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祥伍

周秀芳獲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
2018年7月,中央文明辦發布6月“中國好人榜”,70歲的周秀芳榜上有名。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按理到了70歲,應該是跳跳廣場舞,練練太極拳安度晚年,可是年逾古稀的周秀芳卻甘愿舍棄都市繁華和悠閑退休生活,只身前往湖南溆浦縣支教扶貧,為孩子們搭起一座愛心橋梁,帶去知識和希望,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支教奶奶”。
生于1948年的周秀芳是浙江寧波人,小時家境貧寒,讀到四年級,家里連三塊五毛錢的學費都拿不出,她面臨輟學。班主任家訪了解情況后,為她墊了學費,周秀芳才重新走進校門。
周秀芳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心懷感恩的她學習非常努力刻苦。課余時間割豬籠草、晾筍干、馬鈴薯干賣,一分一分積攢學費。“我也要當老師。”初中畢業時,周秀芳許下心愿。
1971年,23歲的周秀芳如愿成為小學老師。此后30多年教師生涯里,她先后換了多所學校,但每到新校,周秀芳都把學校當家,把學生當孩子,關懷備至,噓寒問暖。
歲月流逝,周秀芳送走一批批學生,2003年她從教師崗位退休。此時的她,心里卻有了新的打算——到貧困地區支教。她認為自己還有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有了這想法,周秀芳特別關注山區教育信息。2015年春節,周秀芳在與幾位姐妹交流中得知,湖南溆浦縣北斗溪鎮一些小學條件差,沒人愿意去當老師。周秀芳心里一動,她決定親自去那里走走。
春節后不久,一個春寒料峭的日子,周秀芳在好友孫紹富陪同下,踏上前往九溪江桐林小學的班車。一路上,汽車在“之”字形山道盤旋,有的路段一側是不見底的懸崖,血壓高又有恐高癥的她,坐在座位上始終不敢往窗外看,兩眼緊張地盯著駕駛員。等到達目的地,有人發現座椅靠背上出現幾個深深的手指印,那是周秀芳由于緊張摳出來的。
盡管周秀芳對桐林小學條件已做好思想準備,可眼前情景仍然令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校舍是破舊木板搭建的,低矮的教室沒門也沒窗戶。當時外面正下著雪,30多個孩子擠在教室,雖然生了三個爐子,由于四壁漏風,孩子們的小臉凍得通紅,渾身瑟瑟發抖。
進一步了解后周秀芳得知,這所小學只有一名老師,30個孩子則分屬三個年級。不得已平時上課只能進行復式教學,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之前想到苦,可沒想到這么苦。”目睹此情此景,周秀芳眼睛濕潤了,她覺得這里需要她。于是,她留下來,為孩子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得知她要留在桐林小學支教,家人沒反對,只擔心她身體吃不消。周秀芳說:“我是老師,我能行。”簡單幾字,表達了周秀芳支教的決心。批改。很快,她貼心的教學方式,啟發式的教學方法,深受孩子們喜愛,大家親切地稱她“周奶奶”。
三年級有位叫李春的女孩,有嚴重聽力障礙,在班里常遭嫌棄,因成績不好面臨輟學。周秀芳慢慢引導班上學生跟她說話。剛開始,大家還積極配合,可是沒過多久,熱情減退,原因是和她說話太吃力。
為此,周秀芳精心組織一次“假如我是李春”主題班會,圍繞如何理解、怎樣幫助李春,組織全班學生討論,啟發大家換位思考。學生們暢所欲言,班會開得很成功。會后,主動找李春說話的人多起來,和李春對口型交談成了他們之間的樂趣,李春也漸漸變得開朗,能夠完整表達意思了。
這件事,村民看到眼里,打心里佩服周秀芳的“能耐”,大家說把孩子交給她,可以放一百二十個心。
在桐林,周秀芳給人的印象就像“鄰家大媽”,有點“吝嗇”,一點不像大城市的人。生活從不講究,有空時自己上街買菜,常常一碗米飯、一碟泡菜就是一餐。走進她住的地方,一張木板床,一個電磁爐,一只行李箱,就是全部家當。
但是,“吝嗇”的周秀芳為孩子們花錢卻很大方,走訪貧困學生,她常送上幾百元;留守兒童過生日,她買來蛋糕。一次,在給學生購買學習用品后,工資卡上僅剩3.6
到達桐林小學第二天,周秀芳顧不上休息,迫不及待地走上講臺給孩子們上課。
山區小學的教學條件遠不能和城市比,為了讓學生接受知識,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周秀芳每天六點鐘起床,晚上十點多休息。每一堂課,她都精心準備,每次作業,她都認真元錢,成了名副其實的“月光族”。
有人問周秀芳,要是錢用光怎么辦?她開玩笑地說:“沒關系,問我兒子要。”這話可是事實。周秀芳一家稱得上“愛心之家”,一家人長期結對資助16名貧困學生,每年支教的錢不下5萬。“孩子們滿足的笑容,讓我覺得很富有。”周秀芳說。
從教幾十年,周秀芳一直保持著家訪習慣,來到桐林小學也不例外。在這里家訪并不容易,學生住的分散,走訪一個學生要走半天路,周秀芳膝蓋嚴重磨損,醫生囑咐如果走路過多會有坐輪椅的風險,但她仍然堅持每戶必訪,有時累得癱在宿舍也不管不顧。
周秀芳走訪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桐林,整個片區11所學校,她都去上過課。走訪中,山區學校艱苦的條件令她焦急,但她也意識到要改變現狀,僅憑一個人力量畢竟有限,能不能發動更多的人加入愛心行列?

周秀芳看望孩子們
一天,周秀芳試著把桐林小學圖片和自己見聞發到微信朋友圈,她寫道:“房子的門關不住,風一刮里面冷得刺骨,并且校舍隨時有倒塌危險,晚上四處都是黑咕隆咚的,看著都害怕。”
當破爛的校舍、簡陋的課桌椅和落后的教學條件,年逾古稀仍選擇在貧困地區支教的周秀芳出現在人們眼前時,大家被感動了,紛紛點贊并轉發她的帖子。
周秀芳早年學生張剛看到照片,第一個趕到桐林。他對周秀芳說:“周老師,孩子們不能在這么差的環境里上課,舊房拆了,我造新房。”張剛是上海弘盛特種閥門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說到做到,回上海不久,重建桐林小學的40多萬元資金便到位。
2016年4月,桐林小學破土動工。周秀芳為學生的義舉深深感動,在拆除舊房建新校舍期間,她搬到離工地最近的一間廢棄房里居住。白天,她在借來的臨時教室為孩子上課,課余時間頂烈日去監督工程施工;晚上,她和村干部商量解決一些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2016年9月,僅用四個多月時間,桐林弘盛希望小學建成。這是座兩層樓房,精致的校門配以灰色院墻,素凈、溫馨。籃球場、食堂、圖書室、廁所等設施一應俱全。“這是桐林最好的建筑了”。村民高興地說。
看到孩子們搬進新教室歡呼雀躍的樣子,周秀芳禁不住流下幸福淚水。
與此同時,周秀芳支教故事經媒體報道,眾多愛心人士、企業加入援建行列。有人捐幾千,有人捐幾萬,有人捐助教學設施,有人捐體育器材、書籍,有人捐出一所學校。
傅萃是寧波一家幼兒園普通老師,周秀芳的事跡讓她深受感動,慷慨拿出省吃儉用積攢來的20萬元,修建了來鳳石浦岑玉希望小學。她說:“我是農村人,作為一名教師,沒有什么比看到山里孩子擁有明亮教室、干凈桌椅歡呼雀躍更開心的事了。”像傅萃這樣的愛心人士還有很多,周秀芳日記里,詳細記錄著每一筆愛心款物。從第一所希望小學建成起,短短三年多時間,在周秀芳牽線搭橋下,各界愛心人士慷慨解囊,為溆浦山區學校捐款捐物累計達2000余萬元,籌建21所希望小學,其中16所已經建成投入使用。
2018年5月,周秀芳收到一封來自溆浦縣北斗溪鎮紅花村的來信,寫信的是紅花村的7個孩子,他們希望周奶奶幫助建一所學校。周秀芳走訪后得知,紅花村小學因年久失修于016年拆除,就沒重建,孩子們只能每天步行10多里,翻過兩座山去鎮上小學讀書,很不安全,家長都很擔心。周秀芳立即四處奔走忙活起來……
愛心零距離,溫情傳天下。周秀芳的愛心事跡經新華社、人民網、《浙江日報》《湖南日報》報道后,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其中,形成一個愛心團隊,并建立了周秀芳愛心基金會和愛心工作室。2016年以來,周秀芳相繼被評為“2016年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人物、“最美寧波人”、“浙江好人”、湖南省“最美湘女”等稱號。談及支教扶貧,周秀芳謙虛地說:“我只是一個愛心搬運工,感謝社會愛心人士解囊相助,使山區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為了山區的孩子,我愿意干到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