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摘要]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離不開正確意識的導引。“中國夢”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樹立了鮮明的旗幟,展現了強大的精神凝聚力量。它推動了學術用語向大眾語言的現實轉向,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獲得人民群眾根本認同,是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功范例。
[關鍵詞]新時代 中國夢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離不開正確意識的導引。“中國夢”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樹立了鮮明的旗幟,展現了強大的精神凝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只有人民有了信仰,國家才有理論,民族才會有希望。這是對未來中國發展的昭示,也是對當代中國的寫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推進,必須以中國精神為指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正確方向,才能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奔價值訴求,有助于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認知和情感認同,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己,成為內在信念,外化為行為習慣。十八大以來,中國夢為縱深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起到了舉旗定向的重要作用。
首先,實現了學術用語向大眾語言的現實轉向。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僅依靠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還依賴于以通俗易懂的、人民群眾日常語言講述和回答人民群眾關切的現實問題。也就是說,使書面語言、學術語言轉化為人民群眾的日常用語,被廣大人民群眾理解、接受和認同。1935年,魯迅先生用“要易記,易懂,易唱,動聽”這樣的標準回復了蔡斐君關于詩歌問題的請教。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用簡單質樸的語言講清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明白,使之更好地為廣大黨員和人民大眾所理解、所接受。”通俗化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要求,其中話語轉換是關鍵性因素。“中國夢”創造性地將原本高高在上的宏大敘事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白話”,這不僅符合我國意識形態現代化的發展要,而且使學術語言轉化為大眾話語,十分“接地氣”,使廣大人民群眾容易理解、更容易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一種形象的表達,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是一種為群眾易于接受的表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形象、生動的闡述了“中國夢”的內涵與意義。“中國夢”在短時間內不僅引起了國內強烈的共鳴,在國際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這不僅僅在于“中國夢”視野的寬廣、內涵的豐富和意蘊的深遠,還在于它獨特的語言魅力和具有廣泛包容性的語言張力。“中國夢是國家情懷、民族情懷、人民情懷相統一的夢。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國泰而民安,民富則國強”。從結構上看,“中國夢”非常簡潔,與中華民族千年流傳的“三字經”文字結構相同,而且這三個字的音節是逐漸提升的,非常好記,朗朗上口,符合人民大眾接受新知識的記憶習慣。從傳播學的視角考慮,任何理論與實踐主體之間都不可能直接貫通,往往離不開易于溝通的語言作為橋梁連接理論與主體兩端。語言的恰當運用,可以實現潛移默化之功效。踐行馬克思主義是實現意識形態內涵和價值生成向生活與實際運用的轉變,是凝聚群眾力量的“最大公約數”。中國夢是國家富強之夢,是民族振興之夢,更是每一個人的夢。“中國夢”連接著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它展現了中國人近代的“尋夢”腳步,制定了當代中國人的“追夢”路徑,更展望中國人“圓夢”的美好憧憬。
其次,“中國夢”:人民的夢。“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人民群眾是中國夢的主體,是中國夢的創造者和享有者。中國夢第一次被譯成英文時是:China Dream(中國的夢),后來轉換了譯法,翻譯為:Chinese Dream(中國人的夢)。“中國夢”用共同的夢想,將國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和人民群眾的期盼緊密連接為一個整體,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為中國夢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夢想。從“中國夢”的內涵來看,這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凸顯了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從表達形式來看,“中國夢”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被人民群眾深刻了解了,根本認同了,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方法和話風轉向的有益嘗試。從微觀與宏觀的關系來看,“中國夢”最深沉的根基在人民群眾心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共同的追求,是造福全體人民群眾的。從深遠的意蘊來看,借助黨的通俗性和親和性消除了社會意識形態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感,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語意空間,有效提升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實感和親切感。
再次,“中國夢”是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功范例。中國夢將國家情懷、民族情懷、人民情懷相統一,最大特點就是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具體利益緊密相連,顯現了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起于“救國夢”,發展在“四化夢”、“溫飽夢”和“小康夢”,成就于“中國夢”。這一路浸透了無數仁人志士的甘愿奉獻和寶貴生命,承載著中華民族復興的心愿,蘊含著全面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崇高理想,寄托著全國人民的美好夙愿。“中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素來有著深沉厚重的精神追求,具有偉大的夢想精神,即使近代以來飽嘗屈辱和磨難,也絕不會自干成論,而是始終懷揣民族復興的夢想,追求光明美好的未來。”中國夢不是鏡中花,更不是水中月,它既眺望愿望,為人民指明了未來發展之路,又腳踏實地,把中華兒女團結在一起。“中國夢”找到了國家利益與人民個人利益的結合點,而且運用通俗易懂的表述方式,讓人民群眾便于記憶、理解和運用,展現出了強大的凝聚力。“中國夢”憑借通俗化的語言在國家大政方針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一座暢通橋梁,為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創造了良好的思想條件;“中國夢”與大眾表達習慣和利益訴求的契合,成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前進的精神旗幟;“中國夢”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出了強有力的“口號”,并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最新標志性成果,成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