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怡
摘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名中篇小說之一。這篇小說以獨白的形式,敘述了陌生女人凄美悱惻的一生。在她的成長過程中,里比多逐漸蘇醒,她無法自拔地愛上了R先生,但是R先生卻從來都沒有意識到她的存在。絕望的她留下這封信,跟隨她摯愛的兒子,最終走向了死亡。茨威格在陌生女人身上寄托了自己追求自由的理想,但兩次世界大戰徹底毀滅了他的理想,他竟和自己筆下的陌生女人一樣,不抱希望地早早離開了人世。
關鍵詞:成長 存在 自由 理想
一、成長:里比多的蘇醒
茨威格的創作深受弗洛伊德的影響,對人物的心理作深刻而細膩的剖析是他作品中最突出的藝術特點。弗洛伊德認為,本我完全是無意識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組成,構成本我的主要是一種“性力”,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弗洛伊德稱之為“里比多”(libido)。里比多的力量暗中推動著人類的一切行為,有著神秘而巨大的潛能。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用書信體的形式,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地講述了一個女人一生飛蛾撲火般哀婉的愛情故事,充滿熾熱的激情。小說從R先生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開始。這封信是她在臨終前寫成的,她的孩子昨天離開了人世,又是孤身一人的她決定向R作家傾訴,因為“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你都是我的全部”,盡管他此時“可能正縱情娛樂,與他人花天酒地,或者與人纏綿繾綣”。這個女人在十三歲時第一次遇見了R作家并愛上了他,她的人生也正式從那天開始了,可以說R先生在女主人公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他的出現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在他搬來之前,女主人公和母親相依為命,過著清貧寒酸的苦日子,能接觸到的只是和她一樣窮困而貧弱的鄰居,生活在狹小貧乏的世界里。她不愿意和那些鄰居一樣粗魯蠻橫,因此,她和他們沒有太多來往。學校里的那些女同學們行為不端,又愛嘲弄她,她不由得厭惡她們。在這個枯燥灰暗的世界里,這位學識淵博、年輕俊朗又朝氣蓬勃的作家成了孤獨的少女心中唯一的光亮。一天,女主人公在門口遇上R先生,替他把門打開,兩人差點碰到一起。他用溫柔而多情的目光注視著她,并且輕柔而親密地向她道謝。她只覺得心中燃燒著烈焰,“在未成年的少女心中,那一剎那使她感覺自己仿佛成為一個女人,一個永遠屬于你的女人”。那一刻,少女的心靈深處即產生了感應,在她身上,被長期壓抑、扼制的原始本能覺醒了,一直以來懵懵懂懂活著的孩子有了明確的性別意識,里比多開始逐漸展現它的力量。她熱切地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把和他有關的一切視為自己活著的意義。在得知母親準備再婚,并且要搬離維也納時,她按響了R先生的門鈴。那天他恰好不在家,她就在門口等了他一整夜,“躺在冰冷的地板上,忍受從門縫下吹進來的徹骨寒風”。搬家之后,她將自己藏在一個陰暗而孤寂的世界中,逼迫自己過一種清心寡欲的生活,翻來覆去地回想關于他的回憶。此時的她已經不是那個按響門鈴、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逐漸成熟的她萌生了委身于R先生的欲望,急切地想要回到他的身邊。
二、不被認知的存在
女主人公回到維也納之后,每晚都站在R作家的窗下,不管是紛紛大雪,還是刺骨寒風,她從不間斷,然而他從來都沒有認出她,哪怕又一次兩人四目相對、擦身而過。女主角失望地察覺到,R作家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你沒有認出我,那時沒有,永遠也不會,你不會認出我的”。直到最后,在一次音樂會上,當R作家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在她的身上,她毫不猶豫地跟他走了,拋下了多年來待她情深義重的情夫,因為“與我對吻你嘴唇的急切心情,與我對你溫柔話語的渴望相比,友誼實在算不上什么,我的存在也算不得什么”,她又和他度過了一個夜晚。
在這個夜里,她自己也對自己的存在產生了疑惑,“在此刻的黑暗中,貼著你的人究竟是誰?昔日那個情深意切的姑娘就是我嗎?是你孩子的母親,一個陌生的女人嗎?”薩特曾指出:“肯定我與他人的基本聯系是通過認識實現的。”R先生從來就沒有認出她,更不用說與她建立聯系以及產生愛情了。早晨兩人要分離時,盡管她向R先生作了很多暗示,他依舊沒能認出她,甚至還把她當作夜總會喚來的煙花女子,偷偷地往她的暖手筒里塞了兩大卷紙幣。她終于徹底絕望了,因為她明白不管自己做出多大的努力,她對于R先生而言仍是陌生的。她曾經把自己的感情都傾注在自己和R先生的兒子身上,但是兒子也死去了。
“存在主義者認為,包括人的存在在內的世間萬物原本沒有什么意義,而人一旦對事物采取了行動,事物便獲得了意義”。萬念俱灰的女主人公再也無法給自己的存在賦予意義了,她不得不走向死亡,只留下這樣一封如泣如訴的哀怨情書。她想要向R先生盡情傾吐一切,讓他知道自己的整個人生都是屬于他的。她并不奢求愛情,也不需要安慰和憐惜,只求他相信自己說的都是真實的。女主人公最終還是希冀通過這如泣如訴的文字,向R先生表明自己曾經真實地存在過。遺憾的是,R先生在讀了這封信之后,雖然心頭泛起了某些回憶,但是這些回憶都是模糊不清、若隱若現的,他似乎只在夢中見過,也想象不出來,就像“無形的、仿佛來自遙遠地方的音樂”。女主人公最終沒能以具體的形象存在于她深愛的人心中,只能在這荒謬冷酷的世界里留下自己痛苦而孤獨的吶喊。
三、追求自由
女主角萬念俱灰地死去了,她在信紙上傾訴的一生卻是那樣充滿激情,那從未熄滅的愛之火焰、窮盡一生的執著追求,不求回報的無私奉獻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生命的絕唱。那種無怨無悔、炙熱瘋狂而不顧一切的愛戀,帶著無與倫比的激情,充滿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同暴風驟雨一般向人的心中涌來。她毫無保留地宣泄心中奔放的感情,拋下一切、無拘無束,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自由感。
茨威格在陌生女人的身上寄托了自己追求自由的理想。他從小在維也納文化氛圍的熏陶中長大,對藝術和文學充滿熱情,把自由視為自己一生的追求,“從少年時代起,在我心中最強烈的本能愿望是:永遠保持自由和獨立”。他認為只有在不被拘束、自由自在的情況下,人才能呼吸生活。然而,“一戰”的炮火使他從昔日夢幻般的美好憧憬中清醒過來。當時的歐洲在經歷了“一戰”之后,巨大、濃重的陰影籠罩著人們的生活,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充滿了不信任、怨恨和仇視。戰爭破壞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通貨膨脹使得大多數人的終身積蓄化為烏有;變革動蕩中的生活使人終日惶惶不安,社會道德空前敗壞,人的內在自由被扼殺,產生了精神危機。茨威格深深地感到,文明的歐洲在走向墮落、不斷沉淪。自由理想的破滅使他痛苦不已,他不得不把全部的感情投入創作之中,通過陌生女人的獨白創造出一個自由的感情世界。
“二戰”爆發之后,情況變本加厲。歐洲由于自相殘殺的狂熱變得暗無天日,到處是征服和囚禁,籠罩著仇恨和緊張的氣氛,搜查、逮捕、查抄財產、逐出國土和流放幾乎成了司空見慣的事。希特勒奪取了政權,茨威格的祖國奧地利被吞并,他所屬的猶太一族遭到野蠻粗暴的侮辱、無法無天的折磨和慘無人道的屠殺。納粹剝奪了猶太人的所有權利,對他們施以摧殘心靈和身體的暴行,再把他們逐出家園,歐洲的猶太人如同驚弓之鳥、喪家之犬一般倉皇地出逃,拖家帶口踏上流亡之路。茨威格與其他一些猶太作家的書都被納粹宣布為禁書,他們完全被剝奪了文學創作的權利。無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茨威格都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二戰”摧毀了他的家園和生活,使他和過去脫離了任何聯系,那些在維也納生活的無憂無慮的歲月消逝在了一片塵土與灰燼之中。戲劇性的動蕩把他拋入一片空虛,他失去了立足的位置,不知該奔向何方,精神世界也變得一片荒蕪,昔日的自由理想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如同泡沫一般破裂了。這位人道主義者、和平主義者整個一生都熱烈追求人性與精神上的團結一致,夢想著成為一個世界公民,但是,“戰爭把我這個人以及我的精神世界變成一個可怕的荒原。我像一個逃難者,光著身體,身無分文,從我生命深處燃燒著的屋里逃出來,向何處去——我不知道。”1942年,他和妻子在巴西自殺,悲愴地離開了人世,時年六十歲。
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陌生女人豐富細膩的感情世界引人入勝,催人淚下。茨威格在其中寄托了自己追求自由的理想,但是戰爭最終摧毀了他心中的希望,即使他個人已經逃脫了飽受二戰蹂躪的歐洲,來到寧靜舒適的南美洲,身心疲憊的他最終也和他筆下的陌生女人一樣,毅然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漫長的黑夜里告別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