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錫葉
近年來,我省不少地區加入“搶人”大戰,很少與“高薪”掛鉤的基礎教育,也紛紛以重金招攬優秀人才。高薪攬才的目的是什么?怎么用好人才?教育工作者有哪些期盼?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今年4月,衡陽市出臺《衡陽市優秀教育人才引進實施辦法(試行)》,將在全市重點支持對外引進高層次教育人才、教學名師、高校優秀畢業生和優秀高技能人才。
令人矚目的是其開出的優厚條件———引進的人才將分類落實保障激勵措施,發放購房補貼和生活補貼。以高層次教育人才為例,其中全職引進的C類省級領軍人才、D類市級領軍人才和E類高級人才每人每年將給予15萬元、12萬元、6萬元的生活補貼,最高享受期限為5年;引進后首次在衡陽購房的,分別一次性給予70萬元、50萬元、20萬元的購房補貼。對柔性引進的高層次教育人才,每人每學期分別給予5萬元、4萬元、3萬元的生活補貼。
不僅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高薪引才,懷化市等經濟欠發達地區也以重金拋出“橄欖枝”。
《懷化市2019年引進高層次及急需緊缺人才公告》顯示,該市引進一批包括教育人才在內的高層次及急需緊缺人才,對引進人才給予一次性住房補貼,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才30萬元,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才20萬元,全日制碩士研究生4萬元,“雙一流”大學全日制本科生3萬元。同時,對引進人才給予生活補貼: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才每人每月4000元,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才每人每月3000元,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每人每月2000元,發放期限為3年。
一些縣(市、區)也不甘人后。新晃侗族自治縣對“985”“211”院校和教育部直屬師范院校畢業生來縣工作并簽訂五年合同者,一次性給予購房補助15萬元;對一般本科院校畢業生來縣工作并簽訂五年合同者,一次性給予安家費5000元;外縣籍教師在新晃工作期間,每年報銷兩次回家往返交通費。
“人才引進,東安縣從2012年就開始了,但房補政策從2017年才開始。到目前為止,已引進70人,其中有一些教學骨干、學科帶頭人。”東安縣教育局教師管理中心負責人唐宜戰說,東安實行人才引進的目的,是想讓這些優秀人才帶來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各校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帶動全縣教育事業的發展。
目前,這70位老師均已安排在東安各個鄉鎮,政府答應的房補條件也基本實現。下一步,東安縣教育局將出臺一系列配套青年教師培養計劃。預計3到5年內,在全縣挑選若干35歲以下青年教師進行重點培養,計劃培養3至5名省級名師,20至30名市級教學骨干。
在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劉麗群看來,人是發展中最關鍵的因素,學校尤其如此。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要辦一流的教育,必須有一流的教師。學校對人才的渴求,其實質是對高質量教育與高水平辦學的追求。學校得其人,才能成其事。要成其非常之事,必須有非常之人。
劉麗群指出,我國正從“人口紅利”演變為“人才紅利”。教育以培養人為職責,對人才要求更高,更需要人才的注入。事實上,上個世紀的人才流動就呈現出“孔雀東南飛”的跡象。近年來,各地都在廣栽“梧桐”,爭引“鳳凰”,這種“搶人大戰”正向基礎教育領域延伸,既有宏觀背景,也有現實的必然性,更折射出未來的發展趨勢。
瀏陽市瀏陽河中學教師周芳元表示,優秀人才加入基礎教育行列,能夠為基礎教育發展提供新思路,為教育決策提供新保障,為教育改革提供新能量。
“高考綜合改革方案頒布后,更加注重學生的需求性選擇,對教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高考改革,需要有高層次教育人才的加入。”周芳元認為,時代的變革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帶來嚴峻挑戰,高難度調研、教學質量監測、大數據運用、智慧課堂建設、走班制教學、評價體制變革、學段銜接、個性發展等,都需要高深的理論支撐,需要科學的研究支持,需要嚴密的政策推動,高層次人才具備這些方面的優勢。
“各地高薪‘搶人,是相關教育主管部門的積極作為,是有遠見卓識的表現。作為培養人才的教育部門,高層次人才既是發展教育的結果,也是引領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高薪攬才能有效搶占教改前沿。”周芳元認為,高層次人才具有立體效應,價值不可估量,不僅能促進教育發展,還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帶動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
人才引進后該怎么辦?“非得賢難,用之難。”劉麗群表示,擁有賢才并不難,難的是任用賢才。如何利用好人才,要有識才的慧眼、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和聚才的良方。一是識別人才。選人用人首先要知人,只有知人善任,才能才盡其用。二是人盡其才。全方位了解人才的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和性格特征,揚長避短,人崗匹配。古今中外說到用人,主流的觀點就是用人所長、容人所短,把優秀的教師放到適合他的崗位上去,才能讓其優勢與特長充分發揮。三是人人出彩。在任人唯賢、唯才是舉的同時又要不拘一格,使各類人才都有出彩的機會,干事有舞臺,晉升有通道,發展有空間,讓大樹蒼天,也讓小草蔥郁。
武岡市泉塘中學教師林日新認為,對已經引進的人才必須避免政策“爛尾”。管理者要對人才的成果、業績進行跟蹤考核,制定制度、規則,按照貢獻的大小、成果的多少給予不同級別、不同檔次的獎勵,形成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的體制機制,真正開發人才的潛能為我所用。不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呼吁,在“高薪”招攬教育人才的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許多地區高薪攬才,這從側面折射出不少地區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才短缺現狀。高薪攬才正當且必需,但更大更實際的問題或許還在于,除了吸引人才進得來,更要讓所有人才干得好、留得住。如果花大本錢吸引了高端人才,卻不能為教育工作者扎下根來安心從教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到頭來或許只會剩下吸睛的‘高薪而賠錢賺吆喝。”茶陵縣城西小學教師黃云生說。
劉麗群坦言,教師隊伍建設要處理好激活存量與加大增量的關系,做好外引與內培。在注重薪酬、職稱、職務等激勵的同時,還要重視文化、環境、氛圍、制度等方面的建設。從“以食引鳥”到“造林引鳥”,學校要通過內涵式發展提高自身的吸引力,近者悅而盡才,遠者望風而慕。
“一個地區的教育事業要蒸蒸日上,所依靠的永遠是成百上千的普通教育工作者。”黃云生說,地方政府要為廣大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切實提高和改善教師待遇,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安心扎根,樂于從教,這是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的職責所在,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