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宇
摘 要:新時期背景下,馬克思哲學中國化的形態也不斷發生改變。本文針對馬哲中國化新形態構建時應遵循的繼承與發展相結合、民族與世界相結合原則進行分析,并提出馬哲中國化與我國傳統文化以及時代發展需求相結合的措施,力求使馬哲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變得更加豐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形態
在新時期背景下,馬哲逐漸打破革命范式的固定邏輯,開始呈現出新的形態特征,與我國現代化發展背景也實現進一步融合。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新形態的構建原則
馬哲中國化體系中充分體現出馬哲中國化的思想實質與方法,但在新時期背景下,該體系需要進一步推陳出新,打破以往的固化思維,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構建出新形態,所要遵循的主要原則如下。
1.繼承與發展相結合原則。新時期背景下,馬哲中國化新形態構建需要對既有理論進行繼承,在此基礎上謀求創新與發展。在理論繼承方面,主要體現為:一是繼承馬哲中國化既有理論中的基本立場與觀點,二是繼承馬哲體系的思維方式與經典方法論。這不但需要與我國基本國情相結合,還應考慮當前國際形勢變化,在時代精神的引領下對馬哲內涵進行繼承與發展,以此使馬哲體系中的觀點與內容得到有效豐富和完善,促使馬哲體系新形態朝著正確、現代化的方向發展。
2.民族與世界相結合原則。馬哲體系以及相關理論成果均是國家與民族的靈魂所在,歷史文化傳統、時代發展趨勢、人民生活習慣等均會對哲學理論產生影響。當代馬哲體系更是民族與世界相統一的產物,在中國化過程中,相關理論與思想和我國實際情況相結合,不但充分體現出我國傳統哲學對馬哲的影響,還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在新形態的發展中,應繼續堅持民族與世界相結合的原則,不但符合時代發展趨勢,還成為世界哲學體系中的重要內容[1]。
二、新時期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路徑
1.與傳統民族文化相結合。中華民族具有上千年的發展歷史,在馬哲中國化過程中,應與歷史文化背景充分結合。馬哲是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與應用型,該特點的發揮需要與實際環境充分結合。在新時期背景下,馬哲也應以全新的視角,將傳統民族文化補充其中,我國擁有儒家、道家、法家多個學派,每個學派都有自己獨特的主張與優秀思想,其中部分思想與馬哲不謀而和,擁有諸多相通之處,可在二者融合過程中,對傳統民族文化進行吸收,創造出新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產物。同時,馬哲在中國的發展也并非單純吸收中國傳統文化,還要具有中華文化的新形態,從理論角度進行思考與觀察,從實踐角度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2.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現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我國現代化發展具有較大助力,因此在馬哲中國化過程中應與實際行動聯系起來,使其在中華大地上落地生根。馬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只有與我國國情有機結合,才可從本質上解決當前存在的現實問題,在二者融合之中,馬哲也會沾染中國特有的文化標記。馬哲體系的世界觀并非固定,而是可以根據實際形勢靈活調整的。因此,馬哲中國化的目標并非達到權威目標,而是利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和解決問題。中華民族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在世界通融時代背景下,應積極主動的學習各類先進的思想與理論,使馬哲在文化交流與傳遞中獲得更大的發展。另外,還應站在學術角度,構建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理論系統,使其在解決問題中充分發揮作用,積極大膽的嘗試與創新,與社會發展潮流充分符合[2]。
3.與新時代發展需求相結合。從馬哲中國化整體發展歷程來看,在我國諸多革命行動中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自身也獲得了巨大的突破。馬哲與我國解決實踐問題相結合,構成了毛澤東思想,與改革開放行動相結合,構成了鄧小平理論,與我國當代社會發展相結合,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由此可見,馬哲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出于不斷的發展之中,與社會進步相一致,動態化的創造出更多先進的思想。在我國革命歷程中,應積極運用馬哲思想解決問題,反思時間,并推動馬哲與世界結合,提高其使用度。在現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得到飛速發展,信息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傳遍各個角落,人們思想受到不同浪潮的沖擊難免出現失誤,對此,需要利用馬哲中國化思想進行引導,撥亂反正,為馬哲大眾化發展提供新的機遇,使其成為廣大群眾真實聲音的代表,使現實問題得以充分解決,獲得更多人的認可與接受。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背景下,社會實踐內容發生一系列改變,馬哲形態也應隨之變化。從哲學體系角度來看,在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應堅持繼承與發揚、民族與世界相結合的原則,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與與我國傳統文化、革命行動以及新時代發展需求相結合,使馬哲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變得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何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研究視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世界視野[J].學術月刊,2016(11):14-18.
[2]陶德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7(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