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是在順應時代的深刻變化與推動依法治國的具體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它是一個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思想體系,對我國憲法的地位與作用、憲法的權威與尊崇、憲法的實施與監督、憲法的發展與完善做了系統的論述。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以堅持黨的領導為精髓、以憲法權威為基礎,抓住憲法實施這個關鍵,解決了新時代如何發展和完善憲法的問題,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有力的憲法保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習近平;憲法思想;憲法實施
新時代站在新起點、面臨新形勢、開啟新征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繼續向縱深推進,十九大報告不但對深化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作了整體部署,還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確立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每個時代都應該有屬于自己的法治思想,馬克思就曾經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1]”而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其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2]”,形成了內涵豐富、邏輯嚴謹、思想深刻、體系完整的新時代法治思想,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其中,作為國家根本大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核心的憲法,當然成為習近平總書記重點關注的法律,他堅持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就我國憲法精神與原則、憲法地位與作用、憲法權威與尊崇、憲法實施與監督等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直擊問題癥結,論述簡潔精辟,“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關鍵和重點,涵蓋了憲法內容的各個方面,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憲法理論體系[3]”,成為習近平新時代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進行研究,有助于維護黨的權威、有助于形成良法之治、有助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全面推進有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形成的背景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雖然形成、發展于十八大以后,但其萌芽和孕育卻早在習近平同志主政地方時期就已經開始。因此,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而是植根于時代的深刻變化以及依法治國的具體實踐。
1.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形成是時代深刻變化的理論要求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決定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之后,國家在經濟建設上取得巨大成就,社會也隨之有很大的發展變化,但這些變化也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市場經濟對應和要求的上層建筑是法治[4]”,為解決這些問題,亟需憲法發揮其在法律體系中的核心作用,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
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步入新常態,對憲法的核心地位提出新要求。“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5]”。因為,市場經濟需要一個開放統一,能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需要一套統一的規則體系,需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市場秩序,需要保障公民權利并對政府的公權力進行約束,這就需要發揮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的地位和作用,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形成一個統一的憲法秩序,維護憲法權威,真正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再以此規則體系進行國家治理。因為,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社會最高規則和公民的根本活動準則,其文本中確立了國家的領導核心和指導思想,規定了一國最重要的國家制度和政治制度,同時,憲法是抽象的、原則的、概括的,其他法律是憲法規定的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內容的具體化,而法治國家中的各種社會關系都分別由不同的部門法加以調整,形成一個法律的網絡,這個法網是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秩序所必需的,而這個法網中最重要的就是公民與政府的關系,也是市場經濟中最關注的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可以說,憲法調整著一個國家的法網,讓這個法網松緊適宜,協調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關系[6]。因而,經濟新常態需要統一的社會規則和社會秩序,而唯有以憲法為核心,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統一的法律體系,經濟新常態需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而唯有以憲法為核心,才能有效的規范各國家機構的職權,限制和約束國家權力。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形成無疑為新時代經濟建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憲法保障。
其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憲法的權威和憲法實施提出新要求。憲法雖然不是無所不能的,但憲法所規定的內容卻是“無所不在”的,憲法應該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作為基本法,任何的法律關系最終也應該都能在憲法文本中找到依據,但實踐中,憲法的最高權威卻未能樹立,憲法實施不到位,致使憲法雖然是公民的“權利保障書”,卻名不副實,成為“高嶺之花”,可望而不可及。現實中,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其他法律法規與憲法相違背的情形時有發生,甚至引發社會矛盾,如各地對拆遷補償的方式、標準不一所引發的社會問題等等。可以說,憲法不能有效實施,以憲法為核心的規則體系缺乏權威是當前中國社會的核心問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憲法是黨和全體人民意志的體現,憲法中的原則、信念和價值判斷是全社會所形成的憲法共識,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涵蓋各個方面,美好生活要以人民為中心,這恰恰都是憲法所規范的內容。今天的中國,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社會中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體,“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阻礙了良法之治的形成,而“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治國家之建設,不僅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還要形成規則之治和良法之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僅僅是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和諧統一的憲法秩序,更是要形成與憲法的原則、信念和價值判斷一致的法律體系。憲法的終極追求是保障公民權利,因此,其所注重的不應該是效率,而是保證公正公平,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使人成為人而生活。因此,憲法權威的發揮,憲法的有效實施,能夠更好的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形成無疑也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最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與彰顯,對憲法精神和憲法實施提出新要求。憲法作為法律體系的核心,蘊含了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2018年現行憲法第五次修憲時將“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憲法,而憲法實施能夠將憲法的精神、原則以價值觀傳導到其他法律之中,保證整個法律體系在價值觀上的一致,以充分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最終取決于其全體公民的道德素質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而遺憾的是,伴隨著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人民的道德底線卻一再拉低,因此,新時代的中國亟需提升公民的道德素養。價值觀的重塑如果僅僅依賴社會的自然演進需要很長的時間,對于新時代的中國來說,更好的方式是加強憲法實施,將憲法精神融入其他法律法規中,以政府主導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重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8年5月,中共中央印發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立法修法規劃》,8月24日,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形成無疑順應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2.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形成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要求
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形成不僅是新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踐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長期在地方主政的經歷,讓他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掌握了第一手法治建設的資料,能夠把準脈、把好脈、開對藥,為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扎實的實踐基礎。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十分重視憲法,強調要學習和宣傳憲法,發揮憲法的教育作用。在福州任市委書記時,習近平同志開始關注憲法與改革的關系,為“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的論斷開始最初的探索。其后在福建省任省長時,他進一步論述了憲法只有在實踐中有效實施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此時,習近平同志對憲法的論述已經從應然層面轉到了實然層面,而到了浙江后,習近平在2002年任代省長時,第一個撰文同時提出“依憲治國”和“依憲執政”的觀點,是省部級領導干部中第一個提出“依憲執政”術語的[7],任浙江省委書記后,他進一步明確了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至此,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基本理論體系的框架已經初具雛形。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將其對憲法的深入思考在許多重要場合進行闡述,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進一步體系化、完善化了其憲法思想,最終形成了完整的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
二、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主要內容
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依法治國的實踐特色,其理論體系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的內容。
1.憲法的地位與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講話中強調了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的地位和作用。憲法是黨的意志的集中體現,是全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其規定的內容覆蓋了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法律體系中居于拱頂石的位置。憲法規定了一國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和國家制度,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與行為都不得違憲。憲法通過規定公民基本權利和國家機構,實現了賦權、限權、保權的功能,通過為各個國家機構行使國家權力提供堅實的法源,既保護權力行使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又防止濫權或越權,最終殊途同歸,達到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根本目的,因而,作為“權利保障書”的憲法,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維護和保障公民權利。所以,憲法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
2.憲法的權威與尊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權威能不能樹立起來,首先要看憲法有沒有權威”。憲法的地位決定了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最高權威,而法治國家的治理是規則之治和良法之治,就必須依據憲法治國理政,憲法的權威從而也決定了法治的權威,但長期以來,我國憲法在實踐中卻未能樹立起權威,成為只可遠觀的根本大法。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憲法實施不到位,二是因為黨規與國法的關系未理順。為協調黨規與國法的關系,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概念,將黨內法規體系作為五大子體系之一納入其中,并提出“三個統一”和“四個善于”的系統部署,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指出,黨要帶頭尊崇憲法,執行憲法,在全社會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圍。2018年憲法修正案將黨的領導寫入憲法總綱以及對黨內法規的密集制定和修訂,都是以憲法為核心來銜接協調黨規國法的關系,形成統一穩定的規則體系,從而樹立法治權威,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法治保障。同時,以每年國家憲法日的宣傳為契機,大力加強憲法的宣傳和教育,增強全民的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強化全民對憲法的尊崇,并將憲法宣誓制度寫入憲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權力的行使必須具有憲法所賦予的合法性,通過神圣的儀式制度維護憲法的權威。
3.憲法的實施與監督
“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法治是規則之治,制定憲法是為了實施憲法,其關鍵在于憲法能否有效實施。面對我國憲法實施和監督不夠的現實,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憲法實施與監督的重要性,并給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首先,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鑒于我國目前的合憲性審查主體不能有效行使憲法監督的職責,致使憲法監督的職權從未真正運用過,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合憲性審查的概念,并在2018年憲法修正案中將法律委員會更名為憲法與法律委員會,作為專門的合憲性審查機關,負責推進合憲性審查,推動憲法實施,此一制度設計在堅持政體的前提下,解決了我國目前專門合憲性審查面臨的最大的困境,在加強憲法實施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其次,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建設。鑒于我國法出多門,規章數量龐大的現實,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建設也是勢在必行的。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報送其備案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兩高的司法解釋可以主動審查其合憲性,國務院對報送其備案的規章可以進行合法性審查,但還缺少專門的法律對備案審查制度進行系統而具體的規范。而完善備案審查制度,健全備案審查聯動機制,不但對擁有地方立法權的主體具有一定的威懾力,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憲法與法律委員會的壓力,并為合憲性審查提供一個前置的“過濾機制”,有效區分合法性審查和合憲性審查,有利于構建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合憲性審查制度。最后,健全憲法解釋制度。憲法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原則性,決定了憲法解釋是必不可少的。通過憲法解釋,不僅對憲法文本內容做字面上的解釋,還能夠將憲法中蘊涵的原則、精神、價值判斷傳導到具體的部門法中,保證法律體系在形式和實質上的和諧統一,維護憲法的權威,形成規則之治和良法之治。但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為憲法解釋機關在行使這一職權方面不盡如人意,尚有很大的完善空間,需進一步健全。因而,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對加強憲法實施與監督所做的系統論述是切合我國實際,極具可行性的,為未來如何強化憲法的有效實施指明了發展方向。憲法只有真正的實施,從紙面上的憲法變為鮮活的憲法,才能真正發揮其根本法的作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最終建成法治國家。
4.憲法的發展與完善
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發展。只有將新的理論、制度和實踐的創新成果不斷寫入憲法,憲法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擁有持久的生命力。2018年修憲是最好的例證,作為進入新時代的首次修憲,21條修正案匯集了自2004年以來,尤其是自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理論、制度和實踐的最新的發展完善的成果,增強了憲法對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保證了憲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進而促進整個法律體系的與時俱進,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法律保證。
三、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內在邏輯
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解決了新時代我國憲法如何發展和完善的問題,其內在邏輯嚴密,環環相扣。
1.黨的領導是精髓
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憲法所做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著重強調的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精髓。“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憲法最鮮明的政治特征[8]”,首先,我國憲法序言前六個自然段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充分的證明了惟有黨的領導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憲法總綱規定了社會主義制度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因此,憲法一直隱含了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原則,其次,國家的各項政治制度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運行的,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必須堅持與完善,最后,建國以來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也充分證明了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因此,黨的領導具有堅實的理論、實踐和制度依據。2018年憲法修正案將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寫入憲法第一條,不僅是憲法自身內容的完善和與時俱進,更是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明確了黨的領導的性質、地位,確認了其全局性和統領性,“從而使現行憲法關于國體的表述更加充實而深刻,有利于強化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根本政治保證,加強黨對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9]”。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修改憲法和實施憲法,黨的領導統一了國家意志與人民意志,黨的領導協調了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黨的領導明確了黨與法的關系,“黨和法的關系是政治和法治關系的集中反映。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10]”,因此,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的目標、任務等是一致的。因此,黨的領導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精髓。
2.憲法權威是基礎
憲法權威彰顯了憲法作為根本法的地位,憲法權威表明了憲法是法律體系的核心,憲法權威推動了憲法的實施與監督。憲法具有權威,才能保證各項政治制度順利運行,保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憲法具有權威,才能推進合憲性審查,保證法律體系的和諧統一,形成穩定的憲法秩序;憲法具有權威,才能保證法律體系在精神、原則和價值判斷上的一致,形成良法之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憲法具有權威,才能充分發揮憲法的作用,規范和約束國家公權力,保障公民私權利,保證公平公正;憲法具有權威,才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樹立“四個自信”。因此,憲法權威是憲法成為法律體系核心的前提,是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基礎。
3.憲法實施是關鍵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制定出來是為了實施的,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同樣需要實施。惟有通過憲法實施,才能將憲法文本變為現實中活生生的憲法,憲法的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惟有通過憲法實施,憲法才能真正規范國家公權力、保障公民私權利,才能真正做到依憲執政、依憲治國;惟有通過憲法實施,與憲法相違背的法律與行為才能得到制裁,憲法的權威才能體現出來。可以說,沒有憲法實施,一切都是空談,憲法就永遠只是紙面上的根本大法,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也明確了其七個工作要點之一就是要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加強憲法實施與監督。因此,加強憲法實施是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關鍵。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面臨新使命,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和法治中國建設的實踐需要,涵蓋了憲法的地位與作用、憲法的權威與尊崇、憲法的實施與監督、憲法的發展與完善四個方面的內容,豐富了我國憲法的理論內涵,完善了我國憲法的未來發展,同時,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以堅持黨的領導為精髓,緊緊抓住憲法實施這個關鍵環節,以憲法權威為基礎,形成完整嚴密的思想體系,不僅更加有利于維護黨的權威,而且有助于在新時代形成良法之治,加快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對全面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有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必將為新時代我國的法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憲法保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對民主主義者萊茵區域委員會的審判[M].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91-292
[2]公丕祥.習近平立法思想論要[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6)3
[3]袁曙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憲法的重要論述和我國憲法的修改[N/OL].法制日報,2018.5.26(1)
[4]馮軍.論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時代背景與重大創新[J].東岳論叢,2017.38(10)5
[5]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03
[6]張千帆.憲法學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4
[7]莫紀宏.習近平依憲治理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J].法學雜志,2016(5)19
[8]李林.習近平新時代憲法思想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6(7)5
[9]公丕祥.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憲法保障[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4)13
[10]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上)——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特征[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6(2)17
作者簡介:
濮艷(1978--)女,安徽蕪湖人,中共蕪湖市委黨校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憲法學與行政法學。