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寧
摘 ?要:調查顯示,環洞庭湖區居民的生態文明素養存在缺乏深度認知、缺乏維權知識、知行脫節、行為缺乏利他性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態文明教育缺失、生態保護監管機制不健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和當代消費觀念的侵蝕,因此本文從教育、環保機構、經濟模式和消費觀等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生態文明素養;環洞庭湖區居民;生態文明認知 ;生態文明價值觀
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以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為研究對象(課題編號:13YBB108)。
從1825年到2015年,洞庭湖湖面從6270km2縮減到2360km2,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導致湖面面積的縮減、地區生態質量嚴重下降[1],部分珍貴鳥類到洞庭湖越冬量呈下降趨勢,白鰭豚幾乎已滅絕,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之一,環洞庭湖區生態問題引起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了區域發展的首要任務。生態文明的建設主體歸根到底是“人”,只有實現了全民生態文明素質的提升,環洞庭湖區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文明。
一、環洞庭湖區居民生態文明素養的現狀調查
2019年1-4月,本課題通過梳理國內學者的相關文獻,將生態文明素養的評估維度分為生態文明認知、生態文明價值觀、生態文明態度和生態文明行為四個部分[2],并設計了《環洞庭湖區居民生態文明素養的調查問卷》,在湖南省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三地在進行調查,采用分層抽樣法,調查對象涵蓋三地各年齡段居民,男女比例適中,職業歸屬包括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管理者及普通職工、農民及進城務工人員、個體戶及自由職業者、專業技術人員、學生和其他人員。課題組共計發放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30份。問卷從生態文明認知、生態文明價值觀、生態文明態度、生態文明行為四維度進行調查,從而總結當地居民的生態文明素養現狀。
(一)生態文明認知方面
生態文明認知包括對生態文明、環境問題、環保法律、環保投訴熱線的了解,共 12 道題目。
1.在生態文明概念上呈現出知曉率高、了解率低的特點。當問到您是否聽說過某某概念時,絕大部分居民對生態文明、白色污染、垃圾分類、清潔能源、有機食品、PM2.5等概念具有較高的知曉度,知曉率均超過80%,其中“生態文明”、“有機食品”和“垃圾分類”的知曉度最高,超過90%;但是當問到這些概念的具體含義時,不到50%的居民對“PM2.5”、“白色污染”、“清潔能源”、“綠色消費”有比較準確的認知。
2.在國家環保法律的了解上呈現出有維權意識、缺維權知識的特點。雖然大部分居民表示對《環境保護法》有所耳聞,也有維權意識,但是對其他法律都不了解,87%的人表示未聽說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61%的人表示未聽說過《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此外僅有20.7%的被調查者選對全國統一環保投訴舉報熱線號碼,還不排除蒙對的情況。這使得居民根本無法主動地運用法律來維權,更無法積極地運用法律來自覺遏止污染環境行為。
3.在獲得環保知識的渠道上以互聯網、廣播電視為主。其中69.38%的被調查者選擇“瀏覽互聯網”,65.42%選擇“電視廣播、公益廣告”,36.34%選擇“閱讀報紙、雜志和書籍”。
(二)生態文明價值觀方面
生態文明價值觀測試居民對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等問題的認知,共8道題目。
1.環洞庭湖區居民對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有十分準確的認知。針對觀點“人類必須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有86.12%和11.45%的人填寫“完全同意”、“比較同意”;針對觀點“人類已經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有48.9%和38.99%的人分別填寫“完全同意”、“比較同意”“;針對觀點“人類對于自然的破壞常常導致災難性后果”,有59.25%和29.96%的人填寫“完全同意”“比較同意”。
2.大多數居民對于治理環境污染的態度比較堅決。調查數據顯示,79.6%的被調查者反對“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環境治理理念。
3.大多數居民認可科學發展觀,80.3%的被調查者反對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
(三)生態文明態度方面
生態文明態度測試包括居民對生態文明的關注度、責任心、從眾度和認可度,問卷設計了 12個題目。
1.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有較高的認同感,并有較強烈的責任感。63.98%的被調查者表示經常關注媒體報道的環境問題和環保信息;76.56%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有時間的話,我非常愿意參加民間環保組織”;67.4%的被調查者表示“我愿意多花錢來購買對環境有較少影響的產品”。
2.對環境問題的責任主體不夠清晰。被調查者認為政府與消費者個人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重要責任主體,比重分別是83.48%和62.33%,忽略了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
3.在參與度上存在觀念與行為脫節的情況。雖然超過70%的居民表示關注環境問題、愿意參與綠色環保行為,但是據筆者調查,實際上居民參與社會性環保行為頻率普遍偏低,甚至有近1/3的居民從不參與社會性綠色行為,可見導致“知”與“行”出現脫節。
(四)生態文明行為方面
生態文明行為方面從日常性環保行為進行調查,共15道題目。
1.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環洞庭湖區居民養成了一些環保節約的好習慣。77.31%的被調查者有隨手關閉水龍頭的習慣,53.3%的人外出旅游時自備牙刷、毛巾等用具,46.48%的人選購電器時選擇低能耗產品。
2.環保行為存在利己行為多,利他行為少的特點。調查結果顯示居民的生態文明行為主要以降低生活支出或提高自身健康為目標,如果該行為會增加消費支出或不利于生活便利,則很少有居民去采取,比如“購物時特意不使用塑料袋”、“外出就餐時盡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有意識將廢電池投入專門裝置”等環保行為相對較少,利他意識比較薄弱。
總之,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看出環洞庭湖區居民的生態文明素養存在以下問題有:(1)對生態文明知識缺乏深度認知;(2)對環境問題缺乏維權知識;(3)在參與度上存在知行脫節;(4)生態文明行為缺乏主動意識和利他意識。
二、環洞庭湖區居民生態文明素養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生態文明素養教育缺失
長期以來社會道德受“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人的利益才是至高無上的,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所以教育重點往往是教學生處理人的關系,很少教育生態環保內容,導致大家缺乏對自然環境關愛,使其環保行為缺乏主動性和利他性。調查結果顯示環洞庭湖區居民獲取相關知識的渠道是網絡和電視,這些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缺乏理論性和系統性,從而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居民的理解深度。
(二)生態保護監管機制不健全
環洞庭湖區由于行政區劃和管理體制的限制,各市區之間的管理條塊分割明顯、各自為政,政府區域協同不暢時有發生,在生態保護監管機制方面,環洞庭湖區尚未建立統一的湖區生態治理溝通協調組織機構,沒有統一監管,人們的環境行為就沒有制約。
(三)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
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和洞庭湖區的魚米經濟模式都以經濟發展和人的需求為核心,不考慮自然生態的承載能力,不考慮生態補償等可持續發展問題,直接排污、電打魚、迷魂網等是當地常見的不文明行為。另外水上運輸作業,是洞庭湖上傳統固有的產業,漁民將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接排入洞庭湖中,對水環境的破壞很大。
(四)當代消費觀念的侵蝕
當代消費觀過于追求個人主義、物質主義與消費主義,使人們消費的目的不再是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與好奇,存在不少奢侈消費、浪費消費、炫富性消費、面子消費、破壞性消費等不合理行為。這違背了生態倫理觀的主張,也造成了對資源的大量浪費。
三、環洞庭湖區居民生態文明素質的提升策略
(一)加強生態文明教育
公民是很難自主樹立生態意識的,這一使命必須依靠教育來完成[3],生態文明的教育應徹底融入人生教育的每個階段。中小學階段應加強生態危機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生態危機意識,使其掌握基本的生態科學知識。學校可以設置生態文明報刊專欄,開展環保游學、環保夏令營、環保學習主題日等活動,使學生感受生態破壞的嚴重后果以及環境保護的勢在必行。大學階段高校應將生態文明納入思政課程,將生態文明教育和宣傳納入社會實踐課程,這樣不僅能加深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理解,也能使其產生強烈的責任心。
(二)建立專門行政組織機構
環洞庭區應成立專門行政組織機構,該組織機構專門負責府際協調和信息處理,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如專門的公眾號和網站,分布生態治理政策、生態文明知識、公益環保活動等信息,另外該機構還應對居民生態文明素養展開實時監測,為工作重點、思路和方式的調整提供第一手資料;為居民搭建生態文明行為的參與平臺,組織環保活動,比如植樹造林,動植物多樣性保護,美化環境等活動、
(三)發展循環經濟
1.加快第二產業的升級。從環洞庭湖區的產業結構來看,石油化工、造紙、紡織、機電、煙草是該地區的特色優勢產業,應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改造與升級這些產業,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率。
2.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推廣沼氣等生態能源利用,加快建立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3.拓寬服務業發展渠道。化洞庭湖區的水利交通優勢和旅游資源優勢為經濟強勢,放大區位和資源效應,大力打造“一帶一部一港”的商貿物流集散區和集名水、名山、名樓和名人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度假區。
(四)倡導綠色消費觀
結合湖湘文化傳統生態文明思想,將其節制物欲、生生不息的發展觀等思想合理運用到當今形勢下,倡導綠色消費的觀念,形成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的模式,拒絕過度消費,同時還要引導人們將目光轉移到對精神文化的認同和創造上來。在輿論導向方面可以結合當地特色文化打造環洞庭湖區的宣傳口號,以“八百里洞庭我的家”的主題,利用歌曲、視頻、文字等資料提高公眾環境意識,提出“我愛洞庭我愛我家”的綠色消費行為規范,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企業和公眾參與的環境保護格局。
參考文獻:
[1]陳哲夫,陳端呂,彭保發.環洞庭湖區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發展的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7,23(02):38-41+57.
[2]陳麗君. 提高蘇州公眾生態文明素質對策研究[D].蘇州科技大學,2017.
[3]厲雅嬌.當代中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及其培育問題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5.
[4]吳韻. 洞庭湖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5]嚴俊杰,黃正泉.生態經濟:環洞庭湖區域經濟發展的理性轉向[J].湖北社會科學,2012(03):72-75.
作者簡介:
方 ?寧( 1982-),女,湖南岳陽,湖南女子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