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婷
摘要:隨著我國精準扶貧政策的推進和深化,產業扶貧已成為精準扶貧取得實效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梳理臨滄市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的現狀,首先運用理論和實際分析方法,分別從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的各個作用主體層面分析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的困境,其次運用實證方法,分析得出各層面因素均能顯著影響金融對產業精準扶貧的支持效率,最后,從金融的角度提出相關路徑選擇建議,以便提高金融在產業精準扶貧中的支持效率。
關鍵詞:金融? 產業? 精準扶貧? 路徑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放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打響了反貧困斗爭的攻堅戰,黨的十九大對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出明確要求,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我國的扶貧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扶貧戰略從區域扶貧逐漸向精準扶貧轉變,第一個階段從1978年至1985年,這個階段稱之為體制改革推動扶貧階段;第二階段從1986年至2000年,稱之為大規模的農村開發式扶貧階段,1986年國家正式成立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確定了592個貧困縣,安排了專項扶貧資金;第三階段從2000年至2012年,農村扶貧戰略開始進入到“開發式扶貧”和“保護式扶貧”共同發揮作用的新階段;第四階段2013年至今,精準扶貧形成與發展階段,精準扶貧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重心,而通過發展產業帶動扶貧是農村增收致富的一項根本性和長遠性的重要舉措,是從“輸血式”向“造血式”扶貧的重要措施,中央政府在頒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中明確提出產業扶貧是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要通過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互助資金組織,帶動和幫助貧困戶發展生產。
要發展產業,必然需要資金的支持,因此金融在支持產業扶貧過程中不可或缺,但越是貧困的地區,金融服務越是缺失,貸款難、難貸款的問題越是凸顯,對扶貧工程的制約就越大。如何找準制約因素,破解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的瓶頸,將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文獻綜述
國內學者對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展開了很多學術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現有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機制與模式的研究。許爾忠,齊欣(2015)[1]對金融支持產業扶貧“慶陽模式”的運行方式、運行效果、關鍵問題以及可持續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走市場化之路、解決關鍵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以建立金融支持產業扶貧“慶陽模式”的長效機制,提升推廣價值。馬九杰,羅興,吳本?。?016)[2]以某貧困縣為例,介紹和分析了金融扶貧和產業扶貧相結合的精準扶貧模式和創新機制。陳勝良,盧軍靜(2017)[3]從縣域水平和經營主體水平提出金融助推產業扶貧理論模型,論證了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能夠通過有效的政府主導和干預而實現耦合,以及金融能夠助推經營主體產業發展并逐步達到穩固均衡。二是對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制約因素及政策建議的研究。孫光慧(2016)[4]指出,通過特色產業發展促進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除了給予相應的產業政策支持,最主要的還是要根據特色產業類型、產業規模、產業行業屬性等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精準金融服務。趙紅艷(2017)[5]提出應以農業保險降低扶貧項目風險,創新扶貧信貸擔保抵押方式,以政策扶持促進金融扶貧發展,實現金融助力產業扶貧的目標。劉生福,韓雍(2018)[6]建議從準確把握產業扶貧真實內涵、正確看待金融與扶貧的關系、精確設計扶貧過程激勵機制、明確改善金融生態具體方案等方面,提高金融支持產業扶貧績效。
現有文獻對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的機制和模式研究較多,對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困境及路徑的研究較少,且在困境及路徑的現有研究中,鮮有運用實證方法進行的分析。因此,本文研究的意義就在于從金融的角度,運用理論和實際分析,及實證分析方法,對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路徑中存在的困境進行深入分析,并找出破解方法,以便更好的發揮金融在支持產業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提高扶貧效率。
二、臨滄市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的基本情況
(一)臨滄市貧困情況
臨滄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集中了邊遠山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境地區等多種特殊區域,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任務繁重,下轄7縣1區,77個鄉(鎮、街道),936個村委會(社區),總人口252.6萬人。8個縣(區)都屬于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滇西邊境片區縣,占61個滇西邊境片區縣的13.1%,除耿馬縣外,其余7個縣(區)均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占云南省73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9.6%,截止2017年末,按現行標準統計全市仍有建檔立卡的貧困鄉(鎮)4個、貧困村321個,貧困人口25037戶,86108人,貧困發生率為5.0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5個百分點。
(二)臨滄市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現狀
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給境內企(事)業法人或國家規定可以作為借款人的其他組織,用于發展產業并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具有扶貧帶動作用的貸款。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是在精準扶貧的基礎上,將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注入產業扶貧的全過程,實現產業政策、扶貧政策、財政政策、信貸政策的有效融合。臨滄市金融業在探索中不斷發展壯大,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體系結構,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保障,在支持產業精準扶貧方面也發揮了較大作用。
1.加強金融服務環境建設,加大金融服務覆蓋面。一是加強金融扶貧服務體系建設,臨滄市1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設有服務網點191個,在農村地區累計布放ATM 機823臺、POS機18459臺,設立惠農支付服務業務點1410個,實現鄉(鎮)、行政村全覆蓋,惠及農村130萬人,同時,全市共完成147個普惠金融服務站的升級建站工作,有效緩解了邊遠落后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缺失和金融服務不完善的困境,改善了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二是深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完善農村信用環境,目前,共完成建檔農戶20.5萬人,評定信用農戶10.02萬人,信用村114個,信用鄉(鎮)7個。
2.建立扶貧機制,實施精準扶貧。一是成立了臨滄市政府金融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臨滄市金融工作的領導,出臺了《臨滄市政府金融工作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扶貧工作的通知》,著力解決全市脫貧攻堅中的融資難題,加大金融扶貧工作力度,增強金融扶貧的精準性。二是制定《臨滄市金融支持精準扶貧開發工作實施意見》,明確金融扶貧重點及方向,同時,借助臨滄市金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協調領導小組銀政合作交流平臺,增強人民銀行、金融辦、發改委、扶貧辦、財政以及各金融機構等多個扶貧主體間的政策互動、工作聯動及信息共享,有效夯實信貸精準扶貧基礎。三是及時轉發《關于加強金融精準扶貧信息對接共享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金融精準扶貧政策效果評估有關文件的通知》等文件,進一步推進扶貧基礎信息對接,促進金融扶貧信息精準匹配和精準采集,致力做好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同時,加強和改進精準扶貧金融服務,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3.合理運用貨幣政策,引導信貸資源向扶貧領域傾斜。一是充分發揮扶貧再貸款激勵作用,按照產業發展季節性,及時注入扶貧再貸款,引導金融機構運用低成本資金積極投入扶貧領域,截止2018年3月末,人民銀行向9家地方法人機構發放扶貧再貸款余額達6.06億元,實現對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全覆蓋。二是結合存款準備金率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對縣域法人金融機構考核達標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進行調整,增強金融機構流動性,激勵金融機構將更多資金用于當地投放。
4.加強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協同配合,充分發揮產業扶貧帶動作用。臨滄市各金融機構緊緊圍繞當地政府脫貧攻堅規劃,結合本地區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區域政策導向、產業結構、金融資源、客戶群體等情況制定扶貧金融服務方案。一是依托地區資源優勢,加大對橡膠、糖業、煙草、茶葉等特色優勢產業的貸款投放力度,大力支持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強臨滄市農業產業化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優化資源配置,將有資源優勢、行業前景好、帶動農戶致富能力強的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支持的重點,積極支持企業在生產、加工、銷售方面的有效信貸需求,解決企業實際經營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截止2018年3月末,臨滄市發放的產業精準扶貧貸款余額為35.47億元,涉及109戶企(事)業單位,共207筆貸款,累計帶動服務25.22萬人。
5.加強創新,推動形成金融扶貧新模式。臨滄市各金融機構在實際工作中深化與政府部門、農業產業化主管部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聯系與合作,通過創新特色產品增強金融扶貧的能力與水平,形成了“銀行+公司(合作社)+種養殖貧困戶”、“銀行+公司+合作社+農戶”、“銀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多方參與的產業扶貧帶動長效機制,極大提升了金融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截止2018年3月末,臨滄市發放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精準扶貧貸款余額為8.72億元。
三、當前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的路徑困境及分析
產業精準扶貧是由政府主導的工程,各作用主體根據自身行為動機,配置生產要素,作用于扶貧項目,進而達到扶貧目標(圖1)。近年來,臨滄市雖然積極推進產業精準扶貧,但是在推進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困境,制約扶貧效率。為此,本文對轄內12家金融機構,99家企業(合作社),201戶貧困戶開展問卷調查,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的癥結所在。
圖1 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的作用機制
(一)扶貧主導方政府層面
政府在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主要通過制定產業規劃、安排資金扶持、提供指導服務等方式,動員社會力量和貧困戶積極參與。但在支持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仍存在多重受限。一是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帶動力不足。臨滄市屬于農業大市,產業發展基本以農業為支撐,工業產業比重較輕,產業發展基礎薄弱,產業結構欠優,主導產業缺乏,支柱產業脆弱,缺乏先進的高科技產業,產業環節中,龍頭企業及涉農企業規模較小,產業鏈較短,帶動力不足。二是產業發展資金受限,由于臨滄市農村基礎設施較落后,各縣(區)財政資金有限,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主要用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用于產業發展項目的偏少,2015-2017年,臨滄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用于支持產業發展項目的占比分別為16.04%、12.28%、17.18%,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占比分別為64.37%、51.92%、22.97%,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有限。三是產業扶貧風險補償機制缺失,目前建立的扶貧風險補償金有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規模達5900萬元,覆蓋全市8縣(區),尚未建立相關產業精準扶貧信貸風險補償金。
(二)金融供給方金融機構層面
金融機構在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主要是提供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本文對臨滄市發放的207筆產業精準扶貧貸款進行分析,一是貸款向大中型企業集中,在所有貸款發放對象中,大中型企業數占比為25.67%,但貸款余額占比達53.36%,一半以上貸款集中在大中型企業。二是貸款執行利率相對于基準利率上浮較大,在207筆產業精準扶貧貸款中,一年期以下貸款執行利率最低為3.915%,最高為8.265%,浮動區間為[-10%,90%],大部分集中在4.35%的基準利率;中期貸款執行利率最低為4.35%,最高為9.6%,浮動區間為[-8.4%,102.1%],大部分集中在6.25%;長期貸款利率最低為4.9%,最高為6.37%,浮動區間為[0,30%],大部分集中在4.9%-5.15%。
金融機構在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彌補了產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困境,但仍存在多方面的限制。
一是信貸計劃收縮,資金成本上升。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影響,金融機構信貸計劃收縮,貸款投放量減少,從調查的12家金融機構顯示,信貸計劃減少的有6家,占比50%,從資金成本上看,12家金融機構均表示近年來資金成本呈上升趨勢,預計未來也將持續上升。信貸計劃的收縮,資金成本的上升,導致盈利難度加大,盈利空間收窄,金融機構難免有惜貸、慎貸現象,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流向扶貧領域的貸款資金。調查顯示,金融機構在扶貧產業企業的選擇上,傾向于大型企業、國有企業、發展前景好的優質中小企業,以及規模大、效益好的新型農業主體。
二是扶貧貸款風險高,抵押擔保不充分。一方面,扶貧產業基本局限于傳統農業,產業的弱質性導致其抗風險能力較差,加之,部分小微企業(合作社)信用意識淡薄,還款保障度低,貸款風險較高。另一方面,大多數小微企業(合作社)抵押物缺失,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金融機構較難介入,調查發現,存在申貸企業由于無法提供有效擔保而被金融機構拒貸的情況,目前臨滄市擔保公司發展欠佳,擔保作用有限,從臨滄市發放的產業精準扶貧貸款情況看,與擔保公司合作的情況較少。
三是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信貸產品創新不足。一方面,金融市場發展滯后,扶貧產業融資渠道單一,金融支持產業扶貧主要為金融機構貸款支持,無其他資金來源渠道,加之,臨滄市上市企業較少,無利用股權、債券等直接融資渠道的精準扶貧融資。另一方面,信貸產品創新不足,受農村固有的高風險、低收益特點制約,各金融機構過分偏好資產抵押,而大部分小微企業及農村合作社缺乏資產抵押,導致產業扶貧貸款投入不足。
四是缺乏優惠獎勵政策,金融機構動力不足。精準扶貧作為一項國家政策,在落地與實施上,與金融機構資本金盈利的性質存在一定沖突。一方面,金融機構盈利本質使然,受小微企業(合作社)抵押物缺乏,抗風險能力差等因素影響,扶貧機構在風險控制和成本控制上壓力較大,相比其他商業貸款,扶貧工作是責任大、風險高、收益小。另一方面,配套考核政策不完善,目前,大部分金融機構未能實現針對貧困地區差異化績效考核制度,受追責問責機制影響,金融機構疲于應付,主動扶貧積極性不高。再有,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目前尚未出臺金融支持產業扶貧的獎勵和補貼辦法,扶貧貸款一旦形成不良,短期內無法消化。
(三)金融需求方企業(合作社)層面
企業(合作社)在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提供產業、技術、管理等,帶動貧困戶脫貧。從99家有產業精準扶貧貸款企業(合作社)的問卷調查顯示,企業通過發展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方式有效,且企業愿意繼續發揮帶動作用。94%的調查對象認為通過發展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方式有效,97%的調查對象均表示在未來的發展中愿意與更多的貧困戶合作,且看好未來發展前景。但在企業(合作社)發展中仍存在許多限制。
一是扶貧產業項目覆蓋范圍窄,利益聯結方式單一。臨滄市的扶貧產業項目主要集中在種植業、養殖業等傳統農業范圍,從對產業企業的調查情況看,59%的調查對象主要從事農林牧漁業和批發零售業,調查對象主要通過安排就業(雇傭)、簽訂幫扶協議或交易合同(農產品收購)的方式帶動貧困戶,入股、土地托管方式的僅占11%,產業項目范圍窄,利益聯結方式單一,能提供的幫助有限,對貧困戶的幫扶力度不足。
二是貸款成本偏高,還款壓力加大。從調查情況看,53.5%的調查對象均表示貸款成本偏高,隨著企業(合作社)經營成本的上升,尤其是勞動成本的上升,盈利難度增加,還款壓力加大,在所有調查對象中,74%的調查對象表示近年來經營成本呈上升趨勢,且主要為勞動成本上升,隨著成本的上升,導致其盈利難度加大,24.2%的調查對象近年來利潤率下降,11%的調查對象出現虧損,10%的調查對象經營規模收縮。
三是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貸款滿足度不高。臨滄市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善,企業融資基本只能靠銀行貸款,調查顯示,企業(合作社)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少部分有民間借貸和內部集資的情況,享受過政府補貼的只有26.3%。18.2%的調查對象表示銀行審批的貸款額度不能滿足其貸款需求,部分企業(合作社)由于擔保物缺失、經營規模小、償債能力低、信用缺失等情況無法獲得銀行貸款,貸款難問題仍存在。
(四)幫扶對象貧困戶層面
貧困戶在產業精準扶貧過程中是幫扶對象,通過參與發展產業,實現脫貧致富,通過對201戶貧困戶的調查顯示,產業精準扶貧效果較好,貧困戶參與意愿強烈。63.68%的貧困戶認為企業(合作社)帶動其脫貧的效果好,36.32%貧困戶認為帶動脫貧效果一般,認為產業精準扶貧使其增加了收入,學到了技術,對其生活各方面都有所改善,94%的貧困戶表示愿意參與更多的產業扶貧項目。但貧困戶自身也存在限制因素,一是自身能力不足,參與度有限,貧困戶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技能缺乏,勞動能力弱,對產業項目的參與度低,二是部分貧困戶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動參與產業項目的積極性不高。
四、金融支持產業精準扶貧路徑選擇建議
(一)加大扶貧產業培育,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一是綜合考慮臨滄市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生態環境等各種因素,找準自身定位,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發揮好蔗糖、茶葉、橡膠、核桃、烤煙、咖啡、堅果等特色優勢產業的帶動作用,同時,在精準定位的基礎上創新完善,在現有種養業的基礎上,延伸產業鏈,向初加工、深加工、批發零售、互聯網銷售等方向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及商品化程度。二是結合臨滄市區位優勢,拓寬扶貧產業范圍,結合臨滄市“人文生態旅游基地”、“世界佤鄉、天下茶尊”和“恒春之都”等人文生態環境,拓展旅游業扶貧項目,為貧困對象創造就業機會,提高貧困人口收入水平。三是加大財政資金保障,確保產業精準扶貧專項資金投入,隨著臨滄市貧困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應轉向產業精準扶貧項目傾斜,大力發展“造血式”扶貧項目,實現扶貧可持續性。四是加強專業技術保障,加大對貧困戶技術培訓的深度和廣度,注重產業技術的推廣及貧困戶專業技能的提升,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增強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
(二)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深化產業精準扶貧利益聯結機制
一是加強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業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較強的組織優勢、經濟帶動優勢和利益聯結優勢,在貧困地區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有效地將各類扶貧資源鏈接至貧困對象,提高扶貧資源的配置效率。二是拓展利益聯結方式,積極探索開展多樣化的幫扶機制,增加吸納貧困戶入股,開展資金入股、土地入股,并通過“入股+就業”、“入股+產品收購”等方式,提高貧困戶對產業發展的參與度,保障貧困戶長久、穩定的利益聯結,增強扶貧的持續性。
(三)建立產業精準扶貧保障體系,有效降低扶貧信貸資金風險
一是探索建立產業精準扶貧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政府部門應結合轄區實際,建立產業精準扶貧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利用各縣(區)財政資金建立信貸風險補償金,確定風險分擔機制和分擔比例,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降低扶貧信貸資金風險。二是完善擔保機制,基于臨滄市擔保市場薄弱的情況,推動組建政府出資為主的融資性擔保機構或積極引入農業擔保公司,且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協調各擔保公司與金融機構共同建立風險分擔與補償機制,依托扶貧信貸風險補償金,提供增信和分險支持,發揮財政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加強扶貧信貸資金保障。三是建立金融機構精準扶貧貸款獎勵機制,可以參照涉農貸款增量獎勵和小微企業貸款增量獎勵機制,對精準扶貧貸款增量超過一定比例的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調動金融機構參與產業精準扶貧的積極性。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強化金融扶貧能力
一是發揮貨幣政策引導作用,合理運用扶貧再貸款政策,加大扶貧再貸款投放力度,向金融機構提供長期、低成本的資金,引導信貸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精準對接扶貧產業金融服務需求。二是對產業精準扶貧項目實施政策傾斜,對符合條件的產業精準扶貧項目貸款給予適當的利率優惠,對經營狀況好,還款記錄保持良好的企業給予適當的信貸額度提升。三是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優化貧困地區的信用環境,加大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加快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定工作,強化信用和法律意識,著力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五)推動金融服務及產品創新,提升金融發展水平
一是加大金融精準扶貧創新力度,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精準服務,針對抵押品不足的難題,嘗試用大型農用生產設備、農作物的收獲權、存欄牲畜、倉單等做抵押,擴大抵押擔保物范圍,解決貧困地區小微企業缺乏有效抵押品的問題,探索發展農業產業鏈金融,更好地滿足貧困地區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二是探索多樣化融資渠道,拓寬資金來源,積極培育優質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引導符合條件的產業企業上市或掛牌新三板,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創業型和成長型中小微企業到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同時,引導和規范民間資本進入產業項目,滿足產業發展資金需求。三是大力推廣低保費、有保障的農業保險產品,目前臨滄市農業保險覆蓋范圍不廣,對扶貧產業風險分擔效果不理想,急需將保險機制嵌入到貧困地區的農業發展當中,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增強扶貧產業對重大災害風險的抵御能力。
參考文獻:
[1]許爾忠,齊欣.金融支持產業扶貧“慶陽模式”研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4):109-115.
[2]馬九杰,羅興,吳本健.精準化金融產業扶貧機制創新探究[J].當代農村財經,2016(09):26-29+37.
[3]陳勝良,盧軍靜.金融支持產業扶貧理論模型:以田東縣為例[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9(04):134-139.
[4]孫光慧.民族地區金融服務與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耦合模式探索[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154-159.
[5]趙紅艷.金融助力產業扶貧的制約因素及消解路徑——兼析銀行利率+政府補貼+扶貧項目模式探索[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7(12):146-148.
[6]劉生福,韓雍.金融支持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制約與對策——基于對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定貧困縣的調研[J].西部金融,2018(01):45-49.
[7]陳成文,陳建平,陶紀坤.產業扶貧:國外經驗及其政策啟示[J].經濟地理,2018,38(01):127-134.
[8]劉建生,陳鑫,曹佳慧.產業精準扶貧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06):127-135.
(作者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臨滄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