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 ?要:智慧經濟的出現一方面對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刺激產業結構變化的同時也促進大學生就業率的提升,本文筆者就以智慧經濟為背景,探究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關鍵詞:智慧經濟; 大學生就業; 人才
一、智慧經濟形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和傳統經濟形態不同,智慧經濟是創新型知識在知識中占主導地位,基于此,對于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有了新要求,智慧經濟作為新經濟形態發展的風向標,為了跟上社會發展的趨勢,高校對于大學生的教學方式以及就業指導應有一定的改變。
(一)人才資本優勢的進一步凸顯
何為智慧經濟?從宏觀上看,它是“最優”的經濟模式,融合了科技,信息以及知識等多種科技,它的出現和存在是以先進技術和知識作為支撐的;它涵蓋的領域也是極為廣泛,像科技、知識、信息、文化以及環境等都有涉獵,正因為如此,它對于人才的需求更偏向于綜合化和復式化。縱觀我國現階段高校的教育,僅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課題實踐活動少之又少,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教育出來的人才,和智慧經濟所需要的智慧型人才相比,相差甚遠。
智慧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的深化和轉型,從我國經濟發展形態而言,我國產業的發展主要涵蓋三個方面,一是勞動型、二是知識型、三是技術型,但這幾種經濟形態界限明顯,他們在各自的職位上各司其職,互不干擾,而智慧經濟則是將其三種融合為一種涵蓋勞動、知識以及技術的三維一體的新型產業,也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也為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面。
(二)就業量的進一步擴大
新的經濟形態促進就業量的進一步擴大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可以直接促進大學生的就業量?,F階段,畢業大學生普遍出現就業難的局面,究其原因,產業結構和產業層次的發展不夠完善,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則是根據產業結構的提升而提升的,產業結構的不完善促使企業各個崗位人才的相對飽和,進而出現就業難。智慧經濟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產業結構和產業層次的發展,產業層次和結構的完善促進產業對于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另外,思維的創新是智慧經濟形態的主要表現,而思維創新的具體體現則是對于產業的管理,進而促進產業的轉型和發展,無論是傳統經濟還是智慧經濟,管理在產業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是智慧經濟的管理模式,增加產業對于人才的需要,增大就業率。
(三)專業壁壘有著較大的突破
另一特征是專業和專業之間的界限不再那么明顯。例如智慧經濟促進智慧農業的出現,像大學生對于農業這一塊了解少之甚少,如果用傳統經濟模式鼓勵大學生從事農業生產,對于農業發展來說,積極作用并不明顯,但是在智慧經濟下,利用互聯網科技使信息共享和交流更為方便,加上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數據分析能力和市場分析能力,進而提升大學生從事農業的概率。
再如服務行業,產業運行的好壞一方面是依賴于員工自身職業素質的高低,最重要則是在對服務對象的選擇上,利用信息共享和互聯網技術對服務對象進行篩選,將服務對象從大眾服務轉變為點對點服務,不僅使服務對象更為準確,增加了工作效率,而這也需要復合型人才作為發展基礎。
二、智慧經濟視域下的促進大學生就業對策研究
(一)專業人才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要想使智慧經濟促進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是基礎。現階段,高校普遍存在“出校容易,進校難”這一狀況,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沒有達到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更有甚者,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公共基礎課占據主要課時,對于相應專業課程也是僅僅停留在初步了解階段,而智慧經濟對人才的要求是對專業知識熟悉掌握的基礎上可以靈活運用,另外,還要要求學生對于各個方面的知識都有一定的涉獵,甚至在工作崗位上可以獨當一面。對于學生有很高的綜合素質要求是智慧經濟發展的特點,它是融合多方面技術的經濟形態,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單純理論知識的掌握,而是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這就需要學生對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要有充分考慮,進而做綜合性分析,而這一過程不僅涉及本行業的知識,還要縱向考慮社會發展的動態和趨勢,從而做出最優方案,相反,學生如果僅僅只側重行業領域,忽視整個社會形態的發展,就會在后續工作中因為無法滿足智慧經濟發展的需求而被淘汰。
(二)轉變就業觀、擴大就業
綜合現階段大學生就業狀況來看,現階段,大學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在擇業時,對職業標準要求高,但是實際工作和理想操作又相差甚遠,最終導致選擇的職業“高不成低不就”,因而,筆者認為要想改變這一社會現象,就要改變大學生的就業觀,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平時上課中灌輸相關知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要想讓大學生滿足智慧經濟對于人才的需求,就要突破專業壁壘,引導大學生在就業方面不能僅僅停留在和本專業有關的工作中,例如對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其就業目標不僅可以是醫院和檢驗機構,同時,還可以從事醫療器件的銷售工作。大學生剛出校門,沒有什么社會經驗,在工作中,不免有失誤和出錯的地方,因而對于社會企業而言,要建立一種更為開明的社會文化氛圍,要對大學生持有一種包容的心態。
總結:
隨著智慧經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基于此,本文就從智慧經濟形態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以及促進大學生就業對策這兩個方面對智慧經濟視閾下促進大學就業這一課題進行探究,希望對讀者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李曉峰,薛二勇. 我國大學生就業政策協同問題研究,2014( 05) : 66 - 71.
[2] 陳明鑫. 智慧經濟為人才就業注入新動力[J]. 杭州科技,2014( 07) : 38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