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修洪
摘 要:探討防范宗教借助新型媒介的渠道和手段逐漸向高校滲透,抑制高校內部宗教傳播的擴散趨勢,降低對高校活動產生影響,探討和解決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自媒體;高校;宗教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自媒體迅速崛起,不僅使傳媒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而且對人們的思想信仰的發展方向產生很大影響。2018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發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國網民規模為 8.02 億,上半年新增網民 2968 萬人,較 2017 年末 增加 3.8%,互聯網普及率達 57.7%。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 7.88 億,上半年新增手機網民 3509 萬人,較 2017 年末增加 4.7%,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達 98.3%。手機網民規模的持續增長促進了手機端各類應用的迅猛發展,截至 2018 年 6 月,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 98.3%,較 2017 年末提升了 0.8 個 百分點;使用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上網的比例分別為 48.9%、34.5%,較 2017 年分別 下降 4.1、1.3 個百分點。[1]伴隨著這種傳播新媒介的普及,特別是宗教隨著這種巨變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并借助新型媒介的渠道和手段逐漸向高校滲透,近年來高校內部宗教的傳播呈擴散趨勢,特別是在校學生中信仰宗教學生人數占有一定比例,對高校活動產生較大影響,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自媒體時代下宗教行為的變化特征
自媒體時代深刻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宗教也在適應變化中展現出新的傳播特征。
1.傳播方式更加隱蔽,帶來監管上的新挑戰。毋庸諱言,自媒體下的宗教行為,其隱蔽性更強,在虛擬的網絡中,突破了有形的載體,通過圖像、聲音、信息等無形的存在形式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自媒體的繁榮,也使宗教以一種新的方式虛擬化生存。改變了以往實體化的特性,不再以自己的真實面目來進行社交活動,所有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層面紗,改頭換面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特別是自媒體中的一些“營銷軟文”,潛移默化的引導人們的思想,很容易就會將部分辨別能力不強的大學生引入其中。
2.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的邊界,更加開放。自媒體的出現,徹底顛覆了以往的傳統方式,實現了徹底的去中心化,傳統權威的力量被削弱。同時,人們更容易相信非權威的一些言論。在這種信息生產全民化時代。自媒體上的打著“擦邊球”的宗教信息,就借著打破了的時間和空間,突破了傳統傳播方式對人們參與宗教活動的限制。更為令人擔憂的是,自媒體為每一獨立的個體都提供了高效、便捷、廉價的信息發布平臺,每一個人都是信息中心,也因此而再也不受傳統媒體對信息源和話語權的壟斷的限制。一個信息中心,就是一個開放的自由討論的虛擬社區,來自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的人,都可以有機會參與信息的發布和傳播,無論參與者是否有宗教信仰,都可以進行自由的交流,隨時隨地的參與進來。
3.傳播力量巨大,短時間內的爆炸性力量。縱觀以往的網絡事件,自媒體都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傳播上,所展現出的核爆般的傳播效應、沖擊波般的傳播速度、集束式的傳播方式,在那一篇又一篇10萬+,100萬+的網文中,展現出爆發式的不可控制的自有特征。自媒體不排斥任何人,相反的其運營者還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自己,研究表明,某個自媒體關注者越多,其影響力就越大,近期的YouTube上新西蘭槍擊直播傳遍全球,就是對網站上自媒體個人賬號管理的失職。一旦虛擬性特性為行為主體提供便利,使主體在現實世界中行為投射到虛擬空間,并且這種行為徹底背離了社會,當前的技術又不能徹底對其進行管控,短時間內徹底失去控制,就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后果。自媒體的這種不可控性,也為宗教行為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滲透提供了以往所有傳播方所不具有的力量,增強了宗教意識的傳播并促進了其在高校校園范圍內的滲透。
4.傳播方式的廉價、可操作。自媒體時代,只要有一部終端,幾乎可以做到零成本的運行。這種廉價的特點,也為宗教通過自媒體的方式向高校滲透提供了一個高效、便捷的公共平臺。更為可怕的是,網絡的盲從行為,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特別是在事后危機公關多于事前有效監管的情況下,泥沙俱下的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根本就沒有什么力量去甄別,全都一股腦的沖進尚未成熟大學生的頭腦。如果再考慮到個別別有用心或者處心積慮的自媒體,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利用自媒體信息的可操縱性,將所有編輯的信息為政治目的服務。一些宗教勢力都可能會在自媒體上發布各種真偽莫辨的信息,然后借助大數據的功能,進行大肆宣傳,以促使其在高校校園內傳播和推廣。
二、自媒體時代下宗教向高校滲透的原因分析
1.心理需求上的迎合與慰藉。開放性、去中心化的特點迎合了當下自我中心需求的實現,在虛擬性的網絡中,別人不再知道我是誰,可以去扮演一個自我想象的身份,這個身份可以帶來現實社會中不可能實現的自我。現實社會中的種種運行的規則,在虛擬的網絡中都可以沖破,“思想藩籬”不再成為不可跨越的障礙,同時,現實生活中各種錯誤的道德觀念如道德虛無主義、相對主義等也可以在虛擬的網絡中得到了空前的培植和發展。[2]心理上的慰藉,也是在虛擬網絡中“去枷鎖化”的需要,可以暫時拋去和忘卻經濟、考試、就業等各種壓力,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排解、釋放和宣泄出口,但在自媒體時代下,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很容易完成人格再造和空間屏蔽,其所帶來的心理上的成就感和舒適感,也極大迎合了大學生追求個性、崇尚自由的心理需求,吸引他們轉身去虛擬的世界中尋求在現實的世界中很難尋找到的身心的愉悅和精神的慰藉,因此,宗教教義和思想就通過網絡對大學生進行了思想引渡。
2.教育引導與政府立法。不可否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同時,也存在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一是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貫徹落實大思政理念,融入課堂教學,做好大學生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的培育。二是在通識課程建設上,著眼于增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家國情懷,寓教于情,杜絕教育形式化、表面化的問題,使大學生遠離利用宗教來排解內心抑郁和不滿的不良選擇。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在總結宗教事務管理綜合性行政法規經驗的基礎上,加強網絡宗教行為的立法工作,消除境外宗教網絡滲透監管的真空地帶,對其進行有效監管。
三、自媒體時代下高校防范宗教滲透可行路徑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念。宗教有其產生的根源,現階段不可能一舉消滅,這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是防范宗教滲透的有效方式,意識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教育,引導用馬克思主義去辨別宗教,從本質上充分認識宗教產生和發展過程,了解宗教的本質特征,正確分辨自媒體網絡上各種虛假的宗教信息,防止學生受到誘導和欺騙。
2.高校自身要加強文化建設和管理。加強文化品牌建設,用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文化占領青年大學生的思想陣地。加強文化平臺建設,增加文化平臺的可用性、有趣性和思想性,切實使平臺成為防范宗教向校園滲透的屏障。同時還要加強對校園媒體的管理,納入學校整個安全穩定的大局,做好技防、人防工作,打擊通過網絡向校園的宗教滲透活動,滌蕩不良風氣。
3.推行網絡安全審查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設立網絡安全審查制度是加強網絡管理的重要環節。網絡安全審查的概念,就是對信息產品和服務從評估到監督的全過程把關,完全改變了以前對網絡表層化管理的缺點,特別是對深層次服務的監管,能夠避免國家安全和用戶安全受到損失。網絡安全審查制度會成為有效防范和抵御網絡宗教滲透的有效方式,并且提供法律層面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CNNIC).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2]李平.依法治網,扶正祛邪[N].經濟日報, 2012-1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