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共享單車給人們出行帶來方便的同時,行業的不成熟和盲目擴張性亦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大部分共享單車公司倒閉致使拖欠用戶多達數億的押金,嚴重侵犯了眾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共享單車公司拖欠押金的行為符合提起公益訴訟的條件,消協作為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民間組織,以其獨立性和專業性從而成為提起維護消費者權益公益訴訟的最佳主體,與司法一道成為維護經濟秩序,維護社會公平及社會穩定的保障器。
關鍵詞 共享單車押金拖欠消費者權益 消協公益訴訟
作者簡介:王之曉,南昌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
中圖分類號:D923.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027
一、共享單車崛起與沒落帶來的法律問題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2017年6月,共享單車用戶規模已達1.06億,按每位用戶平均超過100元的押金計算,共享單車行業的累積押金數量或已超100億元,其中還不包括已充值的未消費余額。共享單車作為近幾年風靡中國的新型商業模式,其實早在1965年,荷蘭便出現了第一代公共自行車系統,其采用全免費的純服務方式,無人監管隨意取用,最終因偷盜損毀問題嚴重而告終。1995年,荷蘭改進公共自行車使用系統,推出第二代公共自行車,采用固定在存取地點投幣開鎖的方式,但繁瑣死板的程序也加大了管理難度,幾近消亡。2007年,法國巴黎推出“單車自由騎”,在國內引入公共自行車系統,采取政府主導,分城市統一管理的模式。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共享單車(個人無樁單車)于2014年由ofo提出。ofo由五位北京大學碩士生創立于2014年,2016年1月完成A輪融資,同年9月完成B輪融資,同年10月10日完成1.3億美元C輪融資,2017年3月1日完成D輪融資。人民網、阿里巴巴、中信產業基金、北斗導航、中國電信 、華為等來自各方的商業者都借著這股資金東風紛紛與ofo達成戰略合作,ofo發展勢頭迅猛,更是將市場擴大到了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其海外服務城市已多達50余城。開拓者的成功,往往吸引了眾多創業者投資跟風。大量瘋狂資金涌入并不成熟的共享單車市場,帶來的問題也集中爆發。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6月至11月短短的5個月內,至少6家共享單車品牌陸陸續續退出市場,根據芝麻信用提供的數據,粗略統計造成用戶押金損失已超過10多億元。其中,小鳴單車約欠用戶5000萬押金,町町單車公司與棲霞工商局失去聯系,至今1萬多名用戶退不了押金,酷騎單車多處運營單位與工商局失去聯系,至今有7億押金未退還。用戶紛紛質疑押金能否退還,引發了一系列的法律問題。
二、共享單車消費者權益維護的法律困境
面對如此數量龐大的押金退還難題,各個共享單車公司對押金退還的處理可謂是詼諧無賴。町町單車創始人丁偉表示,對于退不了押金的一萬多名用戶,每人可以分到成本為1800元的單車一部。小鳴單車實際控制人鄧永豪則表示目前押金退換面臨技術問題。酷騎單車前CEO高唯偉表示酷騎單車的造價成本覆蓋押金,“大不了一人騎一輛回家。”小藍單車CEO李剛消失……凡此種種,雖然表象彰顯的是押金退還難的問題,但背后實質體現的是我國目前對共享單車押金監管的政府缺失,以及消費者權益受損后的無計可施。關于押金退還的難題,其涉及的法律知識面很廣,涉及到的法律問題亦較多。諸如消費者騎一輛拖欠押金公司的單車回家所涉及的民法物權問題以及合同違約賠償問題,酷騎單車或涉非法集資已被相關部門調查的刑法問題,共享單車市場領先者地位越來越明顯,小企業無力擴張市場可能存在的經濟法壟斷問題等等,都值得探究。據中消協提供給國家工商總局的消息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從2017年8月至今,各地消費者對共享單車的投訴均超過千起,投訴的主要問題是押金難退問題。以酷騎單車為例,中消協在問題出現前中期與酷騎方相關負責人取得聯系,酷騎方表示重視并就此事進行了協商,最終成功退款一半用戶,目前仍有一半用戶尚未退款成功,至此,酷騎方未給出更多回應,app處于癱瘓狀態, 中消協多次要求其說明情況,但是始終未得到酷騎公司的回復。雖然當前消費者協會已成立了中消協律師團,配備了許多消費領域的專業顧問,其專業性有了大大提升,但很多企業和行業協會并不“買賬”,其權威性的缺失依然是致命的短板。 但消協在維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仍值得重視。故,本文研究旨趣定位于從經濟法之消費者權益保護入手,探討在消費者索要押金無果的情形下,從消費者權益保護公益訴訟的角度,發揮消協功用的最大化,尋求真正能為消費者帶來權益保障的救濟手段。
三、消費者協會提起公益訴訟的實現和完善
(一)消費者協會提起公益訴訟的實現
消費者協會作為專門從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公益性組織,在《民事訴訟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都賦予了其提起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更好地保護眾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協會能夠成為公益訴訟適格原告,筆者認為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消費者協會的自身特性使然。近年來消費者協會已逐漸擺脫了“行政性”的陰影,屬于社會團體法人,以從事公益為目的,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肯定了其自身的獨立性,使得其能夠公正獨立地提起公益訴訟,維護消費者權益。再次,消費者協會作為專門從事維護消費者權益工作的組織,其專業性較強,在提起公益訴訟中具有更強的訴訟能力,配備專業解決消費糾紛的工作人員,能夠向消費者提供消費信息和咨詢服務、引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合理消費,提高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參與制定有關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還可以防止濫訴、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資源,實現訴訟經濟化,最大限度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是消協的社會環境使然。在新興行業層出不窮、網絡商務發達的今天,消費者在消費中出現侵權的情況時,無法有效地聯系到實際經營者,難以采取有效的實質性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消費者協會提起公益訴訟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一條可行且行得通的正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賦予消費者協會提起公益訴訟的同時,確定了提起公益訴訟的前提必須是侵害了眾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如果侵害的少數特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則消協不能提起公益訴訟。筆者認為,判斷是否侵害眾多消費者的合法利益既要考慮侵害人數,也要考慮受侵害人是否為不特定的大多數。例如某會員制公司侵害了其會員的權益,其會員人數為200人以上,但這種情況不宜認定為滿足提起公益訴訟的前提,因為這些會員屬于同一個會員制團體,受侵害的消費者屬于小范圍內的特定大多數人,并未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損害。
在遼寧省,有部分消費者向省消協提出了對酷騎單車公司提起公益訴訟的要求,省消協表示酷騎單車侵害對象是特定的,是那些已經交納押金的消費者,屬于私益訴訟,不符合公益訴訟條件。反觀廣東省消協,2017年12月19日,廣東省消協打響了共享單車公益訴訟全國第一案,小鳴單車將走上被告席,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件。正如廣東省消協表示的,小鳴單車經營者長期占有消費者押金、違背按時退還押金承諾、未實行專款專用和第三方托管、押金管理使用不公開等一系列問題,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交通運輸部等10部門《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有關規定,損害了消費者的財產權、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破壞了市場秩序。
(二)消費者協會提起公益訴訟的完善
有學者認為,共享單車公益訴訟全國第一案具有促進共享單車行業規范有序發展、給消費者提供無憂的維權保障的重要意義。事實上,起訴共享單車公司的訴訟過程仍存在很多維權難點,有待進一步完善。
第一是訴訟費用的問題,此次共享單車押金風波受侵害的消費者眾多,省消協要為這么多消費者代理訴訟,不是一個部門十幾個人就可以做到的。在消費者提供證據這個環節上,每個消費者都要出具授權書、提供身份證、提供交納押金證據,消協的人力成本和經費成本都是無法估量的,為數十萬消費者代理,這個訴訟成本也是無法估量的。筆者認為,在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公益訴訟中,為獲得訴訟經費的支持,可以在消協建立公益訴訟訴訟專項基金,通過社會捐贈、政府支持,或者是在勝訴之后由得到履行標的的消費者部分捐贈。另外由消協提起公益訴訟的訴訟費用應當事先少收,若原告方勝訴,則由敗訴方事后補齊訴訟費用。在取證方面,避免人工機械性的收集和整理證據,可效仿美國的“白宮請愿”模式,可以在省級消協的官網上建立“請愿模塊”,消費者根據自己的具體受害事項,在相關的網站目錄下提交自己的訴訟請愿書,并在網上上傳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證據,由消協工作人員審核之后一一打印整理即可。
第二是執行難的問題,執行難一直以來都是司法公信力和強制力面臨的巨大挑戰,在公益訴訟領域更為突出。在確保被執行人有執行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借鑒美國的公益訴訟執行制度——《美國聯邦民事訴訟規則》,其第 23 條規定:集團訴訟制度是在遭受同一損害的關聯者為多數人且提起共同訴訟較為困難的場合,當所有關聯者在法律上和事實上的問題具有共同性,且當事人代表的主張及抗辯具有典型性時,可以由一人以上的關聯者作為全體的代表實施訴訟,法院對其作出的判決的效力及于所有成員的一項訴訟制度。公益訴訟最大的成果是促使某種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業行為重新被審視和修改。英美國家源于判例法的司法效力,前一訴訟的結果可以直接適用于后—訴訟或作為參考標準。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司法的效力依賴成文法的規定,所以訴訟判決的效力涉及的范圍小,不利于公益訴訟終極目標的實現。在消費者公益訴訟領域,應當把公益訴訟既決效力擴大到公共范疇。鑒于公益訴訟被執行人與消費者一對一執行過程復雜,可以同樣通過在省一級消協官網建立“執行模塊”,能夠提供相關證據證明當事人也屬同一公益訴訟受侵害人的,由消協向被執行人索取執行標的,在統一轉交給已交付證明的消費者。
參考文獻:
[1]百度V百科820期[EB/OL].https://baike.baidu.com/vbaike/%E5%85%B1%E4%BA%AB%E5%8D%95%E8%BD%A6%E6%B2%A1%E8%90%BD%E4%BA%86%EF%BC%9F/20307?qq-pf-to=pcqq.c2c.
[2]王陽.淺析中國消費者協會的現狀與未來發展[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2).
[3]吳光榮,趙剛.消費者團體提起公益訴訟基本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5(5).
[4]華晨商報[N].2017年12月21日.
[5]法制網[EB/OL].2017年12月21日. http://www.legaldaily.com.cn/locality/content/2017-12/21/content_7426929.htm?node=33248.
[6]燕珂.論消費者協會提起民事公益訴訟[J].法制博覽,2014(4).
[7]謝甜甜.構建我國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J].法學論壇,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