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佳琪
摘 要:當代獨生子女大學生,自信自強,青春飛揚,是政治心態(tài)積極健康的新一代。他們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全新的精神面貌,是我國創(chuàng)新型人才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心與照顧,尤其是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其思想素質的培育。S高校獨生子女大學生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敢于追求完美、求真務實的精神令人折服。但是由于父母的嬌縱,他們法律意識淡薄,以有色眼鏡視人,同時,步入院校后由于欠缺爸媽的幫助,自己很難有獨立的人格,表現(xiàn)出的問題多種多樣。對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yǎng)是國家的重點工程,所以我們一定要嚴肅對待。本文經過深入剖析,發(fā)現(xiàn)了本校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品德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實際與理論相結合尋找到了對策。這不僅豐富了他們的文化內涵和道德水準,還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更對一個時代的民族精神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思想道德素質
隨著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創(chuàng)新,新生擴招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栽培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發(fā)展受到了國家越來越多的重視,一度成為了學界研究的核心內容。S高校是一個剛成立不久的學校,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處于啟蒙時期,沒有健全的教育規(guī)模與管理體系。下文針對本校獨生子女大學生在政治素養(yǎng)、價值選擇、世俗倫理、實踐經驗、法規(guī)法紀五個方面所體現(xiàn)出來的問題,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使我國學術界的教育改革更加完善,為S高校以后培育完滿學生提供了參考。
一、問卷與設計
本次針對S高校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問題的調查研究,具體選用了文獻法、問卷調查法、比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選取了S高校不同背景、不同性別、不同專業(yè)的獨生子女作為被研究者。通過對學術界研究成果的參照,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總共設計了關于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問題研究的相關話題,共計20個問題,其中包括排序1道,填空2道,多選1道,單選16道。男生87人,約占據(jù)問卷調查總數(shù)的43%。女生104人,約占據(jù)調查問卷總人數(shù)的57%。通過整理回收問卷,對其結果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結果:此次調查問卷與預計調查結果多有重合,總體具有代表性。對于了解我國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品德的現(xiàn)實情況提供了有效的參考數(shù)據(jù),同時也為S高校進一步開展反思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問題探究
(一)對家庭依賴程度很高
我國獨生子女大學生初次步入大學校園生活時,由于遠離父母,很多事情都缺少實踐經驗,而且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低[1]。這些不足無一例外也體現(xiàn)在了本校此類學生的身上,根據(jù)調查顯示,當問及關于“您認為當代大學生特別缺乏什么”這一問題時133位同學認為主要缺乏實踐經驗。由此可見,對家庭依賴程感強是急需我們傾注心血去解決的。
(二)有功利化主義的傾向
我國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心理、思想情感比較動蕩和異變的時期,有些大學生談戀愛不是為了愛情在一起,似乎只為“強強聯(lián)合”,只為一次華麗轉身。這種歪曲心理明顯是功利化的體現(xiàn)。在我校,同樣體現(xiàn)在擇業(yè)上,畢業(yè)生無一不把工作環(huán)境要優(yōu)越、福利制度要保障、工資高、工作還要相對穩(wěn)定等外在條件放在了優(yōu)先位置,很少有人會先進行自我審視,自覺得去認知自己的價值,甚至發(fā)展到后來僅僅把薪資作為了滿足擇業(yè)的唯一衡量標準。由此可見,功利化主義傾向的影響范圍體現(xiàn)在了方方面面。
(三)社會參與力度欠缺
在我國,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在教學活動中已經產生了持久的影響,一味地推崇理論教育,實踐力度明顯不夠[2]。調查顯示,在我校,通過對“在公車或火車上,您是否主動給老弱病殘孕婦讓座”了解發(fā)現(xiàn),有164人經常讓座,約占據(jù)了總人數(shù)的82%。有36人偶爾讓座,約占據(jù)了總人數(shù)的17%。僅有1人從不讓座,約占據(jù)了總人數(shù)的1%。這一結果證實了在現(xiàn)實中仍然存在著這種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不到位的情況。因此,需要及時的鼓勵獨生子女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
(四)法律維權意識不足
近幾年經常會有新聞報道教師性侵學生的案例,而大部分獨生子女大學生為了自身的名譽選擇了沉默不語,使得“惡魔教師”肆意妄為。調查顯示,“如果您在校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會采取哪種方試解決”這一問題的結果表明僅有27.36%的同學選擇利用法律的途徑來維護自身的利益。所以,提高法律意識才是他們維權的關鍵所在。
(五)心理自我調適能力差
在我國,2015年在甘肅省永昌縣曾經發(fā)生過13歲小學生因成績下滑而導致的跳樓事件,主要是由于受到了家長和學校所施加的壓力而導致其心理承受能力過大。同樣,我校此次調查問卷有提到“您對于同性戀的態(tài)度”這一問題,有73人表示無所謂,約占總人數(shù)的36%。贊同的人數(shù)為65人,約占總人數(shù)的28%。這表明對于一些同學而言,很難自發(fā)地對他們產生理解與關懷,甚至感到這是有違社會倫理道德綱常的事,對他們投去歧視的眼光,心理思想狀態(tài)發(fā)生了扭曲。所以我們要學著更新自己的價值觀理念,不僅要懂得包容,敢于接納他們,還要學會尊重別人的選擇,明白如何調適自己的心理思想[3]。
三、原因分析
(一)家庭環(huán)境教育缺乏科學性的引導
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對孩子過于寵愛,公主病、少爺病比比皆是,“獨生”的意識觀念比較濃厚導致了對孩子無限制的溺愛,由此便產生了家庭教育與獨生子女思想品德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孩子的思想品德狀況不佳,獨立能力差,實踐經驗少,道德追求意識不強等,產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家庭環(huán)境教育中家長的教育缺乏科學性的引導,“獨生”的意識觀念比較濃厚。
(二)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的弊端
應試教育簡而言之就是為了達到升學的目的,把人培訓成考試的機器,一心只為成績和名次,嚴重扭曲了人的心理,損害了人體健康,不利于以后的發(fā)展。質量和效果的唯一指標,嚴重忽視了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環(huán)境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要義是重視人的綜合發(fā)展。總之,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缺乏活力、方式單一,并且對于這一活動開展的重要性理解不到位。
(三)大眾傳播媒介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
一方面,大眾傳媒具有快速性、靈活性,在其傳播方方面面信息的輿論環(huán)境里由于其自身語言表達的隱蔽性,滋生了新的品德教育問題,同時由于其內容的龐雜性,也成為了阻礙社會主義主旋律教育的消極來源。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享樂主義、世俗主義等消極腐朽的思想也在侵蝕著人的思維方式,不利于獨生子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品德觀念
(四)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的欠缺
過分僵化的教育學習使得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降,思維混沌,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停留在了膚淺的表層,無法深刻領會和落實。尤其是無法將所掌握的思想品德的有效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中去,缺少實踐經驗的積累。
四、提升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徑
(一)轉變家庭教育理念
我國強化家庭教育建設,要求家長必須要掌握培育孩子的技能和方法,了解并學習教育的藝術,根據(jù)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個性和特征,采取不同的施教方式[4]。S高校要主動出擊,自覺尋求與家長、社會的配合,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的合力。在完滿教育公益模塊中“一封家書”活動的開展,使參與的同學與父母的溝通能力得以加強,這種學校與家長的雙向配合推進了家庭教育的落實。
(二)增強高校工作的針對性
我國的教育以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為目標。因為即便是個體的出生有相同的遺傳因素,也會形成不同的變化情況,形成個人專屬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傾向性,比如興趣、理想、氣質等不同。所以我校品德課程的安排必須堅持以尊重差異、理解個性為原則,因材施教,強調針對性,幫助不同的學生來激發(fā)他們的內在潛能,形成各自的優(yōu)勢區(qū)域和特長。
(三)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形式
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本校要積極致力于完善完滿教育管理體系的活動形式和內容,不僅要積極倡導獨生子女大學生投身于公益服務、社團活動等實踐課程中去。還要優(yōu)化社會活動的大環(huán)境,不僅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學氛圍中的積極因素并將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品德工作中的消極因素轉變成可以使用的積極因素,而且還要自覺得創(chuàng)造優(yōu)質條件將教學實踐活動中的消極因素內化為可利用的積極因素,以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因素對獨生子女大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共同促進思想品德教育的發(fā)展。
(四)將行為管理與法紀素質教育結合
一方面,我國要加強普法教育的宣傳力度,教導獨生子女大學生自覺的將知法、守法、用法達到有機統(tǒng)一,既要了解一定的維權理論知識,也要學會靈活利用法律條例處理與自身利益相關的違法行為。另一方面,我校應該通過校風校紀約束規(guī)范本校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日常行為活動,對于不遵守紀律的受教育者要進行嚴肅調查和處理,強化對學生的行為約束與教育。
(五)充分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力
我國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環(huán)境,使主要參與對象充分發(fā)揮其實踐性,使其學會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敢于將發(fā)揮自己的天性與尊重客觀事實相結合。我校可以通過激發(fā)獨生女大學生的興趣,參加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尤其是公益性文化活動的開展。還要堅持課本理論與操作經驗相結合,積極將理論知識付諸于社會生活的實踐中去,為提升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yǎng)做好一切準備。
五、結論
我國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品德的整體情況和我校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實際情況就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我國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大體上具有批判主義意識、依賴性強、主觀能動性低、對熱點問題關注少等特點。我校獨生子女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較高,他們熱情洋溢,信心百倍,飽含生機與活力。但不懂法、不學法,實踐能力差也是其重要特征。通過深入剖析,讓我們清晰了解到我校獨生子女大學生思想品德的現(xiàn)狀及問題,為他們改變自己提供了有利數(shù)據(jù),進而為我國在教育工作中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提供可行性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車丹.“90后”大學生個人品德建設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4.
[2]曹夢雪.當代我國獨生子女思想品德教育問題研究[D].魯東大學,2013.
[3]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J].陶艷蘭譯.廣西名族大學學報,2014,(3).
[4]趙曉會.獨生子女教育問題及對策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