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士奇
摘 要:農村市場有著廣闊的就業空間,農村經濟向第三產業轉移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在城市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農業現代化轉型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大學生回到農村創業就業是一個雙贏的選擇。人才引進是農村發展的核心問題,單靠“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不足以解決農村人才困境,如果鄉村環境較差,那么即使強制定向培養,也難以阻止人才外流。因此,分析了制約大學生回流農村的根本原因,對大學生農村創業就業的路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農村;創業就業;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7.38;F27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8-0091-02
我國目前有800多萬大學畢業生,競爭壓力巨大,城市就業負載較大;同時,在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傳統崗位被計算機所代替,比如財務核算、數據分析、生產線重復性工作等,甚至連快遞工作都有被機器代替的危險。加之農村知識型人才嚴重短缺,人才流動缺乏合理機制,農村勞動力人口文化程度太低,導致農村人力資源水平得不到提升。鼓勵農村創業就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農村人才匱乏雙重困境的有效手段,能夠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加快農村產業步伐。
一、大學生農村創業的必要性分析
(一)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學生農村創業
2016年12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養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健全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村創業新體制”的目標要求,具體提出“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強化了大學生農村工作的落實方案。為了支持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我國對大學生村官、農村教師特崗計劃、“三支一扶”項目給予了重大支持,從而將大學生發展為新鄉賢后備力量。
(二)改善農村人才外流的現狀
舒爾茨提出受過良好的教育的勞動力總是會率先遷移,因此農村大學生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條件就會向城市。但是農村大學生向城市流動造成了農村文化的落后,文化的落后又構成了經濟落后的堅實基礎,造成了農村空心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伊斯特林認為相對經濟地位變化決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狀況,農村人才之所以外流根本上還是經濟原因,大學生回流農村會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刺激農村內部市場的形成,有效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三)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
我國大學生就業率逐年降低,這是產業結構逐漸穩定和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的結果。而大學生農村創業對大學生就業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城市公共資源日益緊張,房價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大學生沒有能力在城市買房,還得依靠父母、貸款,不但加大了在農村的父母的壓力,而且他們在城市的生活水平也沒有太實質的提高。但是如果回鄉創業,大學生的資源共享成本就會大大降低,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提高自己的收入。
二、大學生農村創業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農村人才外流的二元經濟理論分析
1.二元經濟理論的傳統適用性。農業社會在幾千年沒有太大的突破,舒爾茨認為,這不是由于農民缺乏智慧,而是農業資本收益率低,生產力邊際增長率遠遠超過農村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傳統二元經濟理論將農業和工業分離,認為農業勞動力邊際生產率低會造成勞動力遷出,勞動力遷出不會降低農業總產出,還會提高人均收益。二元經濟理論模型基于三個假設,第一是農村勞動力無限供給,第二是城市工資率穩定,第三是工業要素同比例增加。無論是從消費、生產力還是資本、技術等角度分析,學者們提出的二元經濟理論都是基于同一原理。我國處于二元經濟結構模式之中,城鄉發展不平衡,運用該理論可以解釋我國農村資本、人才、勞動力外流的現象。
2.二元經濟模式的時代局限性。第一,城市的工資水平、用工需求和承載力是有限的,北上廣深的壓力已經證明農村廉價勞動力正在給城市造成壓力。第二,二元經濟模式長期持續會造成農村凋零,因為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持續向城市輸出。第三,在互聯網智慧時代,回農村也不意味著一定要務農,同樣可以發展二三產業。利用信息技術和長尾效應可以彌補農村人口稀疏的不足,形成網絡規模經濟。要解決大學生農村創業就業問題,關鍵是打破傳統二元經濟理論框架,創新經濟發展路徑,從根本上提升農民的知識和技術水平。
(二)農村創業環境相對較差
1.農村就業環境較差。農村就業機會和崗位較少,除了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途徑,比起城市缺乏合適的創業產業。大學生缺乏返鄉創業的渠道,就業機會成本較高,相關就業政策不完善,導致風險較大。目前研究顯示,大學生返鄉創業主要從事農業,而且很少能夠取得成功。
2.農村創業支持環境較差。支持政策不完善。政府出臺的支持政策越多,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意愿就越高,但是如果支持政策較少、政策執行力度差,大學生就不愿意回鄉就業。大學生創業融資渠道少,農村信貸和金融環境差,導致大學生缺乏資金支持;同時,農村硬件設施差,基層部門辦事效率低,大學生得不到有效的支持,甚至被卡。
3.農村經濟發展較差。城市勞動邊際收益率高于農村,在城市工作意味著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福利,更光明的前途,這也是大學生要努力脫離農村的原因。而農村收入水平低、發展前途不明朗、教育醫療文化配套水平都較差、社保不健全,這些都影響了大學生農村創業的選擇。
(三)個人創業素質不適合農村產業環境
單一的知識結構不適應農村傳統經濟的形態。多數回村創業者都是經濟條件較差,缺乏創業資金,較差的心理素質導致抗壓能力不強,長期在城市導致農村人脈較差,周邊沒有有力的支持。農村傳統文化的糟粕導致對返鄉創業人員的歧視較大,認為他們是在城里混不下去才回農村的。這種刻板偏見使農村社會陷入刻板偏見,讓大學生創業陷入困境。柯文靜的《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就業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已經表明,越是貧困的大學生越不愿意回鄉就業,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愿意重復那種艱苦的環境,更深層次還在于他們不愿意遭受村民的異樣目光。
三、大學生農村創業的路徑分析
(一)改善城鄉二元結構
要推動大學生農村創業,根本上是要縮小城鄉差距,改變當前城鄉二元結構,消除二元經濟帶來的結構性問題。第一,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農村道路、交通、網絡、農業設施,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動力。第二,加大公共服務的供給,增加農村醫療服務的質量,擴大鄉村文體設施的建設,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第三,重點提升農村教育水平。《中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匯編》顯示,農村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僅占1.2%,技術科技行業人才極度缺乏,從事金融業的農村從業人員僅占總人數的0.2%。教育的落后是農村落后的根本原因,也是大學生不愿意回到農村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強制完成農村義務教育,讓農家孩子基本上能夠完成中等教育,通過定向免費教育、職業教育等方式吸引農村孩子本地就業。第四,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重點治理鄉村生活垃圾,建設綠色農村和核心的鄉村環境,讓大學生看到去農村能夠呼吸新鮮空氣,體驗良好環境。第五,開展鄉村旅游,實現轉移支付,與生態農業、綠色農產品相結合,擴大農村產業渠道,提升農村地區整體經濟收入水平。
(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第一,對在農村注冊并且實際由大學生經營的公司,要給予三年內所得稅減免政策;對老少邊窮地區的大學生創業,除了稅收優惠,還要給予補貼政策。此外,政府要提供大學生農村創業的政策通道,簡化程序;嚴格禁止對大學生農村創業的卡要行為。第二,加大金融支持。政府通過擔保基金、產業孵化園、鄉村信用貸款等方式,幫助大學生獲得啟動資金,盡量降低他們的經營風險,鼓勵他們向農村教育、醫療、環保等行業投資。第三,做好返鄉創業就業指導工作,幫助他們正確評估行業風險,培訓專業技能,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提供專家團隊的持續支持。第四,建立大學生農村創業的良好氛圍。政府通過媒體、村委會和機關單位大量宣傳大學生農村創業的意義,改變當前農村一些人對大學生回到農村創業的看法,改變對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的偏見,堅定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的信心。
(三)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創新
第一,高校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職業院校和農業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建立農村創業就業體系,讓學生自主選課,系統性地進行農村創業革命。第二,高校建立各種獎學金等激勵支持,鼓勵大學生農村創業,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第三,完善大學生農村創業課程體系,注重課程的實踐性,針對農村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的解決方案,讓大學生感覺到農村廣闊天地大有所為。
結語
在全球經濟陷入困境、我國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大學生去農村創業是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大學生農村創業可以提高農村人力資源水平和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業科技進步,改善農村文化和教育水平,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完善創新農村管理經營機制,構建農村良好風尚,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 ?卓慶卿,陳文輝.農林類院校大學生農村創業影響因子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6,(3):92-96.
[2] ?張喬.新農村視域下大學生農村創業的優化建議[J].新農業,2018,(13).
[3] ?郜銳.我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發展趨勢——評《當代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16,(5).
[4] ?張志平.涉農專業大學生農村創業能力培育的途徑[J].高等農業教育,2014,14(4):58.
[5] ?袁成龍.“三農”背景下鼓勵回鄉大學生開展農業創業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導,2015,(8):23-24.
[6] ?方蕾.農業院校大學生農村創業的 swot 分析[J].江蘇農業學,2015,43(2):44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