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
摘 要:鄉村聚落的發展在傳統觀念上一直認為是需要通過從外部向鄉村社會輸入資源,改變鄉村社會資源匱乏狀態,而是強調主要依托鄉土社會自身的資源,通過調動鄉村社會內部資源實現發展通過理論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河南鄉村聚落經濟、社會以及居住空間特色的形成提供分析框架,這是與傳統發展路徑完全不同的路徑。
關鍵詞:河南;鄉村聚落;內生發展
一、河南傳統鄉村聚落發展路徑
鄉村社會相對于城市社會而言,在當代的工業化發展方向下逐漸的處于一種相對發展緩慢的地位,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與人類社會整體的發展模式相關的,在工業社會之前,農業一直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農業在整個社會產業發展中都是處于一種占有絕對地位的產業,這使得與農業為主的鄉村社會在整個社會的發展中占據著優勢的資源,能夠代表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和方式。盡管當時的農業發展的路徑與現代農業相比仍然只是一種較為落后的發展方式,但當時的農業經濟相對于商業以及其他行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鄉村社會發展在與當時的城鎮等發展中并不處于顯著的劣勢地位。
鄉村社會整體的發展出現緩慢的傾向是在工業社會逐步形成的過程中,工業社會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是在逐步擠占農業發展資源的過程中發展而來的,不管是早期英國以及歐洲各國的工業革命,還是我國早期工業化進程都存在著工業擠占農業發展資源,工業“掠奪”農業這樣的過程,工業相對于農業的發展所需的社會資源更多,工業發展所需的勞動力資源大多數是從鄉村社會而來,工業發展所需的社會財富也通過一定的工業品與農業品之間的“剪刀差”獲取,早期的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甚至是通過直接的工業搶奪農業發展資源來滿足工業發展的需求。正是經過這樣長期的工業發展方式的擠占,同時由于工業發展方式與農業發展方式上存在巨大差異,使得鄉村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出現動力不足的狀況。
為了解決鄉村社會發展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主要是通過外來資源引入的方式,通過將外來的資本、技術以及發展理念輸入到鄉村中,以試圖改變鄉村自身發展的發展規律,在外來資本輸入的早期,確實能夠一定程度上改變鄉村社會的面貌,一定程度上扶持鄉村的發展,這在我國上世紀80-90年代的想鄉村工業中也得到了顯現,但這種外來資本的輸入對鄉村社會的破壞也顯而易見的,鄉村社會人口在工業化的推動下越來越流向城市,農村社會以農業工業化為基礎的工業化發展方式并沒有形成,鄉村社會與城市社會之間仍存在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反而使得人們認為鄉村社會在當代的發展是依賴于外來的資本、技術等資源的輸入,忽視了鄉村立足自身的發展方式,鄉村聚落發展中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二、河南傳統鄉村聚落內生發展的意義
內生發展理論的提出是在上世紀70年代,當時為了解決農村社會發展緩慢的問題,學者針對鄉村的發展狀況提出了各種發展理論,內生式發展就是其中的一個理論模式,其中人本學著鶴見和子最早提出了內生式發展模式的概念,在他的理論架構中,鄉村社會的內生式發展是需要立足內在經濟發展,強調鄉村社會內人自身的發展主體的地位,激活鄉村社會發展自身的活力,依托鄉村自身的資源,這種理論的視角決定了內生式發展是一條與傳統發展不同的發展之路,鄉村社會資源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同的資源能夠形成不同的特色發展之路,這對于避免鄉村社會發展的趨同,需求特色小鎮化的發展方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通過對相關理論的發展發掘內生式理論對于河南特色鄉村聚落發展路徑的指導價值。此后是對河南鄉村聚落發展歷史和現狀的梳理,通過河南典型鄉村聚落特色發展路徑的分析,梳理不同資源稟賦條件下的河南鄉村聚落如何推動本地的發展,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居住空間重構以及社會體系調整過程中自身要素的功能,尋求河南鄉村聚落自身發展的內在機制,為實現河南特色鄉村聚落內生發展機制的優化,提升河南各類鄉村聚落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借鑒。
處于中原農業區的河南省有著悠久的農耕史,基于農業生產形成的鄉村社會的居住聚居形態就是鄉村聚落,鄉村聚落是整個農村社會存在發展的基礎,同時由于河南各地的文化、農耕方式的差異以及自然稟賦的差異形成了不同鄉村聚落之間在具體的居住形態、文化民俗形態以及經濟結構,進而形成了河南鄉村聚落不同的演進和發展模式。在工業化和城鎮化背景下的河南鄉村聚落的發展面臨諸多的難題,內生性式發展模式是一種“自我導向”的發展方式,它倡導發揮當地社會各方在鄉村聚落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強調任何外在干預都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在發展路徑選擇上也主要是依托鄉村社會自身的資源,將鄉村聚落創造的價值在社區內部進行分配,社區內容的居民應該是發展的主要受益者。以內生式理論為指導,從鄉村聚落的內生要素配置與發展過程入手,分析河南特色鄉村聚落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不同資源稟賦條件下的河南鄉村如何推動自身的特色發展之路,探究河南鄉村聚落內生式發展系統內外相關變量之間的關聯性,梳理河南鄉村聚落內生式的發展機制,實現鄉村聚落內生發展機制的優化,這樣可以在有效的保證河南鄉村聚落特色的同時,實現鄉村聚落差異化的發展路徑,保證整個河南鄉土社會的多樣化形態。
三、河南傳統鄉村聚落內生發展路徑
首先是發掘鄉村集體經濟的優勢,強調工業與農業發展的差異并不是要否定農業工業的路徑,農業和鄉村社會有著自身的發展的規律和優勢,集體經濟的存在能夠很好的鏈接鄉村社會資源和鄉村發展,依托鄉村社會,充分利用鄉村社會的資源,拓展鄉村社會發展的空間,帶動以農業合作為基礎的鄉村社會發展路徑,壯大集體經濟,逐步的凸顯鄉村聚落發展的特色,形成自身發展的優勢。
其次是需要因地制宜,河南鄉村社會有著豐富的社會和文化資源,這些資源是以河南鄉村社會為主體的各種資源的整體,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受到各種文化的沖擊,河南鄉村社會的文化資源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敗的傾向,鄉村文化也需要通過一定特殊手段的保護才能延續,但通過復興集體經濟,將鄉村社會發展的主體——人,重新引導回到農村,在依托當地傳統資源的發展過程中,復興特色鄉村文化,構建新型的鄉村聚落發展方式是可以實現的。
最后是處理好外來資源與內生發展的關系,強調內生發展并不是說不需要外來的資源,反觀各國的鄉村振興之路,對外來資源的合理使用都是必須的選擇,但這種對于外來資源的使用是以立足河南鄉村聚落自身的特色發展為基礎的,不能單純的依托外來資源,忽視內在資源的發展,應當將外來資源的使用建立在內生發展的基礎上,鄉村文化、社會資源的開發應當凸顯出河南鄉村聚落的文化、經濟與社會特色。這樣才能形成河南鄉村聚落特色發展的路徑。
參考文獻:
[1]王禎,楊貴慶.培育鄉村內生發展動力的實踐及經驗啟示——以德國巴登—符騰堡州Achkarren村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7,(1).
[2]喬鑫,李京生,張昕欣.基于內生發展理論的鄉村設計實踐[J].北京規劃建設,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