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良
【關鍵詞】 數字化教學平臺;評價建設;應用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0—0082—01
一、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現狀
1. 資源數量巨大,但優質資源難求。國家及各級政府對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都十分重視,投入不斷加大,各級各類數字化教學資源平臺相繼建立并投入使用。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選入標準,其中有一大部分資源存在著重復或質量不佳等問題。如果要從中找出一些比較優質的資源,就必須經過一定的篩選和甄別。而篩選和甄別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和時間的,這對于一些信息技術能力不強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
2. 共享資源庫不多,信息壁壘依然存在。包括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在內,各省、各市、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資源平臺都缺乏共享性,看似開放,實則封閉,絕大多數資源庫都需要在登錄認證后才能下載和使用。省與省、市與市、縣與縣、校與校、庫與庫之間互不相通,不能做到資源共享,重復建庫已成為自上而下的惡性循環。信息壁壘的客觀存在,導致每一個學校只能自己建設數字化資源庫。
3. 城鄉差距較大,農村學校資源嚴重不足。城區學校配備的數字化資源比農村學校要豐富得多,農村學校除了教參附送的光盤外,基本上沒有數字圖書館、電子書包等其他形式的教學資源。很多農村學校因缺少建庫費用和建庫指導而放棄建庫,教師只能通過網絡零星收集或付費下載一些容易得到的資源來開展教學。
二、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現狀
1. 資源利用方式比較單一,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明顯的轉變。大多數學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多以PPT上課為主。PPT是一種整合度較高的資源,它整合了文本、圖片、音視頻等多種資源,且比較容易編輯和修改,很受教師的喜愛。但PPT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模式仍以教師操作、學生觀看為主,無法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節奏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體現。因此,PPT教學與傳統教學之間的差別并不大。
2. 教師缺乏資源搜集意識和平臺支撐,優質資源無法得到保存和分享。許多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是教什么內容就找什么資料,等課上完了就不管了,缺乏資源搜集意識,經常出現下次要用再重新找、再找卻找不到的現象。加之沒有數字化教學平臺的支撐,許多整合后比較優質的資源并沒有很好地保存下來,影響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3. 學生學習資源較多,但應用效果不明顯。教學資源中有許多適合學生學習的資源,如“微課”,教師可以推送給學生,但學生“看了沒有”“看懂了沒有”“還有哪些疑問”,教師很難作出判斷和評價。又如,對于“學案”、“練習題”等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師大多是將其打印出來后分發給學生完成,要評判學生的完成情況和掌握程度,還需要教師花時間去檢查和批閱,很難做到及時評價和激勵,因此,其應用效果不明顯。
三、數字化教學平臺建設的意義
1. 轉變教學模式,發揮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優勢和作用。教師借助數字化教學平臺,轉變教學模式,以“評價”為驅動,將教學的重心落到“學”上,形成學生課前“微課導學”、課堂“難點答疑”、課中“競賽練習”、課后“鞏固復習”的新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優勢和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2. 強化教學資源管理,有利于教師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的教學資源管理功能,將自己整合好的資源提交到平臺上,供自己或其他教師借鑒和使用,長此以往,將形成學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有利于教師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3. 開通學生自助學習平臺,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學生通過自助學習平臺,自主進行“看微課”“做練習”“模擬考試”等學習活動,能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接受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享受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為學生創造靈活開放的學習空間,并極大地延伸教學的時空。
4. 以評價為驅動,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數字化教學平臺以評價為驅動,評價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評價系統實時關注學生的課內外學習活動,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全面、客觀、準確、即時的評價,教學活動以學生的“學”為主線,學生達標則教學繼續,不達標則鼓勵學生退回到上一步繼續學習。教師能從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當所有學生達標和所有的教學環節完成后才能進入下一章節的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