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人本思想 《共產黨宣言》 當代價值
作者簡介:劉雨萌,云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228
自古以來,自由全面發展就是人類一貫追求的發展狀態。在西方,從古希臘思想家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到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人本主義的孕育與成長,再到19世紀法國出現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對人類的關注,雖然各有其局限,卻也為馬克思人本主義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論資源。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無產者們集成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逐漸顯現,階級斗爭日趨激烈。此時的無產階級急需一種科學的理論來指引他們進行革命斗爭,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的自由解放,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由此應運而生,它所強調的人民的主體地位,對于當今社會發展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人的本質規定的完全實現,是人的發展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狀態,”它的實現是以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前提與條件的,這種對個體的發展狀態的關注也正是《宣言》中人本思想的集中體現。這里所說的個體,指的是在社會實踐中的現實存在的個人,這種個人首先是一種自然存在物,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而不斷地參與社會勞動并與周圍事物發生關系,從而成為具有社會性的個人。馬克思把人的問題同社會實踐聯系起來,將其人本思想建立在現實生活基礎之上,從社會實踐的角度出發來審視人的本質、考察人的發展,為實現全人類解放開辟了新的視野。
《宣言》中,馬克思在認識到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人在階級社會所表現出的人的階級性,他們說:“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他們著重分析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每個人身上的階級烙印——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為了追逐利益而窒息了社會中勞動人民的生存;無產階級淪為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工具,毫無意義可言,“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賣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貨物一樣,也是一種商品。”面對無產階級備受壓迫的現實狀況,馬克思深刻批判了資本家人性的扭曲,表達了對工人群體生命安全與生活處境的擔憂與關懷。在馬克思看來,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變為商品,失去自身價值,但還不止于此,他們的生命也受到很大程度的摧殘,“工人僅僅為增殖資本而活著,只有在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他活著的時候才能活著。”的確是這樣,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沒有足夠供其生存的物質資料,他們的勞動出現異化,已由有目的、有意識的本能勞動,變成了通過出賣勞動力而維持生存的手段,這種情況下,“對工人階級來說,性別和年齡的差別再沒有什么社會意義了。他們都只是勞動工具,不過因為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費用罷了。”他們作為人的獨特個性已被泯滅,飽受著物質上與精神上的雙重壓迫,生活處境十分艱難,自由與全面發展成為奢望。
而且,馬克思認為,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下,抑制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不僅只是生活處境的艱難,還有服從于統治階級需要的自然環境。在資本趨利本性的促使下,原本應該受人尊崇與敬畏的自然界“從人的無機的身體和本質力量對象的體現,變成了被征服和利用的對象和手段,”人類生存在被統治階級支配的自然環境中,對于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訴求必然是難以實現的。
在馬克思看來,無論是工人社會生活處境的艱難,還是生存環境的破壞,都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資料私有制的不合理性所導致的,它使整個社會呈現出畸形的生產關系,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此,馬克思認為必須“消滅私有制”。但是資產階級決不會主動放棄統治地位,也沒有任何其他的措施能夠推翻它,因此,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才能摧毀那產生一切不人道的社會制度,才能從本質上消除異化得以產生與存在的根源,營造全新的平等的生產關系,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從而使人對自身、對社會、對自然發揮主體性,使人格的發展徹底突破資本主義物化的形式,真正意義上實現人類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宣言》所蘊含的人本思想不是僵化的教條,它是指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科學指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歷史階段,都結合著當時的時代特征和實踐條件,繼承和發展著《宣言》中“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如今處在新的歷史節點,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一) 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人的全面發展是以物質的充分發展為基礎的,物質的極大豐富是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要把經濟發展放在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縱觀人類發展歷史,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人的需求滿足程度,進而影響著人本身的發展狀態。要提升人民生存和發展水平,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幫助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其關鍵就在于集中精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不能將其與人的發展分離開來,要明白經濟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前提條件,實現人的發展才是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所以,我們必須達成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動,既要通過發展經濟為改善民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源泉,又要通過改善民生為經濟的發展創造多方面與多層次的有效需求。為此,我們務必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在順應時代潮流的前提下轉變經濟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并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貫徹到底,強化發展質量和效益,鞏固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保證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在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要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將脫貧攻堅落到實處,并通過踐行更為積極的就業政策,持續不斷地提高居民人均收入,釋放人民消費潛力,帶動市場內在需求,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與民生二者的良性循環,達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健康發展狀態。
(二)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指引
人的生活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物質文化生活永遠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但人們的物質生活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它總是與精神生活相伴而行。生活的真正意義就在于擺脫物的束縛,從物質中超拔出來,實現精神的豐富與完善。而精神的豐富與完善需要優秀的文化作品來熏陶。創造優秀的文化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普通大眾的價值判斷,已經成為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我國文化作品生產能力大幅提升,但仍然“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存在著抄襲模仿、千篇一律的問題,存在著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問題,”甚至還有部分作品為了博取眼球、尋求經濟利益,呈現出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現象,與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背道而馳,嚴重侵蝕著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必須要提升文化作品的供給質量,將文化作品的改良工作高度重視起來,“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為人民創造出更多不愧于時代的文化杰作,貢獻給人民最飽滿的精神食糧。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實現人的精神的豐富與完善不能僅靠文化氛圍的熏陶,還需要通過有目的的教育行為來指導實踐。馬克思曾經指出:“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在馬克思看來,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他認為,全面發展的人是需要由全面自由的教育來塑造的,如果缺失了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引導,人的發展必定會走向畸形與片面。然而在我國,雖然一再強調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但教育發展依然面臨著困境。大多學校的教育模式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層面,重成績而輕個性,使學生成為容納知識的容器,忽視了受教育者的精神訴求,降低了受教育者做出正確價值判斷的能力,阻礙了其自由全面發展。因此,我國必須要將全面發展教育事業落到實處,擺脫傳統教育模式,在課程知識教育的同時著重關注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民道德修養和理性素養,增強辨識先進文化與腐朽文化的能力,保證內心價值觀不被錯誤言論所左右,實現個性的自由全面發展。
(三)建設生態文明,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
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也就是說,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存在內在的統一,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自然界。就當前情況來看,人民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不斷豐富并不斷得到滿足,但與此同時,人所依賴的生態環境也隨之遭受著不可避免的損耗,對人的全面發展產生著一定程度上的制約。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意識,這種意識會直接影響社會生產和生活具體實踐的開展,有了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思想意識,才會有切實可行的保護環境行動,才能使生態文明理念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此,我們必須從認識層面上強化對生態保護觀念的認同,倡導綠色生產生活,增強生態責任感,形成既有利于人類生存發展又不違反自然界進化原則的科學的生態文明價值觀,積極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同時,我們必須不斷發展綠色生態科技,提升治理有損人類身體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的能力,為人的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人的精神和體力都得以健康成長,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維蘭.人的全面發展視閾中馬克思哲學的人文意蘊及其當代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14(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279-28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50.
[4]劉維蘭.生態文明建設語境中馬克思哲學的生態意蘊及當代啟示[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8日.
[6]習近平.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5日.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212.
[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