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芮佚
摘 要: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啟發廣大人民的覺悟,準備革命力量的團結,這就是五四運動最偉大的功績。”[1]五四運動在推動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同中國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時,一個新型的工人階級革命政黨即中國共產黨便在這個過程中孕育而生。
關鍵詞:五四運動;工人階級;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
毛澤東稱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而這一事變在客觀上是由五四運動帶來的結果。五四運動的爆發不僅使中國從此進入了新的革命歷程,也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起了重大作用,使其誕生的條件愈加成熟。
一、五四運動讓工人階級成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臺
隨著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銳,以及工人階級的日趨成熟,工人罷工的政治性質也在不斷增強。辛亥革命后,他們曾支持和參加反對袁世凱獨裁統治的斗爭;1915年,為了反對日版帝國主義提出的“二十一條”,進行了大罷工;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們同樣站在斗爭的最前列;1916年,天津租界工人反對法國侵占老西開的斗爭,更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巨大力量。
五四運動前,工人罷工的次數增加,參與人數日益增多,政治性質不斷加強,這些都表明了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覺悟的提高。工人階級在斗爭中積累的經驗使得他們后來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更具可能性和現實性。
五四運動爆發以后,工人運動得到新的發展。“六三”事件以后,全國工商學界同仇敵愾,把五四運動推到了一個高潮。至此,運動的主力由學生轉向了工人,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轉到了上海。當知識分子率先作為主導力量開始進行斗爭時,中國的工人階級深切感受到,學生的運動,事關國家的命運,應該與學生一致行動起來,求亡圖存。于是,許多工廠的工人挺身而出,投入戰斗。工人們開始揭露資本家的罪行,訴諸自身的人格以及獲得平等的權利參加社會活動。
上海工人大罷工斗爭,推動了全國各地的罷工風潮。“六三”事件后,僅一周的時間,工人罷工斗爭就波及了全國二十多個省的一百多個城市。這次大罷工,是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大規模的政治罷工,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戰斗力。事實證明,在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斗爭中,工人階級是最堅決、最勇敢、最徹底的階級。正因為工人階級的參加,成為運動的主力軍,使得五四運動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在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所進行的工人運動中,開始出現了自覺性行為。相較于之前的自發性運動,工人階級已經開始意識到了自身所擔負的政治使命。從之前的自在階級到自覺的階級,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工人階級被寄予了更多的政治厚望。如此一來,這就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最重要的準備之一,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毛澤東曾明確指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導者,已經不屬于中國資產階級,而屬于中國無產階級了。這時,中國的無產階級,由于自己的成長和俄國革命的影響,已經迅速地變成了一個覺悟了的獨立的政治力量。”[2]
二、五四運動確定了馬克思主義在知識分子中的優勢地位
五四運動后,推動著新文化運動的再一次高潮。除了陳獨秀、李大釗等早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知識分子以外,更多的革命知識分子加入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隊伍。他們的活動大大增加了,主要是向兩條線發展:一是注重新思想出版物的增加和伴隨而來的新觀念的流行;二是注重各種社會團體和社會服務的建立和擴張。堅守住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陣地,讓馬克思主義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開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在知識分子中的指導地位是在與各種社會思潮的斗爭中而最終確立的。五四運動后,當傳統的中國思想政治制度出現動搖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西方觀念,如實驗主義、人道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等等,都在思想的自由市場上競賽。當改革家們為了要解決這些問題時,就必須要關心實際的政治情況。當他們想要尋求解答的時候,他們就面對著如何選擇各種各樣的社會形勢和社會哲學。從1919到1921年,馬克思主義同其他的社會思潮主要有以下幾次大的爭論。
胡適在1919年7月20日發表在《每周評論》上的文章《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在那年的7月到9月,引起了知識分子領導人之間的一陣風暴。在這篇文章中,胡適的看法基于實驗主義,他宣稱任何理論或主義只是解決某一項實際問題的一種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唱高調,輕意地宣傳無所不包的主義。胡適的主張實際上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極力推行改良主義。胡適的文章引起了當下正在熱心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李大釗的反對。李大釗認為所有的問題,在一個無所不包的架構里是息息相關的,而無所不包的主義則是各種性質相似的思想類群。李大釗不認為研究問題和討論理論之間有任何的抵觸。李大釗更是強調:“在一個毫無組織而暮氣沉沉的國家里,若是沒有經濟制度上的徹底改變,問題是不可能個別地解決掉。”[3]“問題”與“主義”之爭事實上是以李大釗為代表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實踐性的論證,證明了馬克思主義是能夠指導中國實踐的。
1920年底,張東蓀、梁啟超挑起關于社會主義的論戰。他們口頭上贊成社會主義,但與此同時又認為中國的產業落后,“真的勞農革命絕對不會發生”,因此他們得出結論中國不具備建立工人階級政黨的條件。他們所信奉的是基爾特社會主義,實際上就是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對此,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提出,我們同樣看到了振興實業的重要性,但是從國外國內的政治狀況上來說,中國現階段是不可能獨立的發展資本主義。他們同樣指出,中國的無產階級受到的壓迫極深,因此“中國的勞動者聯合起來組織革命團體”是十分有可能并且也是非常必要的。
無政府主義曾一度在各派的社會主義思潮中占據著極大的優勢。無政府主義者的主張是以極端的個人主義為出發點,鼓吹個人的絕對自由,反對權威和國家以及任何的組織紀律,主張絕對的平均主義。無政府主義事實上是迎合了對于現實的不滿以及政治上陷于困境的小資產階級的人。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針對無政府主義的觀點進行了論戰。他們認為國家的消亡是在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的基礎上的,而在此之前必須用革命的手段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才能保護無產階級的利益。如果按照無政府主義的主張,在社會生產還不到高度發達的階段就開始實行“各取所需”,那么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是會失序的。
通過這幾場爭論,馬克思主義是指導中國革命勝利的科學理論的主要觀點在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中已經逐漸確立了。而當時信奉無政府主義的人,有的也已經成功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了。由此推斷馬克思主義已經在知識分子中具有絕對的優勢地位了。
三、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
(一)工人運動的發展需要馬克思主義的精神武器
五四運動爆發后,給予學生支持的并不限于城市里的商人和店員。史無前例的上海市區工人同情學生的罷工運動也幾乎在同一時間爆發。首先由紡織業工人和印刷業工人開始,后來發展到金屬業工人以及其他工人群中。這一時期罷工涉及的行業之多,工人數量之多,影響范圍之廣。
罷工的意義不在于它所帶來的經濟結果,而是它的內含意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政治和愛國的大罷工,工人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進他們的待遇。他們是向中國以及日本政府提出抗議。工人罷工在政治和社會方面都有一定的影響。
工人罷工所帶來的影響是讓北京政府和帝國主義都為之感到震驚的。為了避免帶來更嚴重的后果,北京政府在工人階級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不得不采取了措施。北京政府不僅釋放了被抓捕的學生,而且免去了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的職務。最重要的是中國代表團沒有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至此為止,五四運動取得了極大的勝利。五四運動也讓北京政府和帝國主義看到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使得工人階級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如果說,五四運動運動以前,中國的革命是以資產階級為主,而工人階級僅是參與者,并大都是訴諸于經濟要求;那么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已經作為一支獨立的革命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提出了政治要求,堅決貫徹斗爭綱領。工人階級不再是中國革命的參與者,它已經轉變成革命的主力軍甚至是領導者了。也正是由于這種階級關系的轉變,才使得工人運動可以與科學的社會主義相結合。
盡管工人運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工人階級的力量也讓領導五四運動的知識分子所震驚;但是也要注意到當時的中國沒有聯合的和有效力的勞工組織,工人罷工在各個地區、各個工廠都有所不同。并且工人階級投入罷工運動中,大都基于簡單的愛國主義情緒,他們還沒有清楚地看到自己承擔的政治使命。但是經過一系列的實踐,使得工人階級意識到了要改變這種不集中斗爭的情況,要有代表本階級利益的領導集體。同樣的,由于中國的工人階級在運動中所爆發的力量和十月革命的影響,先進的知識分子更是看到了要在工人階級中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要讓工人階級從“自在”的階級轉為“自為”的階級,從而進行合理的,有組織的工人運動。
(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需要從工人運動中找到物質力量
五四運動后,現代的工會開始發展起來。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幫助工會建立的同時更注重宣傳馬克思主義以此引起工人的覺悟,開展有組織的罷工活動。五四運動以前,中國的勞工組織幾乎都是傳統的同業型,而且組織較為松散。五四運動以后,由于知識分子在工人當中的活動的增強,涌現出了許多新的勞工組織。與此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許多具有新思想、經驗和抱負的中國工人從法國歸來,他們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歸國勞工協會,這個組織成為上海新勞工運動的骨干。張國燾和鄧中夏也開始在京漢鐵路線上的長辛店組織起幾千名工人,組織工人的活動,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指導他們的罷工。
五四運動以后,平民教育運動繼續發展但是運動出現了分化。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以工人為主要教育對象,創辦了工人夜校和勞動補習所,由此來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以鄧中夏為代表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演講團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通過露天演講的形式,開展了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以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和滬西小沙渡勞動補習學校為代表的補習學校,都對工人群眾進行了文化補習,在此基礎上也對工人群眾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工人的組織工作。
當時所辦的工人報刊也為馬克思主義在工人中的傳播帶來了積極作用。這些工人報刊中以上海的《勞動界》、北京的《勞動音》和廣州的《勞動者》為主要代表,它們相較于其他工人報刊,所起的宣傳教育作用更為顯著。例如《勞動界》,它用工人群眾最容易接受和最容易明白的語言,為他們闡述了勞動創造價值的真理。在揭露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后,更是強調無產階級應該看清自己的歷史使命以及如何尋求正確的革命路徑。它對于啟發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更好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指導工人有組織的開展工人運動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上的成功實踐都為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運動中找到了物質力量。
縱使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是整個社會環境下進行的,但是無論哪一個方面都離不開五四運動的推動。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社會矛盾集聚爆發的產物,它讓知識分子領導的愛國主義學生運動得到了工人階級的支持和重視;它也讓先進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轉而開始深入研究中國的發展道路。五四運動讓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成為現實,最重要的是它促進了知識分子走馬克思主義與工人群眾結合的道路。在先進的知識分子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并且看到了它指導中國實際的必要性,明白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可能性。馬克思主義在工人群眾中的廣泛傳播,使他們看清了自身的歷史使命,啟發了其政治覺悟。就是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各地相繼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順著革命發展的需要,各地的共產主義小組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于1921年7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
參考文獻:
[1]張聞天.中國現代革命運動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133.
[2]毛澤東選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 [J].每周評論.1919(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