加強傳統文化類課程的建設。高職院校結合各自實際,將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必修課程,發揮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大學語文等課程的作用;還可以根據區域文化實際,開設地方性傳統文化課程。同時,加大社會實踐的力度,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實踐應用有機結合,做到知行合一。再次,開展各類形式多樣又具有教育意義的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結合中華傳統節日、民俗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各類具有教育意義的紀念活動、競賽游戲等。最后,還應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師資建設予以支持,打造具備良好傳統文化涵養的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
(五)重視引導和打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校園文化教育陣地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當充分重視和利用網絡。一是高職院校通過學校論壇、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形式,組織專門力量打造網上校園文化陣地,使得學生在使用論壇、微信、微博時,喜歡關注學校的信息推送,受到正面引導;二是積極利用網絡手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如各種評選、投票、話題、建議收集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些活動,使學生感受到參與感、歸屬感;三是提前關注、預防網絡不良信息,及時發現網絡負能量,通過師生、社會、政府網管部門共同努力抵制不良信息;四是高職院校乃至各普通高校協同建設網絡交流學習平臺,如“易班”建設,使學生在良好的網絡空間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