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哲彥
摘 要:自從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始在我國蓬勃興起并迅速發展。伴隨著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資源緊張狀況、環境污染狀態日趨嚴重,我國也已逐步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在這一新的歷史背景下,積極研究和探索建設生態經濟型和諧新農村,對于妥善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村的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贛南地區;和諧新農村;生態經濟型
國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積極建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我們農民大約有6億5千萬,新生代農民越來越多,新型農村建設不斷鞏固和提升,生態經濟型的和諧新農村應運而生。
一、國內研究現狀及趨勢
在“中國知網”搜索“生態經濟型和諧新農村”關鍵詞產生2024個相關文獻資料。當前國內學者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發展生態經濟型和諧新農村建設有利于實現經濟的綠色崛起
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陳棟生提出,“生態經濟是以生態維護與建設作為切入點,把生態理念滲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地區經濟的綠色崛起。”;東北師范大學的霍艷麗等人撰寫的《生態經濟建設:我國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選擇》一文中,提出生態經濟與綠色發展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生態經濟建設時我國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
(二)發展生態經濟與發展循環經濟關系密切
淮陰師范學院陳良撰寫的《生態經濟:農業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行清潔生產、節約資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安江林等人撰寫的《建設生態經濟型的和諧新農村》,提出實現傳統經濟形態向生態經濟形態轉變,有效合理配置資源,加之更好地循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科學之路。
(三)發展生態經濟型新農村必須注重加大科技產量
建設生態經濟型和諧新農村,必須注重加快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不斷提高農副產品加工的轉化能力以及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過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培育農業科技隊伍和完善科技服務體系等措施,切實提高新農村建設的整體科技含量,以高新科技推動新農村建設發展。井岡山大學周松等人撰寫的《農村生態經濟教育發展探討——以井岡山地區為例》,提出要強化生態經濟方面的教育,著力解決危害農民健康的環境問題和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問題,以更好地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等的研究,綜合性的生態經濟型農村的研究則較少,缺乏體系化。今后,生態經濟型新農村是一種復合式的農村發展模式,研究將會沿著兩者有機高效融合的方向發展,實現新農村建設生態與經濟的和諧共生、發展共贏。
二、國外研究現狀及趨勢
國外新農村建設也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現大部分發達國家進入了工業反哺工業的歷史階段,在此過程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建設經驗。當前,國外專家學者也對發展生態經濟型新農村進行的相關研究和探討,主要體現在:
(一)建設新農村實行集約規模化經營模式
發達國家注重農業產業化經營,區域化規模化生產。例如,美國實行家庭農場達到80%以上,這種集約化規模生產產生極大的經濟效益。瑞典鼓勵農民參與合作社,并以合作社這一載體為抓手推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政府與農村(農業)合作社協同發展,共同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發達國家特別注重農民利益的維護與保障,一般通過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等各種形式切實保障農民的切身利益,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農村建設落到實處。
(二)建設新農村注重科技投入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用于農村開發的生物技術投入增幅顯著。高新科技廣泛應用于美國農業生產,運用高新技術監測土壤、識別雜草和病毒等,利用網絡強化信息溝通。另外,大部分發達國家都相當重視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注重強化對農民的教育培訓,提升農民科技運用能力與水平,反作用于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
(三)發展生態經濟型新農村必須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
雖然各國經濟基礎及社會狀況有所差異,但各國都在積極地發展可持續發展模式,獲得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長效性。只有注重可持續發展,才能達到生態經濟型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因此,西方國家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可持續發展,激發新農村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國外新農村建設發展較早,也較為成熟。新農村建設主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走集約規模化發展之路。未來新農村建設仍然會成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今后國外在發展新農村建設中也必將順應當前世界資源和環境的現實,尋求和諧健康永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建榮.生態經濟學[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王俊一,潘佳楠.建設生態文明 發展生態經濟[N].中華新聞報,2009-01-07.
[3]吳越,翁伯琦,曾玉榮.循環經濟興起與現代農業發展[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07,10(1):52~55.
[4]楊慧.成都市生態經濟建設的探索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
[5]張曙光.高效生態經濟發展中縣級政府職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6]周宏春.走中國特色的低碳綠色發展之路[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1(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