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優秀青年項目《精準視閾下農村貧困群體自我救助的教育支持模式研究》,編號:16B220;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工匠精神視角下湘中職業教育扶貧的社會功效與實現路徑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XJK18BZY025;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學專項課題《湖南地方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XSJ17B40
摘 要:提升農村貧困群體的自我發展能力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而農村貧困群體的教育弱勢是其自我發展能力提高的瓶頸。當前農村貧困群體的教育弱勢主要表現為:整體文化水平偏低、不良風俗文化習慣影響思想思維水平的提高、技術技能整體水平不高、整體經營與管理水平較低。改變農村貧困群體的教育弱勢首先要加強其思維觀念與思想道德建設、其次要營造學習文化科技的社會氛圍、再次要創新完善農村職業教育模式、第四要增強農村貧困群體的經營與經濟意識。
關鍵詞:貧困群體;教育弱勢;農村;對策探討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心;而提高農村貧困群體的經濟與社會地位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中央連續多年發布了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的重要地位。《湖南省教育扶貧規劃(2015-2020年)》提出要保障貧困地區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利等措施;提出實施貧困地區技能人才教育培訓工程;大力開展“功能型”、“造血型”教育扶貧,深入推進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決定》作出了提高扶貧成效;注重扶貧先扶智,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等決定。當前農村貧困群體自我發展能力低下的原因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教育等多個方面,最重要的原因無疑是教育因素。因此理性分析農村貧困群體教育及科學技術弱勢并探討解決對策,有利于真正提升農村貧困群體的脫貧致富能力,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都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農村貧困群體教育弱勢的現狀
1.農村貧困群體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
近年來,我國農村貧困群體的文化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在服務“三農”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整體來看,不同地區的農村貧困群體的文化水平顯得參差不齊。我國農村貧困群體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對較短,受教育的平均水平急待提高。大多數農村貧困群體屬于經驗型和體驗型的勞動力,只能靠經驗技巧從事傳統的農林牧漁生產,現代農業新技術嚴重欠缺。農村貧困群體文化水平的低下,直接影響他們學習創新和獲取先進科技的能力,也成為順利實現脫貧攻堅工程的重大障礙。
2.農村貧困群體仍受不良風俗文化習慣的影響,思想思維水平有待提高
農村長期的科學文化真空狀態和農村貧困群體低下的科學文化素質水平使其不能正確對待一些不良的風俗文化習慣,對宗族主義、拜金主義、遇危不扶、享樂主義、封建迷信、自由散漫等不良習慣不能正確辨別其善惡美丑,導致思想復雜、精神文化空虛。另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農民的物質財富取得了巨大的發展,農村貧困群體的經濟收入也得到了較大提高,但一些農村貧困人員的精神文明沒有得到同步提高。信奉現代迷信和偽科學,鋪張浪費、互相攀比、修族譜、燒香拜佛、算卦相面、迷信風水等活動悄然興起,這些現象不僅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而且破壞了生態文明建設。
3.農村貧困群體的技術技能有所改觀,但整體水平不高
由于近年來地方政府采取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培育農村勞動力,農村貧困群體的技術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家務農的農村貧困群體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科學種田、綠色化種植、養殖、農田水利、養殖園藝等農業實用技術。外出務工的農村貧困群體通過參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掌握了一定的向非農產業就業和城鎮發展的技能。但從整體來看,農村貧困群體的實用技術水平和致富能力仍然不高。他們欠缺普及農業科技的意識、方法和手段,先進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很難在農村推廣應用,嚴重制約了農村貧困群體脫貧致富能力的提升。另外他們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強,經營生產能力和科技水平跟不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速度。
4.農村貧困群體具有一定的經濟意識,但整體經營與管理水平較低
面對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農村貧困群體的市場、競爭、經濟等意識有所增強。一些農村貧困人員以先富起來的人為榜樣,開始學習特色種植、畜牧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技術,并依靠自己的誠實勞動改善了自己的經濟條件。但從整體上看,農村貧困群體缺乏先進的農業生產經營與管理水平。主要表現為,首先他們的勞動生產率低下,低效率地從事農業生產和簡單的加工生產,成本意識淡薄。其次,他們的生活范圍狹小,與外界交往較少,科技文化信息交流有限,生產和經濟活動有時在封閉半封閉的狀態下進行。再次,部分人思想觀念保守、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生產經營活動怕承擔經濟風險,順應自然心態比較普遍,傳統耕作生產的觀念比較嚴重。第四,部分人缺少經營管理意識,存在重農輕商的經濟觀念,認為一家一戶、人少地稀,規模生產與經營管理與自己種地耕田沒有多大關系。缺少經營生產與管理的概念。不適應規?;⑸虡I化的農村經濟生產,嚴重制約了農村貧困群體經濟的富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改變農村貧困群體教育弱勢的策略
1.加強農村貧困群體的思維觀念與思想道德建設
首先要堅持用積極向上的思想文化去占領建設農村的思想文化陣地。通過開展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明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娛樂生活方式,增強農村貧困群體自我管理、自我進取、自覺學習先進科技文化的思想觀念,注重把解決他們的思想觀念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其抵制封建迷信、黃賭毒、邪教組織等活動,崇尚文明進步的思想觀念。其次要把思想道德建設融入農村貧困群體的日常生產與生活。從他們的思維特點和當地傳統風俗習慣等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從農村貧困群體生活生產關心的事情入手,針對他們的榮辱觀、是非觀和從眾心理,用愛國、進步、愛家、助人、愛己等優良傳統激發他們的道德信念和責任。通過各種道德建設和先進模范的評比活動,引導農村貧困群體誠實守信、公平競爭、勤勞致富。
2.通過示范效應,營造學習文化科技的社會氛圍
第一,崇尚學習抓示范。面向農村、面向貧困群體,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墻報、集中宣講等形式,宣傳推介科學思想、科技知識、技術模范、致富典型,引導貧困群體尋找致富門路,掌握致富手段,依靠知識、科技,勤勞奔富裕。第二,優良美德抓示范。引導農村貧困群體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準則,引導他們在人際交往中互助誠信,在生產生活中互愛關心,在經濟交往中價實貨真、消費觀念上勤儉節約,倡導形成良好的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為農村貧困群體的全面發展創造優良的環境和條件。第三,堅持健康文化抓示范。用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占領農村陣地,利用農閑時節組織講座、書畫、讀書競賽等活動,豐富廣大貧困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
3.創新完善農村職業教育模式
要提升農村貧困群體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必須通過有效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首先要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興辦高質量的農業技術學校,地方政府要爭取財政等資源,充分利用城鎮教學資源、培訓師資和技術能手對外出務工、從事農業生產的貧困勞動力進行戰略性的培訓,使他們具備適應市場與農業現代化生產要求的素質和能力。其次,有效整合并利用農村地區的農廣校、鄉鎮成教、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等教育資源,以提高農村貧困群體的科技文化、技術技能為目標,優化組裝人力、技術、資金等資源,組織開展好教育培訓。第三,貼近農村貧困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分層次、個性化、多元化的職業教育培訓。當今時代農業市場化、產業化和現代化對農村勞動力的知識、能力類型的要求由單一轉向多元,對農村貧困群體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時,不僅要求他們掌握農業生產技術、科學技術等知識,而且要掌握市場調研、市場營銷、規?;a管理、經濟管理等相關知識和方法,以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4.完善農村教育服務體系,增強農村貧困群體的經營與經濟意識
第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以村為重點,以廣大農戶為對象,建設完善鄉村科技文化產品資源、科技文化學習平臺和文化活動場所,豐富農民們的精神生活。引導貧困群體正確進行文化消費、活躍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引導農村貧困群體因地制宜發展第二、三產業,緊緊依靠科技進步,緊盯市場,生產發展優質、高產、生態、綠色、經濟效益和附加值高、特色鮮明的優勢農產品。第三,強化農村貧困群體的市場服務意識,建立健全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以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為切入點,推動多功能農產品市場的完善。通過對貧困群體進行文化、技能和經濟信息意識的培育,促使其為農產品的市場化服務,以有效提升農村貧困群體的致富能力和經濟收入,為改變他們的教育科技弱勢提供基礎和條件。
參考文獻:
[1]李斌寧.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評價及與經濟發展的匹配[J].工業技術經濟,2006(04)
[2]馬建富.扶貧新政與農村職業教育培訓策略的選擇[J].職教通訊,2012(12)
[3]鄧建偉.弱勢群體的權益保護及教育支持[J].職業教育研究,2017(03)
作者簡介:
劉康民(1977--)男,湖南雙峰人,教育學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高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