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著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創新發展的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南陵縣是首次授牌的“全國快遞科技創新試驗基地”。該縣把快遞物流智能裝備產業作為縣域首位產業,努力打造長三角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示范基地,依靠科技創新整合縣域優勢資源,轉換發展動能,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快遞物流;產業集聚;創新發展
快遞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的復合型服務產業,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多,拉動消費作用大,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助推器”。[1]近年來,南陵縣立足現有產業基礎,依托“全國快遞科技創新試驗基地”,聚焦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業及科技創新,規劃建設集快遞物流收寄、分揀、運輸、倉儲、投遞為重點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制定資金、技術、人才向快遞物流產業傾斜的專項扶持政策,引進以中科微至為龍頭的一批快遞物流裝備制造企業。2017年國家郵政局授予南陵“全國快遞科技創新試驗基地”稱號,標志著南陵已成為快遞科技創新的先行者。南陵力爭到2020年,將試驗基地建成國內有影響力的快遞科技創新和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2025年建成全國快遞科技創新示范基地。
一、南陵快遞物流業發展情況
當前,快遞物流業迅速發展,智能化、自動化進程加快。南陵縣立足自身優勢,借助長江經濟帶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搶抓皖南快遞產業園、航空產業園等重大發展戰略疊加的政策機遇,經過多年持續發展,經濟總量增大,發展潛力凸顯,經濟內生動力蓬勃增長,正聚力建設長三角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及物料產業化示范基地。
1.基礎條件
(1)交通區位優勢提升,快遞物流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南陵縣交通便捷,位于皖南中心地帶。以高鐵、高速公路、國省道為主線的交通網絡已經建成,南陵對外交通獲得極大提升,伴隨周邊區域交通體系的完善,南陵縣區位優勢提升, 南陵接受外界輻射以及向外輻射的功能大大增強,能快速集聚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有利于快遞物流產業快速發展。
(2)經濟和產業基礎不斷增強,快遞物流業市場需求日益擴大。南陵搶抓中部崛起機遇,全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5.5億元,財政收入31.3 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4%,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44元。南陵堅持優先發展工業,以做強開發區、做活工業園、做大產業群、拉長產業鏈為著力點,全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形成了以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及專用車、電子信息及智能終端為支柱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群,形成了以優質大米、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為主的現代農業產業,為快遞物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物流需求總量明顯增長。
(3)政府主導作用增強,快遞物流產業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南陵為推動快遞物流產業做大做強,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重點支持7個物流園建設,出臺了《關于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南陵縣促進“四上”企業發展暫行辦法》《南陵縣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實施補貼明細》等多項具體扶持措施,對物流園區建設實行用地優先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加快建設快遞物流信息共享平臺,優化政務服務環境,支持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企業發展壯大。
2.發展思路
依托“全國快遞科技創新試驗基地”建設,重點引進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企業,通過整合資源,利用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中科院微電子所和國家發改委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資源與技術優勢,互通合作,努力將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產業打造成戰略支撐產業,聚力建成長三角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及物料產業示范基地。
(1)明確前景,精準定位。明確將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產業作為推動快遞物流業發展的主導產業。搶抓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示范基地建設,力爭在更高層面、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推進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集聚發展,先行探索、逐步試驗,積累實踐經驗。力爭2020年,南陵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業在技術創新力、市場占有度、產業結構性上取得明顯提升和優化,產值超過百億元,培育年產值億元企業30家;到2025年,基本建成中國知名的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示范基地。
(2)科學謀劃,凝聚力量。成立快遞物流發展中心,組建專業化機構和團隊,專注產業的謀劃推進,強化組織保障。完成編制《中國南陵長三角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及物料產業發展規劃綱要》和《中國快遞物流智能裝備制造示范基地規劃》,定位產業具體發展目標,理清科學發展路徑。與中科院微電子所進行合作,成立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快遞物流智能裝備機械創新設計研究院,以面向市縣快遞分撥中心的智能分揀設備項目作為切入點,在南陵建設快遞物流智能分揀系統制造和應用展示基地,形成快遞物流智能分揀設備制造產業鏈。與中國郵政報社合作,舉辦全國快遞經理人論壇,加強品牌宣傳,擴大影響力。與順豐控股、申通快遞、中通快遞、跨越速遞、蜂集萬采等國內大型快遞物流企業達成戰略合作。依托強大的行業影響力、產業帶動力,在新能源智能物流車、智能化分揀與倉儲、工裝設計制作以及特色農產品電商營銷等領域緊密合作,助力產業集聚發展。
(3)依托科技創新,壯大產業基礎。一是引進中國科學院高新技術企業即中科微至智能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及高層次人才團隊。該企業注重科技創新,專業從事快遞物流高端智能化分揀系統的研發和生產,是目前國際唯一同時掌握了快遞包裹自動分揀六大核心技術的企業。龍頭企業帶動效應明顯,北京博雅科技、上海萬琛科技、南京冠超自動化、杭州海康威視、云南飛奇科技等快遞物流裝備制造企業集聚南陵,壯大了快遞物流裝備制造產業基礎。
二是緊抓高端人才集聚、延伸產業鏈條。整合域內現有資源,促進快遞物流業與域內現代農業、服裝、食品等產業協同發展,充分發揮融合效用。引進鴻圖瀚景無人機、遞易智能快遞柜、冠超伸縮機、艾艾精工等優質關聯產業入駐,目前域內快遞物流裝備制造及關聯企業20家,豐富了產品門類,延伸產業鏈條,完善產業體系,產業集聚效應顯現。
三是完善政策保障,提升服務水平。健全完善快遞物流產業配套政策,優化服務環境,制定《南陵縣建設全國快遞科技創新試驗基地若干扶持政策》,引導土地、資金、人才等發展要素向快遞物流智能裝備產業投入和傾斜。上級部門在基礎建設、對接行業資源和快遞設備的標準化建設上給予大力幫扶,支持快遞物流企業參加科技創新戰略聯盟,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快遞物流產業發展平臺更優、層次更高、保障更完善。
四是搭建合作平臺,促進產業合作。推動快遞物流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加強本土企業與快遞物流技術源頭企業及重點行業市場服務商開展合作;創新合作方式,通過快遞物流智能裝備要素交易平臺,以技術創新帶動本土企業轉型升級,壯大產業集聚。
3.存在不足
南陵快遞物流業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不足。新興快遞物流裝備制造業規模有限,產業發展處于爬升階段;同質競爭嚴峻,合肥、湖州、嘉興等地在著力發展現代快遞物流裝備制造產業,對產業集聚帶來挑戰;快遞物流企業協作機制尚需完善,配套生產、服務、科技研發等環節相對缺乏;存在高、中端人才少,低端人才多的結構性不平衡,不利于產業的擴大發展。
二、南陵發展快遞物流業對安徽縣域創新發展的啟示
1.立足縣域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整合縣域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縣域經濟在資源利用上一般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需對縣域內各種資源進行盤點和整合,實現對資源的高效利用,進一步建立健全縣域經濟發展規劃體系,加快推進產業發展進程,立足縣域實際,擴大特色優勢,打造具有特色的縣域經濟。
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緊抓國家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機遇,集中優勢資源,著力培育一批技術先進、帶動和支撐作用強的重點項目。結合核心技術創新及產業鏈配套等環節,積極引進、布局關鍵項目,完善產業鏈建設。完善重點項目統籌協調機制,切實解決項目在入駐、融資、用工等關鍵環節所遇到的困難。
以項目帶動產業的優化升級。充分利用縣域資源聚集項目,打造良好投資環境。通過深化合作加強與域外經濟的多方位接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縣域經濟對資金、技術、人才和企業的吸引力。注重擴大縣域主導產業規模,加強品牌的培育和宣傳,打通上下游、完善產業鏈,提升縣域經濟自我發展能力和整體競爭力。
2.打造龍頭企業,提升縣域創新水平
加快培育龍頭企業,重點打造產品主導型、行業領先型,高端人才集聚、創新引領驅動的領軍企業,充分發揮其創新引領和帶動作用。引導企業做強做大,強化品牌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優勢,實現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經營管理達到先進水平。支持企業通過直接投資、參股并購等方式設立生產、研發、制造基地及運營中心,積極推進與技術源頭企業合作,增強企業整體配套服務能力。[2]
原始創新能力不強是縣域經濟創新發展面臨的難題。完善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管理體制機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打通資金、技術、市場等環節,破解制約企業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鼓勵龍頭企業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引進,主動對接高校和科研院所,促進科技成果在縣域轉化,增強經濟效益。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使之成為研究開發、技術創新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增強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提升縣域創新水平,推動經濟持續發展。
3.強化產業融合與創新成果轉化,優化創新創業環境
縣域開發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關鍵力量,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加快開發園區轉型升級。可以圍繞主力產業、龍頭企業,發展相關配套產業,著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強化開發園區城鎮功能和服務功能,加快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協同發展。注重產業鏈招商,提升招商引資質量和服務水平。促進本地優勢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型業態,推動新興產業向集群化邁進,拉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動產業鏈良性融合發展。
創新成果轉化薄弱是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障礙,科技成果轉化能帶動資本、技術和人才流動,為縣域對接技術成果和創新人才提供機遇。縣域創新成果轉化的核心是促進創新資源、創新成果與縣域資源和產業相結合。[3]為此,要打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完善建設創新成果轉化平臺,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集聚創新資源,提高縣域承接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形成縣域創新發展新動能;要圍繞縣域特色主導產業發展需求,找準創新短板,推進開放創新,構建技術、資本、產業、平臺和政策為一體的創新發展體系,推動創新要素向縣域集聚與成果轉化,為縣域創新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4.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打造人才創新創業高地
高素質專業人才是企業自主創新最重要資源,出臺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引進政策,財政設立引導資金支持高層次創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進與培訓。統籌實施不同類別人才引進計劃,突出專業導向,采取項目引進、專項資助等引進方式,銜接配套重點產業和特色產業項目。扶持社會化引才平臺建設,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加大市場化引才引智力度。完善人才引進、使用、評價、激勵機制,不斷提高政策保障水平和服務質量。
深化產教研融合和校企合作,對接相關高職院校、研究機構、產業基地,推進縣內職教學校、培訓機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改革,促進職教學校、培訓機構與縣內關聯企業建立常態聯系機制,培養適應本地經濟發展的專業技能人才。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引導社會力量辦職業教育,完善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相關扶持政策,培養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進一步提升特色產業人力資源和產學研一體化水平,打造縣域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地。通過創新激勵、科技平臺建設、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等機制相互配合,形成促創新、促投入、促發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創新環境。
三、小結
立足資源優勢,找準縣域創新發展著力點,圍繞產業鏈需求謀劃創新要素,加快培育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縣域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遵循“創新驅動、人才為先、需求導向、差異發展”的基本原則,優化整合縣域創新創業資源,構建有層次、多元化的縣域創新創業格局。遵循創新規律和市場規律,發揮政府作用,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兩個輪子”相互協調、持續發力,形成持續創新能力。加大科技創新成效、新經驗及配套政策宣傳,提高創新意識,營造支持創新創業的良好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梅園.我國現代物流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J].物流管理,2011(08)
[2]張波.河北省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與模式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14(44)
[3]趙智敏.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選擇[J].今日浙江,2014(19)
作者簡介:
倪作富(1983--)男,安徽當涂人,講師,研究方向:縣域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