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
摘 要:羊舞嶺窯地處長江下游洞庭湖區域,隸屬于千年古城益陽,作為宋朝至清代的一處民間窯場,盛產青白瓷、彩釉瓷和青花瓷等產品,這些陶瓷既具有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特色,又不失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造型古樸,紋飾粗曠,裝飾內容大多以民俗及本土文化為主題,技法以抽象與寫意表現為主。文章通過田野考察研究方法對益陽羊舞嶺窯窯址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及對周邊居民的采訪,結合本科及研究生階段陶藝方向所學,對出土的部分陶瓷文物進行研究分析,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對羊舞嶺窯的陶瓷成型工藝、造型特點、裝飾性等進行分析。
關鍵詞:羊舞嶺陶瓷;工藝造型特點;裝飾
一、羊舞嶺窯概述
羊舞嶺古窯址位于湖南省益陽市東南城郊,與益陽滄水鋪鎮交界。古窯址發現于上個世紀70年代,占地面積約13平方公里,窯址主要分布在益陽龍光橋鎮早禾村與滄水鋪鎮交界的丘陵地帶。羊舞嶺窯址窯火延續千年,是迄今為止湖南地區發現的最大的古窯址群,該窯址具有較強的地域特征和獨特的陶瓷燒造地位,對湖南地方史、當地陶瓷文化和陶瓷商品經濟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筆者采取實地考察法,來到羊舞嶺古窯址的所在區域——地處益陽市赫山區的龍光橋鎮早禾村,站在某山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散落的瓷片,其數量之多,使筆者極其震撼,泥土極為松散,凌亂不規劃的瓷片散落于泥土之中,瓷片類型涵蓋較廣,有杯、碗、瓶、缽等,這些碎瓷片都是古人燒制陶瓷時所遺留的,均為殘次品。從羊舞嶺窯陶瓷的燒制工藝、瓷器特征與外型、裝飾的風格等來看:其窯構建于南宋年間,在元代取得相應的發展,并在清初衰退。
從羊舞嶺窯所處的周圍環境來看,羊舞嶺古窯址周邊有著豐富的制瓷所需的高嶺土,同時益陽地區極其發達的水系為陶瓷的向外傳遞與輸送打造了便捷的條件,生產出來的瓷器可利用水路運輸方式到達益陽資水,并順資水進入洞庭湖,將羊舞嶺陶瓷銷往各地。豐富的瓷土資源與獨特的地域環境使陶瓷產業得以長期繁榮興盛。歷史的車輪始終向前發展,受景德鎮民用青花瓷大量燒造的沖擊及其他方面的影響,羊舞嶺窯在清乾隆年間進入衰落期。
二、成型工藝及其造型特點
羊舞嶺窯所用到的瓷土是益陽的高嶺土,瓷土呈現出白灰色,從泥土黏性來看,羊舞嶺窯所用瓷土黏性弱于景德鎮和德化所產的瓷土,而這直接影響羊舞嶺窯瓷器的造型規范、裝飾技法與成型工藝。
羊舞嶺窯瓷器的用途,主要是湖南本土的居民使用,以日用瓷為主并生產部分外銷瓷。通過釉色、造型、裝飾等方面分析,得知羊舞嶺窯有機地融合了南方與北方瓷器的特征,塑造出規則的造型,形態多種多樣,擁有豐富的裝飾,圓形器居多,很少進行雕琢。通過既有的器物特征可看出:早期,器物的制法極其精良,同時坯體比較輕薄,瓷質潔凈且較為細致,中后期的器形較為粗獷,采取了極厚實的坯體。現階段所存在的器形大多是盤、罐、碗、洗、盞、硯臺等,同時包括較少的冥器與陳設瓷器,碗狀的造型變化多端,包括墩式碗、斗笠碗、折腰碗等。元代羊舞嶺窯的黑釉盞,具備簡約的造型、疏松的瓷質、雅致而純樸,對瓷器施黑釉,其弧形呈收腹狀態,底胎有夾砂,這些特征說明羊舞嶺窯具有南方民窯實用器具的特點。從瓷器成型制作來看,羊舞嶺窯生產的瓷器主要以輪制與模制為主體,最多為拉坯輪制,琢器大多采取分段銜接方式制成,所采取的成型工藝為各大窯口一般采取的技藝,然而有所突破。拉坯以及模制兩種成型方式,具備復雜的工藝,為了燒制成精致而完備的瓷器,在每個制作環節上制瓷匠們都不能有半點馬虎。
(一)琢器做坯與拉坯成型
羊舞嶺窯出產了極少的琢器,采取圓器拉坯方式進行分段制作,再用泥漿的黏性加以粘合。棱角器與方器型等成型把泥料壓成泥板,根據相關要求將其制成需要的形狀,之后通過泥漿粘合而最終成型。
“拉坯”沿著陶輪轉動、豎直方向將泥團予以提拉操作,使之形成泥柱,下壓中心且將其開口,采取推擠方式獲取需要的形狀,這是羊舞嶺窯生產陶瓷器的成型方式,其原因是通過輪制拉坯工藝能夠較為快速地成型,同時器型保持規整性,適合一定規模的生產。在拉坯前,踩泥和揉泥是重要工序,這利于泥料中的水分在泥中均勻分布,以防止拉坯后因泥土水分不均而造成坯體變形或開裂。出土器物的坯體密度表明:工匠制作泥料的手法比較粗糙,致使泥料顆粒的大小不勻稱,坯底中存在夾砂,按照現代人審美來看這種粗糙感卻蘊含著純樸的藝術氣息,給人以渾然成天的感覺。羊舞嶺窯所運用的瓷土缺乏柔韌性,大多數瓷器采取分段式拉坯方式、成型之后通過泥漿銜接且制成整器,導致瓷器形成的胎壁較為厚實,各段之間的接口處顯示接痕。羊舞嶺窯出土的瓷器內壁和底部含旋紋且極明顯,有的壁上有棕眼,筆者認為:羊舞嶺窯之所以衰敗,可能與本地瓷土質量低下有關,這有待后期進一步考證。
(二)印坯與利坯
印坯是羊舞嶺窯陶瓷生產的一種成型方法,古人以竹或木等物來制作模具,在模具外或者內印制所需要的陶瓷器物的坯體。現在是以石膏做為模具,在石膏模具內壁印制所需要的陶瓷坯體。利坯又叫旋坯,指的是將手工坯體或注漿坯放在利坯機或轱轆上,利用利坯機的旋轉慣性再用修坯刀修出符合器型規格要求的一種手工成型方法,在利坯中同時可以起到為坯體打磨拋光的作用。
縱觀羊舞嶺窯最早出土的陶瓷器物,早在宋朝時期,陶瓷利坯便已到位,并采用了精良的制作工藝,然而受到燒制工藝與批量化燒制等方面的影響,大部分器物均存在芒口。晚期,大多數器物比較粗劣,大概因為陶工為了節約時間與工序,諸多采取手工方式成型的粗坯且未進行利坯或簡單的操作后便將粗坯直接彩繪后入窯燒制,導致很多瓷器接口處不平、器底和足部的漏胎處保留著化妝土痕跡,且刷痕清晰。明青白釉菱形紋盤口瓶,其紋飾經由竹篦刻劃,如器形腹部飾菱格紋、肩部裝飾則將周蓮瓣紋當作點綴。透過紋飾來看器型手工拉坯的原始形態明顯,其器型缺乏規整性,擁有粗厚的胎體,盤口與圈足處顯著,具備厚重的底足,旋轉紋較顯著,修底行為顯得草率,且將其刀痕予以保留。
(三)燒造成型工藝
羊舞嶺窯與大多數別的窯口類似,多數臨山而構建,具備簡潔的結構,窯身較短且窄,窯床處鋪有沙,自下至上,其坡度較為遲緩,可控制窯內溫度,易控制升降溫。從商朝伊始,其形制普遍采取龍窯,構成環節包括火膛、窯門、排煙孔、窯室等。其最大特征為可充分利用斜坡高度差與火焰上升的自然原理,將窯內裝燒面積擴展到最大化,但不利之處在于窯工們裝窯、開窯時所需勞動強度極大,窯內溫度變化顯著。
從燒制方式而言,羊舞嶺窯的燒制方法包括覆燒和仰燒與支燒以及壘燒四種類型。現階段窯具類型包括支圈與其墊、器托、墊餅、支墊與支柱等。青釉瓷和青白瓷等器物口沿沒有釉,能夠看出來器物采取覆燒方式燒制。同時一些器物口沿較為光滑,器內的一圈沒有釉,底足存在露胎等現象,一些匣缽和器物粘連(采取正燒法)。
羊舞嶺窯燒制出來的主要產品諸如青白瓷及青瓷施上的釉極為均勻、其表面較為光滑,其顏色泛青且質地潤澤,玉般的晶瑩剔秀,通過瓷質密實度可以看出來窯溫在攝氏1300°C左右。
三、本地文化背景下的羊舞嶺窯陶瓷裝飾表現
益陽地處洞庭湖平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出如書院文化、竹文化、詩社文化以及梅山文化,各文化的交融并滋養著這方水土,這些地域文化為羊舞嶺窯陶瓷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陶工們在不斷追求藝術、風格創新的同時,通過對本土文化的提煉,將本土文化元素與陶瓷器型、紋飾合理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在裝飾處理方面,以國畫技法為基礎,在注重主次比例關系和疏密虛實的節奏感上,還對釉彩的表現力展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在對本地文化的意蘊表達上,是直抒胸臆,自然豪邁,筆墨盡致的,有的也根據景物的特點兼工筆帶寫意,盡可能地表達出作者心中所想、所悟。
羊舞嶺窯陶瓷參考了其他窯口瓷器的同時,并不斷的完善和改進以提高創新水平。比如普遍模仿景德鎮窯的影青釉和龍泉窯的青瓷進行裝飾,采取篦劃、刻花、鏤空、模印等多種工藝方法。其次,參考長沙窯的點綴性特征,如羊舞嶺窯元代褐釉點彩朵花紋就是一個實例。羊舞嶺窯在借鑒的同時也融合本土的文化,加入了人文及傳統,諸如益陽的竹文化品質清幽,以描述青花瓷為媒介彰顯益陽人對竹的賞與吟,抒發文人高雅的精神追求。羊舞嶺窯的青花瓷,采取淡雅的色調,將花鳥山水等當作寫意主題,對梅山文化的數理追求。草葉、吉祥語等牽涉到廣泛的范疇,有機地結合了詩社文化以及民俗文化。
四、羊舞嶺窯址考察的幾點收獲
收獲一:中晚時期的南宋江西景德鎮窯業的工匠外遷,導致羊舞嶺窯快速興起。證據為:一,南宋初年景德鎮瓷石原料已基本枯竭,且大批窯場倒閉,因此工匠外遷。二,羊舞嶺窯產品形態以及燒制法和裝飾相仿于景德鎮窯的青白瓷,特別是“大德八年五月”的板盞和景德鎮窯的同類瓷器有異曲同工之妙,并極其罕見。三,羊舞嶺窯南宋末至元朝初, “饒州的銘墊缽出土,證實了兩個地方的窯之間的關聯。
收獲二:元代作坊遺跡很好地解釋了羊舞嶺窯制瓷技術及產品結構的階段性變化。疊壓于南宋后期的元代地層之中出土產品風格有了明顯的變化,仿燒龍泉窯的瓷器大量的出現,內外壁飾蓮瓣紋的折沿大盤、澀圈碗、高足杯成為其主要的仿燒產品。這一轉變為我們了解景德鎮窯、龍泉窯不同風格產品的興衰以及其對周圍省份窯業技術的影響提供了很好的參照。
五、結語
通過本次調研,對益陽羊舞嶺古窯的興衰有了一定的認知及了解,古窯與景德鎮窯之間的關系得到了論證,對古窯所產瓷器的造型特點、成型工藝、裝飾手法搜集到了可靠的資料,為振興益陽陶瓷文化產業及附加文創產品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素材。
參考文獻:
[1]張興國,潘茂輝,盛亞中.湖南益陽羊舞嶺窯址群調查報告[J].湖南考古輯刊,第八集.
[2] 周世榮.略談湖南元明清陶瓷[J].景德鎮陶瓷 ,1984(S1): 67-78.
[3] 張步天.洞庭湖區歷史時期手工業的初步研究[J].益陽師專學報 ,1991,12(03):24-25.
[4]潘茂輝.羊舞嶺文化遺存試析[J].江漢考古,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