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靜靜
摘 要: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中國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始終沒有變。我國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本文將從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經濟建設方面的發展歷程和成就的回顧,總結經驗,見證祖國70年的輝煌,祖國的日益繁榮昌盛,堅定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和信心。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歷程;成就;經驗
大家知道,在國家出現以前,人類社會是處于原始社會狀態。國家產生以前對社會進行管理的基本社會制度是在物質資料生產水平低下時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制度。后來具有公共權力的國家制度是隨著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社會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新的社會制度取代了由血緣關系決定的氏族制度。恩格斯強調,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物質資料生產的發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現和奴隸階級的形成是國家產生的前提。
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1949年10月1日,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這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轉瞬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70歲的生日。70年風雨兼程、70年砥礪輝煌,70年見證了我們偉大祖國的日益強盛和輝煌成就。在今天,這一特殊的歷史史刻,就讓我們一同來回顧祖國70年經濟發展的歷程、成就,總結經驗,繼續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而不懈奮斗!
一、回顧70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成就
70年里,我國經濟主要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建國初期至1957年,是我國經濟發展從一種經濟形態走向另一個經濟形態的發展階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這個階段,我國的經濟形態由舊中國的經濟形態轉變為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建國初期,由于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動亂與戰爭,導致我國這一時期的經濟水平比較落后。但是,1950年,我國政府就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土地集體化以及社會改革。尤其是通過土地革命和接受國民政府的財產使我國的經濟發生巨大的轉折。
二是國民經濟迅速恢復時期。1952年,我國一些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已經超過歷史的最好水平。從1953年開始,我國又進行了對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向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過渡。到1956年,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1952年到1956年4年間我國實現了GDP平均每年增長10.9%。這4年間,農民的人均消費水平提高了25.8%,這一時期,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較快提高。
第二階段。從1957年到1978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經歷曲折的階段。在第一階段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進程中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失誤。主要是兩次運動對國民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一是1957年冬開始的“大躍進”,隨后在1958年全國各條戰線都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確定了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農業上,農業產值大幅度減少,原有的正常的經濟體系也遭到破壞,原有的農業合作社改組成2.6萬多個人民公社,99%的農民加入到組織中來。1960年我國國民經濟又面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
直到1960年冬,才迎來了這一歷史時期的重要轉變時期,中共中央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由此引起大調整,制定和執行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果斷的措施,并且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962年1月召開有七千人參加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進行了批評和自我批評,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直到1964年,國民收入的絕對量才恢復到1957年的水平。
二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國民經濟調整基本完成,國家開始執行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運動迅速發展成矛頭指向黨的領導層的政治運動。1966年5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8月召開的八屆十一中全會,是“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的標志。從1969年4月九大到1973年8月十大為第二階段。1970年至1971年間發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武裝政變的事件,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的失敗。從1973年十大到1976年十月為第三階段。1974年初,江青、王洪文等提出開展所謂“批林批孔”運動,把矛頭指向周恩來。
1976年10月6日,華國鋒和葉劍英、李先念等代表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一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文化大革命”,從危難中挽救了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
1977年國家由亂到治 ?,經濟開始復蘇,大批在文革期間被打倒的干部得以重新工作,從而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1978年底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
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國民經濟雖然遭受巨大損失,但仍取得了進展。這一時期GDP年平均增速仍為6.1%,歷史再一次表明,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我們的黨和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偉大而頑強的生命力。
第三階段。1979年至今,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1979年以后,中國走上了更加務實的發展道路,中國經濟開始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在中共中央指導下,困擾中國多年的糧食問題得到大幅度解決。中國農村開始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并得到普遍推廣,經過農村改革,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業生產也大幅提高。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經濟特區。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時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以普通黨員的身份視察武昌、深圳、珠海、廣州、上海并發表重要的“南巡講話”,講話提出“三個有利于”、“發展是硬道理”等重要觀點,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
1978年中國GDP為4.9%,中國人均GDP僅占世界平均人均GDP的22.1%。2003年中國GDP為15.1%,中國人均GDP占世界平均人均GDP的73.7%。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差距迅速縮小。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發生轉折性變化。2008年,中國GDP總量達到30.07萬億元,中國在GDP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完成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目前,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經濟舞臺中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總結經驗、砥礪奮進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70年的歷程證明,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取得輝煌的成就,就在于執政黨的領導,在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于執政黨的正確經濟思想指引。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我國,絕大多數人享有民主,只對極少數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實行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國的政體。在我國人民選舉自己的代表,代表人民行使自己的權利。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我國執政黨的宗旨和性質決定的。70年我國經濟之所以取得輝煌的成就,沒有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不可能實現的。
3.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道路問題關乎命運,國家的命運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建國后,一個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共產主義社會便迅速建立起來,在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地完善和發展,中國的經濟建設也是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徑,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如火如荼地進行,也才能鑄就祖國今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