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超 黃邦道
摘 要: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重慶作為國家推動構建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交叉中的重要一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新機遇。在此時代背景下,重慶市委市政府及時根據黨中央和習總書記的囑咐指導,科學制定出“立足‘兩點,建設‘兩地,實現‘兩高”的未來發展規劃。當前重慶經濟建設發展雖有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區域發展不協調、對外貿易潛力未能充分發揮和生態環境惡化等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提出為解決以上諸問題提供了非常清晰的解決思路和明確的未來發展路徑。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
一、前言
2014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長江經濟帶建設遂成為我國區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規劃。習總書記的指示高瞻遠矚、切合實際。近年來,長江沿岸地區工業體系及城市化速度不斷完善和推進,一方面極大的刺激了沿岸地區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因環保意識不強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思維主導下的地區發展模式卻導致長江沿線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習總書記是在深入考察調研了解后,才做出的具體而切合實際的科學應對解決辦法。
二、構建長江經濟帶背景下重慶的歷史發展新機遇
作為長江“黃金水道”上游貿易運輸中心的重慶,近些年來經濟增長速度雖取得令人矚目的驕人成績,但環境質量較之以前明顯惡化。從長遠來看,片面的追求短期的經濟增長若是以犧牲居民的生存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無疑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一切的發展歸根結底都應該以人民為中心,都是為了保障和增進民生福祉,否則便是認識錯位、本末倒置。因此,如何在既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又能將環境污染降到最低是政府和社會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而習總書記提出的長江流域“生態開發、綠色發展”理念無疑是為重慶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確立了將重慶打造為西部開發開放重要支撐和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的戰略部署。重慶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新機遇。
據筆者統計,在國務院制定的《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涉及重慶發展的話題總共出現13次,涵蓋重慶地區經濟實力定位、交通航運建設、港口功能布局、信息化與產業融合、綠色能源產業開發、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支撐絲路經濟帶構建戰略等多個方面,其覆蓋面之廣、涉及度之深、聚焦點之準和操作性之強等特點突出顯現,針對重慶的發展層次、方向、規模及定位等都給予了非常明確的戰略規劃和指引。
三、當前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相關問題
重慶未來發展無疑一片光明,但也有學者認為,重慶雖已被明確為國家中心城市,但重慶發展水平偏低,與沿海地區發達城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當前重慶面臨的主要任務,不僅要做大做強、實現跨越趕超,不斷縮小與沿海地區的差距,而且要轉變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實現綠色崛起和綠色繁榮。重慶需要明確自身定位,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極核的作用,依靠轉型升級來實現跨越趕超,使重慶真正成為內陸開放高地、西部開發開放的重要戰略支撐和長江上游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
針對有關研究認為重慶發展現狀水平偏低的論斷及其它發展問題的論斷,筆者認為重慶之所以未能充分建成國家中心城市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完善;第二,對外開放力度及質量較之沿海地區尚顯不足;第三,承接產業較為落后,現代產業集聚區尚待構建;第四,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不足;第五,地區發展并未完全實現綠色發展的理念目標。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理論對渝地可持續發展的啟示
如何推進重慶的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建設,發揮其在長江經濟帶上的核心城市作用?筆者以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為重慶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在黨的十八大上首次提出,其后習總書記在國內外多個正式場合多有提及。概括而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強調在多樣化社會制度總體和平并存,各國之間仍然存在利益競爭和觀念沖突的現代國際體系條件下,每一個國家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其核心理念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簡而言之便是各國間應堅持“和而不同、合作共贏”的交往關系原則。工業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總書記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中又深刻闡釋了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強調綠色發展才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主題,具體而言就是著力實踐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發展路徑。
基于此,筆者以為,解決上文中重慶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皆可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中找尋答案和辦法。
其一,關于夯實交通基礎建設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強調各地區“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在此理論指導下,渝地應重點依靠國家絲路戰略規劃發展與國外一些城市的交通運輸聯系。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的客運量及貨運量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在全國物流熱點向中西部轉向的背景下,重慶可加快推進包括暢通黃金水道、高效鐵路網絡等一體化城際交通網的建設;
其二,關于優化政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強調推動各國間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各國間深化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才是推動共同發展目標實現的關鍵。當前長江上游地區對外開放狀況雖明顯改善,但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加快長江上游地區的對外開放,應基于自身區位和資源優勢,探索選擇各具特色的開放發展模式;充分發揮各類試驗區的引領示范效應,提升長江上游地區的整體對外開放水平;
其三,關于創建現代產業集聚區,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區方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突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于重慶地區今后著力發展綠色產業、承接和培育優質創新性企業極具啟發和指導意義。有研究認為,當前重慶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現代產業方面主要存在承接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產業生態發展速度緩慢和缺乏自主創新型企業等問題,對此重慶應在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注重扶持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創建生態園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
其四,關于實現地區綠色發展目標方面。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重要的改革關鍵期也是“十三五”規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生態退化、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問題給我國的各項事業持續發展帶來了強大阻力。黨在十八大后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其后習總書記在關于如何建設長江經濟帶時再次明確指出“理念要先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重慶近些年取得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驕人業績,但有一個問題同樣不能忽視的是,昔日重慶的名片“綠水青山”正逐漸變為“濁水禿山”。
習總書記關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論斷,指出未來國家經濟發展應堅持高效率、低成本、污染小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據此筆者以為重慶除應著重如上文提出的在產業結構方面做出調整,對于傳統制造業應轉型升級,積極組建發展生態工業園區外,還應大力發展旅游業,將第三產業發展為主體產業,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旅游業發展的完美耦合。重慶旅游資源豐富多樣,隨著交通建設不斷推進和人民消費水平穩步提高,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重慶作為旅游目的地,重慶旅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但與此同時,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破壞生態的問題。因此,探索出生態文明保護和旅游資源開發耦合協調發展路徑有助于實現綠色經濟的目標理念。
五、結語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隨之出現“新常態”。相形之下,黨中央和國務院為適應“新常態”經濟社會發展并進一步提振地區發展水平和保障改善民生及時提出的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及建設長江經濟帶構想的戰略規劃,重慶市委市政府亦及時跟進,科學制定出“立足‘兩點,建設‘兩地,實現‘兩高”的未來發展部署,努力在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并最終引領新時代,為推動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構建貢獻力量,這無疑是與習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中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完全契合的。
作為渝地的一名常駐居民,筆者衷心期盼重慶在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偉大階段,牢牢把握歷史機遇和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審時度勢、力爭上游,早日建成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發揮支撐絲路經濟帶構建戰略目標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2014年9月25日.
[2]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1月26日.
[3]魏后凱.建設長江經濟帶及重慶應對策略[J].改革,2014,6:14.
[4]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2018年1月28日.
[5]金鳳君,張海榮.長江經濟帶交通體系建設與重慶的通道戰略[J].西部論壇,2017,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